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研真题详解 | 如何理解新媒体对社会关系的解构和重构?(2018北大新媒体334)

北大胡师姐

北大新传院研究生

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6年

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


锵锵锵,好消息!

胡师姐系列公号新春改版后推出第一个重磅栏目:“考研真题详解”今天与大家见面!

真题,可能是广大考研er最关心的内容了吧。大家都知道新传考研(特别是不给出参考书目的名校出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在思路和内容组织上一定有评判高下的标准。

为了让大家明白高分答案是什么样继而有复习和练题的参照系,我们会在“考研真题详解”这个栏目里陆续为大家推出历年真题的“参考答案”,作者均为胡师姐团队已经考上的高分师兄师姐。

准备好了吗?今天我们就先从2018年新媒体研究院考研真题334的论述题开始吧!



论述题一:如何理解新媒体对社会关系的解构和重构?结合理论和实例进行分析。


答:

新媒体的网络化、数字化、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生态环境,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媒介环境。如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论断:“媒介即是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体方式的拓展意味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拓展,纵观历史从信息传播方式到人际关系,从社会生活方式到媒体对社会系统的反作用,社会各个方面都在经历着解构和重构。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当代所指的新媒体主要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新型媒介形式,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社区性、跨时空性等特点。而“社会关系”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的,指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解构”和“重构”是个双向的过程,“解构”这一概念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提出,从语言观念的分析入手,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思维方式的反思,指对有形而上学稳固性的结构及其中心进行消解,每一次解构都表现为结构的中断、分裂或解体,但是每一次解构的结果又都是产生新的结构。


以下从人际关系、个人与群体间关系,以及社会交往结构等角度出发,探讨新媒体对社会关系的解构和重构。


解构与重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最本质、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构建、维系、发展人际关系的渠道、方式、定位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1.交往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人际互动依靠面对面交流和书信、电话沟通,电子媒介的出现打破地理界线,新媒体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可以在有网络的地方随时随地进行语音、视频聊天,打破了传统的线性交往模式。人们的交往渠道、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例如,除了微博和微信,还有小众的陌陌、秘密、乌鸦、友秘等私密交友平台;还有知乎、分答等通过知识交换进行人际互动的平台;美拍、抖音等视频互动平台;斗鱼、熊猫等直播互动平台等等,互动方式出现多样化趋势。


2.精英与草根对话


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草根文化解构、颠覆了精英文化,草根与精英都是平等的互联网用户,享有平等的权利,按照虚拟空间的规则积累资本,在此基础上重构了权力格局。正如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所认为的,人是社会性动物,必须依赖他人和其他客体才能完成自我定位,对话是无处不在的,最终在平等、双向的基础上,达成听者与说者的相互理解。


例如,王菲、水木年华与众网友共同翻唱《忐忑》,为网友津津乐道;北京卫视、央视的网络春晚以及湖南卫视分别推出合唱版、睡衣版、浏阳河版的《忐忑》,草根在主流媒体上获得与精英对话的权利。


3.对现实亲密关系的冲击


人际关系越来越倾向于虚拟化的趋势,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一书中提到,“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无法脱离网络、手机,在网络上,他们往往看起来活跃、生动、有趣;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部分人,越来越倾向于脱离真实的社会生活,他们在真实生活面前显得自闭、沉闷、无趣,习惯于躲进自我封闭的“瓦尔登湖”,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离群索居者。”


例如,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期待他人少,期待技术多。不间断的联系,却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孤独。


解构与重构群体关系


1.构建虚拟社区


新媒体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带来了虚拟社区的勃兴,打破了以地缘、血缘为中心的群体关系,打造以趣缘为中心的群体关系以“趣缘”为联结的“虚拟共同体”成为许多网民的生活方式。新的社群主义的兴起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被关注、被倾听、被崇拜的心理需求,从而建构自我身份认同及群体认同。


2.打破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这种固定的、武断的对某一类群体的看法随之会形成一种“群体标签”,即形成了社会标签化现象。


传统社会阶层的固化让垂直交流变得异常困难,而新媒体的开放性、流动性、平等性正是创造了一种陌生群体之间直接接触的渠道,提供了阶层垂直交流的可能性,因此对缓解这一现象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3.群体身份抵抗与认同


(1)群体身份抵抗


伯明翰学派在《仪式抵抗》一书中探讨了英国工人阶级青年的亚文化对英国以中产阶级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文化的反抗。新媒体的低门槛性、草根性使其也成为草根、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对抗权力阶级和霸权的平台。这种身份的抵抗是公民主体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草根对精英的对抗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民众对现代性的区隔所形成的身份不平等的一种身份抗争,是对身份平等的一种追求。


例如,最近“冯小刚 陈道明”作为关键词上了微博头条,起因是有人发布了一个冯小刚的私人聚会视频,视频中,他让电影《芳华》中的女主角苗苗给大家跳舞,苗苗不太情愿,陈道明为其解围,但最后苗苗还是光着脚跳了舞,微博等各个平台炸开了锅,认为这是一种“权力的宣示”,被广大网友诟病,既发泄了情绪,体现了网民的创造力,又完成了草根群体对强权的“象征性反抗”。


(2)群体身份认同


伯明翰学派同时强调,在身份抵抗的同时会产生身份的认同,伯明翰学派把亚文化的“抵抗”视为一种寻求“认同”,从社会心理学的层面对抵抗作出了阐释。


网民以兴趣、爱好、需求等为纽带结成各种社区,群体成员间进行互动和分享。尤其是弱势群体、边缘群体通过网络结成虚拟社区。


例如,同性恋贴吧为边缘群体提供了现实生活中所不具备的交流、互动的平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使其成员获得益处,也建构了其群体归属感和群体身份认同。


解构与重构社会交往结构


1.社会信任


新媒体的共享性、平等性影响着社会信任体系。例如,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信任经济和共享经济,其中参与者互动的强度与亲密度的超越了以往陌生人之间的联系,而这种新的联系本身就有助于推动社会信任。正如美国哲学家普特南所认为的,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能产生社会信任。


例如,专车平台对所有接入平台的司机进行严格的资料审查,eBay为买卖双方提供支付保障和预警系统,Airbnb也实现了信息匹配、订金及尾款支付、评论反馈、沟通平台建立等。


但是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网络暴力、网络信息泄露、电子信息诈骗、国家安全对社会信任也产生了消极影响,让我们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信任便利时,不得不加强安全意识和防范心理和措施。


2.社会分层


新媒体具有低门槛性、草根性、去中心化、自由平等等特点,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信息获取的不平等性;新媒体赋予普通民众话语权,一定程度上给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提供了表达平台,在缺乏制度化表达平台的中国,网络成为普通民众发出声音的唯一出口。


但是新媒体不是乌托邦,网络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与民主,现实中的权力、教育程度、收入差距影响着人们在虚拟社会中的交往,并且虚拟社会中仍然存在这数字鸿沟、社会资本的两级分化,造成了新的社会分层。


3.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是社会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它是指社会成员或群体从一个社会阶层、地位、职业转到另一个社会阶层、地位、职业的过程。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畅快的沟通平台,加速社会流动。


例如,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单一职业或固定职业,并且促使其加入到兼职甚至自由职业的行列,增加了人们选择职业的自由度。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解构和重构着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只有运用好这把双刃剑,才能促进人际关系、群体关系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结构,推动人类走向更加开放、和谐、公平的社会。


大家有任何问题,请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推荐阅读:


春节热点事件盘点 | 新传考研必备

健康传播专业该放在传播学还是医学?这件事也许有启发

三步走教你搞定考研调剂

致19新传考研党:你读书的方式将决定你的命运

18北大新传健康传播方向第一(新传总分第二)391分:我为什么能考第一

我们应该如何思考汤兰兰事件?| 本周大事记(1.29-2.4)

18级捷报  |  北大新传新媒体专硕25人进复试!19级新传考研辅导全面起航!

考研先get信息搜索能力,不然一切只能靠佛缘了……

12本新传考研必读书笔记+9张框架图+38个专题论文合集!免!费!送!

人血馒头吃不得 | 一周大事记(1.22-1.28)


以梦为马,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北大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

微信号 : Miss_MJ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