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如何发展自己的判断力?

金振豹 静修与读书 2022-01-06

上一篇文章:“冥想与感官的发展”发到我参加的深圳一个读书会的群里之后,有人批评说,“少弄这些比较自以为有所得的错误的东西吧,对自己,对他人都不好。”这话听起来当然是蛮刺耳的。不过再细细品味一下这句话,就会发现真正让人难以接受的不是批评和不同意见,而是,我那篇文章写了有将近4000字,从早上三、四点起床开始写,七点多给女儿做早餐,送她上学,回来继续写,编辑,十点多在公众号上发布,可以说是投入了相当的精力的。不仅如此,这篇文章从感官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冥想静修的意义,一层层地分析生命的发展是从肉体性的感官向精神性的感官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关系到我们的生命能量、生命力和生命状态的发展;而冥想能够很好地支持和促成这个过程。在我看来,这是我从2013年年初开始静修打坐并从儒、释、道、人智学、哲学等各个层面展开对静修打坐的研究以来长期实证和思考的一个具有总结性的阶段性成果,对冥想提出了在我自己看来是相当具有开创性的见解。而这位我完全不认识,当然也不知道他的知识背景,不知道他在冥想方面是否有过任何经验的朋友用这样轻飘飘地一句话就加以全盘否定,没有给出任何理由,并且还不忘加上一句貌似关心的话:对自己不好!在人们无法判断发言的对方是人还是机器的公共微信群上用这种态度发言,如果是人的话,只能说不仅是轻薄,更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在里面。他没有兴趣跟你讲理由,只是告诉你错了,就象一个家长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无需讲理由,或者在中国常见的父母官们对老百姓无需讲理由一样。

 

另一方面,他的批评倒也提出一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话题:我们判断一个观点对与错的标准是什么?我在群里很客气地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他没有回答我。今天早上打坐时我突然对这个问题来了灵感,觉得有必要做出回应。不是回应他,而是回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实际上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如何形成对生命,对世界的认识,而对生命,对世界的认识,也即生命观和世界观,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础。它赋予我们的一切生命活动以意义。如果我们对生命和世界的认识出了问题,或者我们无法感到生命有意义,世界有意思,我们迟早会越活越痛苦;疾病、冲突和死亡也就不可避免。

 

面对一件事,或者一个观点,在心里发生一种“这个是对还是错?”的疑问,是人所特有的。动物不会发生这样的疑问。它们只会吠叫、咬,或者逃跑,也就是说,活在本能、感受和冲动当中。但人已经发展出这样的禀赋,即意识到单纯本能和情绪是不够的。人需要在更普遍的意义上整合自己的经验,以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尤其是形成对自我的理解,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形成更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团体。而这些关系到人能否不断更为深入地经验到“自由”。这些复杂的活动只凭本能是完成不了的。对人类的生死存亡及福祉起决定作用的宗教、科学和哲学的出现和发展,都体现了人这种试图理解自己之存在,试图理解这个世界的伟大努力,也可以说都是人类意识发展的巨大飞跃。从动物的本能意识,也即纯然肉体性的意识阶段,发展到巫术,即对超越肉体的精神性有某种理解的意识阶段,从零散而不成体系的巫术,发展到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宗教,又从不容置疑的宗教,发展到有反思之精神,为理性主导的哲学和科学,人类的自我意识就是这样慢慢地发展出来,也不断地达到更高,更自由的层次。

 

在这个过程中,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就是人不断地对自己的直接感受和直觉产生怀疑,对普遍流传的观念、常识、教义产生怀疑,开始大胆地与自己的直接感受和冲动拉开距离,与普遍流传的观念、常识和教义拉开距离,想搞清楚它们背后的理由是什么,到底是不是真地成立。

 

毫无疑问,这不是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的事,因为它几乎不可避免地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否定自己,离开自己熟悉和感到舒适的地方,否定自己的父辈,否定权威和经典,否定原来的生活方式……这个难度可想而知,以至于大多数人就象孟子所说的,“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也就是说,他们因循守旧地生活,做事,生育子女,死亡,始终不明白生命的根本道理在哪里。实际上,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有无数次机会让人们对自己原来的观念和生活模式产生怀疑,但是极少有人能够有足够的清醒、勇气和毅力去置疑这些观念和生活模式,尤其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发出和主流不一样的声音。举例来说,每个成年人都和释迦牟尼一样看到过衰老、疾病和死亡,却只有释迦牟尼意识到他没有办法带着对生命的困惑去过表面上看来衣食无忧,万人之上的王室生活,并选择离家出走去拜访各地的智者,希望搞清楚生命的真相。然而他内在的生命意识如此之强大,以至于他在拜访了许多智者之后,仍然觉得没有找到让他满意的答案,最后通过自己的冥想实证得出了他自己的对于生命和世界之本质的见解,成为两千多年来无数人追随的大宗师。


尽管如此,难道释迦牟尼真的已经确证了生命的终极真相,后人不可能再对生命提出新的见解了吗?或者,他的观点只需要被转述和解释,不可能再被发展了吗?持这样观点的人,表面上看来是释迦牟尼的忠实信徒,实际上却是佛陀教诲的掘墓人,因为他们完全背弃了佛陀本身的生命意识。无怪乎据说佛陀在临终之前做了个梦,梦见一只狮子死亡,从它身上爬出无数蛆虫。佛陀醒来对弟子们说,这个梦预示着将来败坏佛教的,正是你们这些信徒。

 

在我看来,佛陀最重要的教诲,不是《金刚经》,不是《法华经》,不是《楞严经》,而是一部少为人知的《卡拉玛经Kalama’s Sutra》。在这部经里,佛陀不是讲述他自己对生命和世界的看法,而是讲述我们应该怎样去辨别真话和谎言。换句话说,他讲述我们如何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如何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在这里,他谈的是方法论和认识论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部经的重要性至少丝毫不亚于那些广被传诵的佛经。

 

在这部经里,他说,我们不可因为常常听人传说,因为是大家遵奉的传统,因为有经典作依据,因为是合乎逻辑的推测,因为是合乎常识的判断,因为和自己的观点吻合,因为符合的机率非常高,因为是导师所说就信以为真,而是只有当自己确切地知道,某些事物是不好的,是错的,是被明智者谴责的或者相信之后会带来损害和苦恼的,就应当舍弃;或者当自己确切地知道,某些事物是好的,对的,受智者赞扬的或者相信之后会带来利益和快乐,才去相信。在这部经文里,佛陀甚至告诉大家要以同样的原则来对待他所说的话

 

这些论述揭示了一个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的努力来说最为根本性的原则:要从自己出发,从自己的良知出发,而不是把任何外在于自己的观点看作绝对标准。这个良知,既包括了智性(“当自己确切地知道”),也包括了感性(“是不好的”,“会带来损害和苦恼”,“是好的”,“会带来利益和快乐”),是智性和感性的互证,也可以说是一种兼具智性和感性的意识的呈现。一个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提升,显然意味着自己的整体意识的提升。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生命,不是对此提出一整套理论,比如一本《圣经》,或者一整套佛家或道家的经典,或者写一本关于物理学或者生命科学的书就够了,而应当是通过这些努力,让自己达到一种新的意识状态,一种更高的意识状态。这种更高的意识状态不仅让我们能够对人对事,对于世界和生命有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仍然是富于活力的,富于感受的。我们仍然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感受力,能够感受到快乐和自由的人。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不断深入对这个世界的体验,认识能力不断提升的标准是我们自己因此获得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兴起于西方的科学传统致力于理性地认识世界,尤其强调认识的方法论问题。这种传统主张一种对世界的真相有所言说的观点,其正确与否,应当是可检验的,或者说,是可被证伪的。真正的科学精神,不承认绝对真理的存在。所有科学上的论证都是在某种预设之基础上展开的,因而也是有条件的。得出的结论只是暂时的,不能自称为是绝对的。


尽管如此,这种传统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即科学方法应当达到完全客观,即与研究者和对话者个体的生命状态无关的程度。科学家们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在潜意识当中认为存在一种超越个体性的真理,或者说,下意识地认为“真理对任何人都是真理”。其结果是,这种传统越来越变成一种单纯的智力活动。往这个方向努力的人们往往忽略自己整体的生命状态的转化。他们做一个又一个实验,召开一个又一个会议,写一本又一本书,但是自己的生命力越来越萎缩,疾病和死亡被认为是无法最终超越的。

 

从世界乃是物质性的这样一个预设出发,科学传统把自己对人的生命的探索自动地局限在了生命的物质层面。医学只在可见的物质层面寻找疾病的疗愈之道。为了延长人的寿命,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被发明出来。人们开始能够在基因和分子层面干预生命,能够通过移植和再造,甚至用机器来替代受损和衰竭的器官,以及把人和机器连在一起。一些科学家开始声称可以把人的寿命延长到两三百岁。但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被忽略了:到底什么是人?生命和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一个全身的许多重要器官被机器所取代,或者用很多个人的器官组装成一个人的人,在什么意义上仍然是一个人?这样的“机械”的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到底是福音还是灾难?到底在什么意义上,人类超越死亡的努力是可欲的?对于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来说,本文已经写得够长了。我将在另一篇文章当中探讨这些问题。




金振豹博士静修和自传工作坊及相关活动安排


1、       三和会员制度

我在多年实修和研究之基础上形成的静修和自传工作是对东方修行传统和西方科学发展的整合,旨在支持个人的身心疗愈和生命成长。如何让所有对此感兴趣的朋友能够以可承受的费用了解和参加静修和自传工作坊以及相关的讲座、读书会等活动,同时又能让我自己取得足够的收入,能够支持家庭生活开支、静修中心的维持以及有充分时间专心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参与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和自我的进一步学习和成长,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经过五年来的身心实证和研究,我有充分的理由和信心认为绝大部分的慢性疾病,包括肿瘤、渐冻症等西方医学上的所谓不治之症,通过自身精气神的发展都能得到根本上的疗愈,而这也是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和过往之人生,主动把握自我之命运的成长之路。在这方面,我无意自居导师,而更愿意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在探索生命之意义以及努力在此生理解到底何谓自由方面略有心得的分享者。我希望通过静修和自传工作我和所有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之间能够有长期和持续的交流。也只有这样共同成长才是最有效的。为此我以为还是有必要以会员制的形式来建立这种关系。从即日起到2018年4月1日止,对我的静修和自传工作相关的活动感兴趣的朋友(除原会员之外),只需一次性缴纳8000元会员费,即可拥有在1年内只以成本价(只包括场地费分摊和个人的食宿费)参加我个人在辛庄三和静修中心、昌平沐和净心苑以及朝阳区合力向前工作室组织的所有工作坊和讲座、读书会以及国内外游学等活动的待遇,而无需另外向我支付培训费及其它费用(一年内五到十天的工作坊至少十次。对于非会员,每次五天工作坊的培训费5000元起,不含食宿费)。

 

2、       3月19日到30日我在北京昌平兴寿镇东新城村沐和净心苑举办为期十天的静修和自传工作坊,详情请见本公众号2月27日文章:“金振豹博士静修与自传工作坊介绍及三月份日程”。


该次工作坊适用上述会员制度。会员参加只需自行承担沐和净心苑的食宿费(双人间每天400元)并分摊静修场地的费用(每天为600元,按参加人数分摊)即可。


该次工作坊可以只参加前面五天或后面五天,不能中间加入。


3、       3月11日、12日和18日金振豹博士在北京朝阳区大屯路西奥中心合力向前工作室举办为期一天的静修体验工作坊。详情请见本公众号2月27日文章:“金振豹博士静修与自传工作坊介绍及三月份日程”。为期一天的静修体验工作坊适用上述会员制度。会员参加只需缴纳100元场地费。非会员为600元每人。


每天工作坊结束之后4:30到5:30之间将有高品质的音乐体验活动。3月11日下午为古琴体验,音乐人为王耕先生;3月12日下午为尺八体验,音乐人为灼卿先生。关于两位音乐人的介绍,可见本公众号2016年2月21日公告:“古琴、西塔琴和尺八的对话”。3月18日下午的音乐体验活动待定。不参加静修工作坊的朋友可以单独参加音乐会。会员免费,非会员80元每人。


4、       《人生何处去》购买

我翻译的德国人智医学医生苏珊娜•霍夫迈斯特博士所著《人生何处去》,是一本以人智学为基础的自传工作的重要著作。每个人的情绪模式和性格在很大程度上被自己成长过程,尤其是早年经历所决定。人智学认为人的一生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通过对自己的成长过程和早年经历进行系统的回顾和反思,具有重要的疗愈作用,有助于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当下的处境,看到生命新的可能与方向。关于本书的更为具体的介绍,请看本公众号2017年9月22日文章“拉开一点距离看人生——《人生何处去》译后记”。本书正式出版尚需两三个月,目前如有需要的朋友可联系我获得打印版,80元,含邮寄。


购买者赠送鲁道夫•斯坦纳1922年在德国斯图加特第一所华德福学校给教师们做的关于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重要演讲(单买为20元)


孩子们从少年到性成熟这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在身心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他们进入高中阶段开始,他们的意识状态会有什么样的改变?相应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应当做怎样的调整?为什么如果在这个阶段不能让他们对这个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他们身上的能量会往权力和暴力,以及性欲这两个方向转化?我们如何通过教育给他们在青春期进一步的身心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斯坦纳的这篇演讲对于这些问题有重要的解说和启示,已经由我第一次从德文翻译成中文,一共6页。

 

5、       三和静修中心招收助理


三和静修中心招收一到两名助理。

 

待遇:三和静修中心提供免费宿舍,由我给予日常静修及学习指导,可在工作允许的条件下免费参加我组织的所有培训和活动,包括国内外游学及交流,获得我在静修培训方面所有收入的十分之一(按月结算)。

 

条件:

(1)   懂英语或德语或其它外语。

(2)   写一封职位申请信,介绍自己,说明为什么对这个工作感兴趣以及能够为我的工作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


6、具有世界声誉的身心灵导师托马斯.希伯尔(Thomas Huebl)在深圳自在园的合作下将于2018年4月首次访华,并于4月21日-22日在深圳举办为期两天的工作坊。托马斯.希伯尔致力于内在科学和外在科学的整合,自2004年起发起一年一度的欢庆生命节(Celebrate Life Festival,德国及欧洲每年最大型的文化意识盛会之一),于2008年创立内在科学研究院,2016年发起以集体和代际创伤疗愈及整合的公益项目“口袋项目”。我本人也对他充满兴趣,将参加他在深圳的工作坊,并协助自在园推广托马斯.希伯尔的访华活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如下公众号进一步了解有关信息:托马斯.希伯尔


7、对静修、儒释道传统文化、教育、哲学等主题感兴趣,但是暂时没有条件参加金振豹博士工作坊的非会员朋友可以申请加入金振豹博士带领的“三和静修读书群”。该群是金振豹博士与群友深入分享及交流静修方法、感受及心得,以及静修与身心健康、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哲学和科学之关联等话题的平台。加入该群需要向金振豹博士一次性支付1000元。


8、金振豹博士主持一个以静修、儒释道传统及相关哲学及文化交流探讨为主题的英文交流群,参加者为生活、学习和工作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其他文化水准较高的各界人士,旨在推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相关主题的跨国界的高品质交流与对话。除金振豹博士邀请参加者外,现开放一定名额给英文较好,有兴趣参加该群的非会员朋友。加入该群需要向金振豹博士一次性支付1000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