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世界哲学大会亲历记(二)

金振豹 静修与读书 2022-01-05

编者按:我于8月16日到8月20日参加了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为期八天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后五天。本文是这次参加世界哲学大会心得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请见“北京世界哲学大会亲历记(一)




这次哲学大会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收获来自杜维明教授在818日晚上做的题为“精神人文主义:己、群、地、天”的讲座。在这场讲座中,作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的杜维明教授对儒家思想做了在我看来具有范式开创意义的发展。事实上,杜维明教授为本次哲学大会提出的主题“学以成人”,在他这场讲座中得到了比较详细的阐释。这或许充分显示他提出这个主题是以自己集毕生学养深入理解儒家思想以及对哲学的研究为基础的。在杜维明教授看来,儒家为“学以成人”提供了一条综合和整合的道路。在这里,最关键的是儒家思想是以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为出发点的。杜教授进一步指出,儒家思想最基本的观点之一是学以成人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而且,尽管人是不可避免要成长的,人却是通过学习实现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身到心都会发生转化。在杜维明教授看来,我们的身体并不是被给定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我们通过巨大的努力才获得的成就。在这里需要指出,杜维明教授对身体的理解是全面的、综合的,包括肉体、生理、情感、心理、智力和精神的各个方面。正是这些各个方面的特质综合起来使我们成为自己。而我们对自己所有这些方面的特质及其发展都负有责任。在杜维明教授看来,我们承担此种责任,也就是说,“学以成人”之责任的方式就是要在道德上和精神上不断完善自己。在此基础上,杜维明教授进一步阐发儒家思想对于群己关系、人天关系的理解及其对于当今社会和文化的重大意义。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杜维明教授)


这些观点充分印证了我这几年因为生病而走上自我疗愈和自我探索之路所获得的感悟。的确,杜维明教授的讲座并不明确涉及疾病和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他清晰无误地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是自我造就的。这意味着,它的健康和疾病也都是我们自我造就的结果,是我们可以对之施加影响并因而负有责任的。杜维明教授主要从儒家思想的角度指出自我发展和转化的方法是道德和精神上的修养,而没有明确提及“气”——生命能量在这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但是“气”既是道家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不可或缺的生命能量,也与道德修养和精神修养密切相关。事实上,随着静修打坐的深入,我们对“气”的体验越来越习以为常之后,我们会发现更进一步的提升和自我转化越来越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心思意念和精神修养层面下功夫,而这既包括我们对合乎道德及伦理之行为的理解和实践,也包括我们在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精神领域的发展。就拿本次参加哲学大会来说,有意思的思考和交流在我身体里激发的气感体验并不亚于我在打坐时所获得的气感体验。

 

杜维明教授对儒家思想的这种新阐释对于当今世界上哲学学术的发展在我看来也具有重大意义。哲学作为“反思之学”,追问一切我们所习以为常的观念、认识和习惯背后的理据,层层深入地探索生命和世界的真相。但是人们也日益感受到,源于西方的哲学越来越陷于头脑的思辨,变得越来越象是一种“文字和智力游戏”,而离真实的生命越来越远。在本次哲学大会上,我头一天参加了一场关于情感和认识论的讨论会。一位来自爱丁堡大学的女士做的报告题目是“好奇是一种具有认识论意义的情感吗?”她在报告里介绍了学术界对“好奇”的研究史,然后开始分析“好奇具有认识论意义吗?”“好奇是一种情感吗?”她的结论都是肯定的。但是对于报告的主题:“好奇是一种具有认识论意义的情感吗?”,她的结论是“不一定”。我听得头都晕了。

(来自爱丁堡大学的女士做报告“好奇是一种具有认识论意义的情感吗?”)


如果哲学的思考都变得这样琐碎和怪异,哲学到底会让人离生命和真理之源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现代人对自己的身心越来越无感,生了病不认为需要对自己的生命状态进行反思,而相信把自己交给医生、交给数据指标,花钱吃药、动手术就可以万事大吉,难道和这种让人越来越无法相信自己的直觉和感受的“哲学”训练没有关系吗?杜维明教授对儒家哲学的这种提炼和阐发,让中国哲学作为“生命之学”的本质得到了更加清晰和有时代意义的理解,对于有被自己的思辨之网困得动弹不得之倾向的西方学术是一味很好的解毒剂,事实上也指出了二十一世纪的哲学发展的方向。

 

本次哲学大会上另一个对我有重要启发的讲座是大会最后一天晚上美国普渡大学威廉·L·麦克布里德教授做的有关马克思作为哲学家之地位的讲座。坦率地说,这个讲座对我之启发不是在讲座当时,而是在讲座之后,我细细地阅读麦克布里德教授的发言稿之时。因为,麦克布里德教授的发言我基本上没听懂。我的英文听说不算太好,毕竟没有在英语国家比较长期地生活过。如果对方发音纯正清晰,内容又不是太专业,听基本上没有问题。说也基本上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我不是没有想清楚就急于表达的话。这使我基本上可以应付这样一场国际性学术会议的需要并多少乐在其中。当然我也意识到我没有办法让自己的表达比较细腻生动,而这很可能会在听者的心里产生我预期之外的效果。

(张异宾教授介绍普渡大学哲学教授,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前任主席威廉·L·麦克布里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和政治理论,存在主义及马克思哲学

 

但是麦克布里德教授的发言我的确基本上没听懂。他是美国人,发音还是比较纯正,照道理我应该不至于什么都听不懂。直到我读了他的发言稿,我才意识到我的确是不大可能听得懂的,因为就算是读,我也是细细读了两遍才大概有些把握住他的观点。他这篇讲座的重心是论证马克思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哲学家的地位。我在讲座之前已经从主持人,南京大学张异宾教授的介绍那里了解到他的这个观点,当时心里颇有点不以为然。说实话,这两年对道家、佛家和儒家思想的体悟,让我已经基本上完全抛弃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把意识看成是大脑的产物,就象胆汁是胆囊的产物一样,这种推理简直是太幼稚了。这样的人居然也会被推崇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哲学家?而且是被一位西方的知名学者?

 

但是在细细读了他的演讲稿之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幼稚。把马克思看成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的,麦克布里德教授并不是第一位。他是存在主义的资深研究者。他介绍说存在主义的灵魂人物萨特按照自己对哲学的理解,认为极少数的哲学家把握住了自己这个时代的精神和世界观。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有三波这样的浪潮。第一波的引领者是笛卡尔和洛克;第二波是康德和黑格尔;第三波就是马克思。麦克布里德教授说自己一开始也觉得萨特的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但在他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之后,他认为除了一些细节之外,萨特的总体主张是正确的,而且是仍然成立的。他说对理解我们的世界来讲,马克思在许多根本的方面时至今日仍然是不可忽略的思想家。


麦克布里德教授的主要理由是,在他看来,马克思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从经济关系的角度来解读历史和社会结构及其进程的,也因而对封建关系过渡到资本主义关系,以及他生活那个时期的资本主义关系演变的过程做了时至今日仍然基本上有效的分析。也就是说,马克思第一次把社会运动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象科学一样具有相当稳定的规律,尽管马克思实际上也没有把社会发展进程看成是象物理定律一样绝对不变。麦克布里德教授指出,马克思所发掘的体系建立在诸如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以及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的哲学家的发现之上,但它综合并远远超越了它们。马克思所发现的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以相对的少数人剥削多数人为基础,追求利益最大价值的体系。其目的是为了无限制的物质积累。社会最富裕的阶层与世界上大部分人口之间的财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这样一个社会结构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解释力。

 

与马克思相比,之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基本上更加热衷于从精神理念出发,而不是从活生生的社会经济生活实际出发来提出自己的哲学观点和社会理念。这一点让我很快意识到自己之前对唯物主义的理解过于狭隘了。但反过来也表明,我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对唯物主义的介绍是多么片面和狭隘。这个时代的确到了需要我们重新去认识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时候。

  

哲学思考可以运用的领域的确极为宏阔。从历史走向、宇宙形成,到人的身心结构、生老病死,到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经济运作、社会制度,到语言的本质、逻辑的功能,到对何谓真、何谓善、何谓美的探讨,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与哲学无关的。但是哲学到底是什么呢?我想它其实也很简单:每个人都在生活、行动,按照某种相袭成习的模式。当有些不太安分的人开始反思,为什么要按照这种模式?有没有别的可能?哲学就开始了。哲学归根结底是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用杜维明教授的话说,这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本质特征和需求。人们就是在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的引领和推动下,不断重新审视自己和这个世界,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现新的可能,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柏林洪堡大学教学楼的大厅墙上至今留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一直以来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许马克思不知道的是,在我们努力去重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试图解释和理解存在的奥秘的时候,不管这个世界有没有改变,我们自己是确定无疑地在发生改变。我们的哲学思考,而且不仅仅是哲学思考,实际上是一切思考,首先改变的是自己。然而如果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即便我们能够改变整个世界,即便我们被无数的同时代人或后人称为“伟大的哲学家”,我们其实仍然活在无穷无尽的无明当中。而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意识到对这个世界的一切探索和改造,其实首先都是为了改变自己,并越来越能够让自己的一切活动都成为我们有意识的自我生命转化的一部分,我们就真正把握住了本次世界哲学大会的意义深远的主题:“学以成人”。

(大会闭幕式。屏幕上显示了这次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据说有8000多人参加的世界哲学大会的盛况。哲学作为人类进入理性时代把握自身命运的努力,将将对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呈现出魅力。)


 (哲学大会闭幕式之前的音乐演出)

 


 

《拉开距离看人生》正式出版

 

《拉开距离看人生》一书是德国人智学者,生命传记资深咨询师苏珊娜·霍夫迈斯特博士在将近二十年研究人智学和作为咨询师为来访者提供生命传记咨询之基础上完成的。生命传记工作对于我们理解自我,包括人生当中的危机和疾病,发现人生当中的丰富资源并从中获得自我发展和实现的勇气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我在本公众号2017831日所发表之文章“拉开一点距离看人生——《人生何处去》译后记”有比较深入地解说。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一过”,通过阅读《拉开距离看人生》这本书,我们也将更清晰地看到我们的人生经历当中哪些因素成就我们,哪些因素限制我们,进而有可能开始更有意识地主动把握自己人生的走向,成为自己人生之导演的自由之旅。本书已经由我本人翻译并正式出版,定价80元。有意购买本书者可以联系左女士,微信号:zmy_9991,手机:18112869991。购买本书者可以加入金振豹博士主持的《拉开距离看人生》读者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