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聊城医生”开假药“的背后,媒体是“风险制造者”吗?

妙语 Venus 胡师姐新传考研清北专列 2022-12-15

北大胡师姐

北大新传院研究生

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7年

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

胡师姐20级新传考研QQ群


2018年热播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最为催泪也广为流传的一个场景是:一位慢粒白血病老太太面对一位正在搜捕代购印度“进口药”嫌疑者的警察说:“我吃了3年的正版药,房子吃没了,家也吃垮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药,可你们非说这是‘假药’。不吃药,我们就只能等死。是不是假药,我们自己能不清楚吗?” 或许是因为代表了大部分患者的心声,无论是电影中还是现实中,那位代购代售印度药的“主角”都被免除了刑事处罚。



与这部影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来,一位临床医生为肺癌多处转移的肿瘤患者以医嘱的形式开一种名为卡博替尼的印度产抗癌药物,之后却被患者家属一纸状告,不仅当事医生被刑拘,私自代购代售的中间人被捕,而这件事之所以被广泛热议,是由于事后被事件发生地的电视台以几乎曲解事实原貌的方式进行了呈现。


事情是这样的:


据山东卫视2月25日《今日聚焦》栏目报道:2018年12月,聊城当地一位患者因患小细胞肺癌入住聊城市肿瘤医院,在医治过程中,服用了主治医师推荐的有“万金油”之称的抗癌药“卡博替尼”(Cabozantinib)。患者服用后身体出现不适,并未得到预期治疗效果。患者去世后,家属将“卡博替尼”送到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鉴定,调查结果显示其为“假药”。


不妨通过视频和图片感受一下这则新闻最初的样子:


图:山东卫视《今日聚焦》栏目:

“聊城:主任医师竟然开假药”



从这则新闻的表述和故事展开逻辑中不难看出一些问题:


其一,没有给医生和医院足够的和完整的表达、诠释机会,经过剪辑,患者一方的表述和部门的认定占据主线,而片子中当事医生仅仅一两句话,并不能如实呈现事实原貌。

 

其二,“假药”的概念是含糊不清的,混淆了法律上的假药和药物成分上的假药。而相关部门鉴定的结论“应按假药论处”和“假药”仍旧有着巨大差异,欠缺对这一概念的解析,是很难将事情原委说通的。因此有网友把此事评价为现实版的《我不是药神》,认为“卡博替尼”虽然界定为假药,但并非是药品成分为假药,只是因为该药尚未中国上市,按照现行法律界定为假药。


其三,以患者为叙述主题展开讲述,是假定的“弱势群体”先行的立场,看似公义的平衡,实际上恰恰打破了平衡。


仅从新闻呈现上,我们无法推测这则新闻的采编者是由于欠缺基本的医学及法律常识还是刻意为此做了加工渲染,使之容易成为一个“爆款”的新闻。但事件的发展确是如此,很快这个事件就上了热搜,开始了一轮新的反转,医疗界、媒体、监管部门纷纷对此事件进行“追踪”。

 

人们在讨论事件本身法理性的同时也有一些医疗工作者将激化矛盾的始作俑者、事件传播中的放大者--山东某媒体的做法进行了指责。尽管媒体的报道框架、议题选择、事实选择和解读,可以形塑公众对医生的态度和对此类问题的解读,却无法完全在“魔弹效果论”的思维之下左右舆情的走向。公众的关注点,从医生开药,到医生的处罚,代购药物的某患者家属的处罚,再到进口药的引进流程,以及医患共同决策医疗行为等问题,所涉及的问题如水波般不断延展


媒体:从“制造话题”到“制造风险”?



谈到媒体公共力量的衰落,科学、健康、环境领域是能深刻表现其转变的系列议题。一方面看来,公众形成自组织力量的源头并非来源于常规意义上的大众媒体,而是源起多个兴趣和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个别大众媒体在对于某些议题的报道上存在着较大的偏颇和失误,比如“缝肛门”“纱布门”“八毛门”“自拍门”等事件。


与此对应的变化是:在医疗健康领域,医者形成的自媒体组织开始慧眼识“新闻”,越来越专业的行业媒体开始出现,在重大问题上为医者争取话语权,比如丁香医生、春雨医生、健康报、健康点等等。在赋权的名义之下让更多事实和细节得以披露,让更多大众视野范围之外的专业话题得到广泛关注,比如这一次的进口药流程和“以假药论处”的源头辨析。


在这种形势之下,媒体原有的“制造话题”的影响力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媒体试图通过制造“充满矛盾的故事”来吸引眼球。当然,这指的也仅仅是个别而非整体。但如南方周末的“走廊医生”,新闻调查的“天价医药费”也一度增加了患者就医的恐慌和焦灼。新闻来源掌握着对事件的定义,决定着报道框架,决定了解释意义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实现了通过媒体再现、建构事实真相,从而引导了公众对事件的认知。


早在2010年,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已经刊登了剖析中国医生处境的文章,通过列举不真实的媒体报道,说明媒体在形塑医学以及医疗工作者的公众形象上起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医患之间的矛盾事件都是媒体“探照灯”的捕捉之处。因为常规来讲,医生与患者的身份对比上,绝大多数人是患者,且处于知识技术上的弱势一方,所以医生在专业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然而,随着患者的“崛起”,获取医学科普知识的便利性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医学科普平台兴起,公众开始对权威质疑,甚至有声讨之势。


或许是互联网的放大作用,走进公众视野的大多是已经形成矛盾的事件,而非日常的医患对话场景。因为公众本能地关注和放大那些有“剧情”和“冲突”的情节,而忽略已经司空见惯的“医者均是神医,技术都是无敌”的固化的宣传中的溢美之词。在媒体的报道中,原本的弱势和强势发生了逆转。这种情形的出现,有医疗体制、法律、道德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


从这种角度来讲,“妖魔化”“神仙化”的两极矛盾,增加了公众的风险感知度,让公众对就医产生焦虑、对医疗决策抱有怀疑、对医疗机构的营利性产生抵抗、对医学的有限性预估不足、对医疗结果过分期待,而这一切,都有可能让媒体扮演一种风险制造者的角色。


医者:

媒介中“完美形象”与“罪魁祸首”的极端分裂形象



长期以来的正面报道为主旋律,在有关医患关系的新闻报道中, 越来越倾向于以患者一方作为主角和消息来源。而所谓的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以及作为患者的身份更容易获得社会同情,能够产生戏剧性和悲剧化的色彩。而患者的遭遇也会让大多数公众有一种“替代参与”的感受,引起共鸣,体现社会关怀。在这种公众心理驱动之下,这种制造矛盾的报道就顺应了大多数人的期待。


医生在中国社会中的形象大多数时候是一个“他者”的身份。一方面,公众对医生形象的期待与媒体报道的医者的行为有一定错位感。一方面,公众又不得不屈服于医生,在一个掌握自己生命的人面前,展现着依赖、信赖。这种错位的复杂的心理冲突,经由媒体的建构,加重了公众对医学的焦虑和对自身的焦虑。


从这个角度讲,媒体对医生的想象,遮蔽了医生在工作中承担的风险责任,媒体建构的这种或认同或颠覆的作用,不管是妖魔化还是浪漫化的报道,都将让医生被架上了一个风险制造者的身份地位当中。

躲不开的“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



尽管这个问题是通过大众媒体呈现的,但其实质仍旧是一种医患关系的放大呈现。在这个事件中,内嵌着两种传播模式,其一是借由大众媒体呈现的医疗议题的大众传播,其二是微观传播语境下的医患之间的人际传播。


关于医患之间的互动,“双重角色理论”可以对这种错位的矛盾关系有一定解释。这个理论认为,医生在医患关系中具有双重角色,而且医生充当的是两种相互冲突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医生是患者利益的代理人,向患者推荐治疗方案。另一方面,以利益为基础的医患关系是某种交易的关系,医生通过提供技术或服务,由此可以间接实现职业的正常利益。


在这种双重角色的推动影响之下,患者所能感受和反馈的就是,医生之于患者而言,既是救命的“帮助者”,是医疗决策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患者医疗消费行为的“服务者”和“受益者”。所以,患者以及家属就很容易游走在感恩的心态和消费的心态两个极端心理状态之间。


倘若把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回到这个案例本身来谈,那么与其探讨媒体的作用和角色,不如去探究医患之间能否有一种更加彼此认可和互惠互利的做法。


正常情况下,医生需要根据所了解的患者的经济状况与医疗需求,为患者提供选择,提供参考,为患者专业的决定和选择,代表患者选择一种治疗的方式,如同患者同样具有医学知识也会做的决定。但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对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知情权的重视不断增强。因此在医患共同决策(shared decision-making,SDM)的理念之下,临床诊疗和决策中,越来越强调对病人的自主权、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的重视与尊重。


也就是,“我让你知道这是一个仍存在问题的药物,但我已告知这可能会对治疗有益”的前提下,一切的决策,都应该是以“患者为中心”为前提,而对于卡博替尼的使用,算不算的上是医患共同决策呢?


喏,备考健康传播的考生们,这个问题抛给你!



参考文献:


1.山东聊城医生开“抗癌假药”,是好心救人还是违规开药,界面新闻


2.“聊城假药门”跟踪:医生放回家,卖药者被羁押!为何“记者”热衷于攻击医生?,医脉通


3.“药神”频出,该论何罪,健言


4.《对抗天价抗癌药》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52656.html


5.刘环宇.浅析叙事框架下媒体对医生形象的塑造——以广州“八毛门”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8(02):83.


6.齐凤权.新闻报道中的医生形象建构与媒体的相应责任[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8):89+91.


7.陈晓阳,杨同卫.论医生的双重角色及其激励相容[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02):27-28+34.


8.张新庆.医患“共享决策”核心概念解析[J].医学与哲学(A),2017,38(10):12-15+61.


姚抒予,张雯,罗媛慧,张静平.医患共同决策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03):428-431.


9.庞慧敏.论媒体在平衡社会身份与社会公正中的作用——以“医患报道”为视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04):151-152.


10.武鸿鸣,王中敏.新闻报道热点与传播价值倾向的平衡——以医患新闻报道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5(02):36-39.

文中所有配图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此处仅为配图表达。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通知我们,万分感谢。


大家有任何问题,可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推荐阅读:

1.2019世界传媒类高校学科排名出炉:哪些大学值得上?

2.一战失利不要害怕!胡师姐二战营全心为你预备!

3.陆地最新论文:短视频的长镜头|北大快讯09

4.《光明日报》刊登谢新洲文章 致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 北大快讯08

5.熊猫直播宣布破产,直播平台进行新一轮洗牌 | 一周大事记(3.4-3.10)


【注意啦】


最近,同学们如果升级到最新版的微信,会发现订阅号大变样啦!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千万别忘记“星标”胡师姐新传考研pku专列哦。


只需四步:①点击左上角的“三个点” → ②点击查看公众号 → ③再点击“三个点” → ④选择星标,分分钟get!



【星标后怎么找】


只需两步:①点击右上角三条横线就可以看到星标的【胡师姐新传考研pku专列】啦 → ②点进去查看我们最新的文章吧!



以梦为马,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北大胡师姐新传考研

微信号 : MissMJC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