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盖伊·塔奇曼:做新闻 | 基础书目带读18





团哥

4分钟前:

《做新闻》这本书是在学术界所见不多的“纯”新闻理论著作,通读之后会明显感受到本书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同时,作者思路开阔,旁征博引,吸收了多学科的成果,对新闻的认识已经进入了一个很深的层面。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言论自由等等问题越来越复杂,不妨来读读这本书,一块走进“新闻学研究”。


把新闻报道认为是传统的收集和传播信息的方法,未能反映出新闻作为集体的共同参与社会建构的实质。本书以“框架”作为焦点,对新闻及其生产进行研究和解释,比之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如实证主义)路径,更能展示其基本面貌,揭示其内在的机理和本质。


作者

简介


盖伊·塔奇曼(Gaye Tuchman),纽约市立大学社会学教授,美国东部社会学协会会长,发表大量社会学论著。本书为作者代表作之一,被美国《新闻和大众传播季刊》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评为20世纪新闻和大众传播研究名著。


内容

概括


本书把新闻看做一种框架,并考察这个框架是如何建构的(或者说考察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机构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考察的重心是报纸和电视作为复杂的组织所必然遵循的程序,以及新闻工作者所承担的职业关怀。


本书并不把新闻工作者看做是带着主观愿望和偏见的个体,而是更关注新闻专业主义以及来自新闻专业主义的决定是如何成为组织需要的产物的。因此,本书主要研究新闻是通过哪些环节实现社会建构的,研究日常发生的事情是怎样被转变成所谓的“新闻”这种具有现实时空的故事的。


正是这一理论方针,使本书不仅成为属于大众传播、组织机构、职业专业类社会学范畴的一项实证性研究,同时成为属于知识类社会学范畴的一项应用性研究。


全书

结构


本书共分为十章。“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本书从这一句话开始。依照“窗口”,全书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前窗,一个后窗。前窗(第1章到第7章)展示了“日常发生的事情是怎样被变成了新闻这种具有现实时空的报道”,后窗(第8章到第10章),作者揭开新闻生产之所以如此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也籍此交代自己研究及其结论的理论依据。


1. 新闻是框架


作者在本章首先提出了“新闻是一种框架”,这个框架的建构依靠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机构共同完成,新闻机构不仅传播着人们想知道、需要知道和应该知道的信息,并且通过提供议题、控制议题权重、提供语境等来规范着这些信息的意义。“正是框架,使一个偶发的事实变成了一次事件,事件又变成了一则新闻报道”。


2. 空间和新闻网络


本章从新闻生产的空间角度,论述了“新闻网络”在新闻生产中的作用。作者认为,新闻是一张网而不是“毯”,一方面它不可能事无巨细,另一方面,如何结网、网眼多大、网撒向何方等都大有讲究。对外,它是以地域为界,以中心城市为锚地,按照不同地区的情况,确定编辑部的部门划分和人力调配;对内,各地分支机构和内部不同部门,等级分明,边界有定,分工把守,各司其职。


新闻行业正是在这样的“网”中生产每天的新闻。“网”就是一种“框架”:当它规定了什么地方可以捕获新闻,同时也就把其他地方排除在外,新闻的优先权得以确立。当新闻通过这样的布局、价值判断及其操作规则源源不断地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反过来则又证明并肯定了这个“网”——确定新闻生产乃至社会秩序的“框架”存在之合理性。


3. 时间与类型化


本章从新闻生产的时间角度,论述了新闻类型化的作用。借助类型化,使得本来在时间上无序的潜在新闻事件,有了一个大致可行的生产调度图,并与每天工作节奏保持呼应。一方面,借此可以控制工作流程,有效分配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也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理解日常生活事件的认知框架,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并按照其类别进行相应处理。


通过类型化,本来具有个性特点充满偶然性的事件,转化为可以常规加工和传播的原料,使新闻生产的按部就班与自然事件的发生尽可能协调,即使做不到同步。


4. 灵活性和专业性


本章讨论了新闻专业主义与组织灵活性的相互关系,方法是研究9位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通过观察,作者发现:在必要时,专业性可以被忽视。接下来,作者从“掌握信息源”和“积累信息源与分享信息”这两个方面,结合几位新闻记者的工作实例,对灵活性和专业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记者之间看似具有弹性的互助互通根本上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惯例,属于一种非正式的“约定”,并且依赖于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商,最终也还是落入职业层面的基本游戏规则。


5. 新闻事实网


本章探讨的是如何发现事实与如何使用信息源之间的关系问题(作者所说的“事实”是指通过专业的、可靠的方式所收集的相关信息,信息的内容、获得信息的方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都能够被明确说明),尤其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新闻活动的结果是否强化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新闻网络的存在会剥夺某些自然事件成为新闻事件的机会。


新闻事实是新闻从业者采集的结果。新闻生产的第一个环节是新闻源。不同的新闻源提供不同的事实,不同的事实被相互关联安排进一条报道中,人们阅读并由此认可事实理解其意义。


我们是在根据已知的程序来建构事实网络的,事实网(包括它对已知社会和政治体系的建构)无处不在,它一方面指导记者去发掘新闻,另一方面最终又把自己重新建构成新闻的框架。


6. 表达与新闻叙述


本章研究了一些新闻报道惯例,关注这些惯例是如何支持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的职业需要从而控制新闻工作的,以及它们在维护新闻事实网的过程中发挥了何种作用。作者并不是把新闻叙述特征作为独立现象来看待,而是将之放置于整个新闻工作的大背景下。


在内容和意义的叙述上,新闻报道有着自己的特殊要求,从而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模式。作者以电视新闻为例,说明了电视新闻片对镜头的运用是大有讲究的。从总体上说,电视新闻在视觉上突出中立性,即不参与、不干涉。电视新闻的各种类型和处置,都是要通过对新闻事件的空间重构,传达出其内在的意义。


7. 有关妇女运动的话题


本章中,作者以妇女运动的报道为例,从新闻媒介的不以为然,到引起注意、制作标题直到见诸报端,验证和演示了前面几章提到过的那些报道规则。


8. 事实、言论自由与意识形态


本章着重于新闻实践和社会结构变化,勾画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形成,以及如何成为媒介组织的意识形态。


美国现有报刊的状况来自19世纪30年代的便士报。那个时代正是美国社会大变动的时期,舒德森称其为“民主市场社会”。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上,相信事实而不相信现实,或者相信客观而不相信价值的信念逐渐成长,至90年代形成了新闻专业主义。媒介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便士报时期那种“平等主义理想”的代言人,而是站在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公正仲裁者。


随着美国社会进入资本集中、企业联合的垄断时期,企业和资本的力量不断增长,政府、企业与社会福利纠缠在一起,公域和私域的界限也不复19世纪那样清晰。媒体按照专业主义程序进行的看似真实公正的报道,在根本上掩盖了经济利益的巨大变化。媒介本身也逐渐成了大企业,维护社会现状、维持国家的合法性关乎它们自身的既得利益。


由于符合媒介职业自身的阶层地位和利益,专业主义及其程序方法也就根深蒂固地化为了职业的意识形态。作为知识的新闻为解释和建构现实提供了框架,但必然缺乏对现状的质询。由此,作为意识形态的新闻通过限制对观点的接触,阻止对社会真相的探寻,最终使言论自由、公众统治的启蒙主义模式难以实现。


9. 新闻是建构的现实


本章从框架理论的角度,说明新闻建构现实从而又认同并限制现实的必然性。作者从舒茨的理论说起,分析生活世界是如何被赋予意义和秩序。接着,又结合加芬克尔的“索引性”和“自反性”概念,更具体地进行了阐述。正是通过“索引性”和“自反性”的循环往复,形成了人们理解解释生活世界意义和秩序的一个个“框架”。


在作者看来,新闻专业主义就是一种组织和制度层面的“框架”,它既为生产参与者提供生产社会结构的材料,同时又使参与者不得不依赖既有“框架”,从而削弱了其改变社会机构及其结构的能力。


10. 新闻是知识


本章是全书的结论部分。作者从知识社会学角度,对作为意识形态和新闻和作为知识的新闻进行了评价。


作者认为,关于社会世界、关于新闻及其生产的研究,不能遵循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和理念,更不能脱离人们日常的“共有知识”和理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遵循吉登斯的以“意义框架的创造和再生产”为中心的“双重解释”。


作者坚信,把新闻定义为“一种与对社会现实的特定理解相吻合的人工成果”是有价值的,这些社会理解是在特定的工作程序和规范之中被建构起来的,起着对社会现实合法化的作用。


全书

点评


本书是在学术界所见不多的“纯”新闻理论著作,通读之后的一大感受是主题明确、逻辑清晰。作者首先提出了三个问题:“新闻工作者是怎样决定新闻是什么的?他们为什么只报道某些事实而不是另外一些事实?新闻工作者是如何决定我们大家想知道什么的?”,并把它们归结为“揭开社会学家所说的新闻的潜在结构之谜”这一命题。从这一命题出发,作者逐步展开讨论,这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较为清晰地把握全书的行文思路。


同时,作者思路开阔,旁征博引,吸收了多学科的成果,对新闻的认识已经进入了一个很深的层面。比如第8章从历史纬度出发研究新闻属性,第9章从社会学理论出发,对传统新闻学和解释新闻学进行对比,结合其他学科概念,进一步解释了新闻的本质,第10章提出了新闻是一种知识的理论,并把这种知识跟其他各种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进行比较。


此外,作者对新闻的研究多以实地考察为依据,每个理论都有具体事例,而且能从所举事例中引出问题,进而展开分析。其中的很多问题都具有前瞻性,如关于言论自由、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知情权、新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等,即便在当代仍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盖伊·塔奇曼:《做新闻》,华夏出版社,2008年第1版


大家有任何问题,请在问候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推荐阅读:

1.胡师姐团队7月学习汇报

2.陆绍阳等:场景、氛围与情感表达——《朗读者》的文化空间再造 | 北大快讯21

3.肯·梅茨勒:创造性的采访 | 基础书目带读17

4.2019年北大汇丰财经新闻真题解析

5.胡泳等:弥合鸿沟:重思网络传播的“去区隔效应”| 北大快讯20


📖

更多你想知道的经验帖


 北大 


北大新传状元:

北大新传专硕第一:想要跨考逆袭名校,北大是你的不二选择!

北大新传:

双非三跨考北大:我如何用80天一战考上北大新传专硕!

双非本科9月开始备考,一战成功逆袭19北大新传MJC专硕,靠的是什么?

19北大新传拟录取学姐:六七月刚开始不要怕!规划好了暑假,你就能像我一样一战上北大!

北大新传MJC专硕一战已上岸!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每个月的学习安排!

19北大新传MJC专硕前十:一战跨考八月从人大换到北大,复习过程一波三折,终究成功上岸!

19工科三跨北大新传专硕初试前十成功一战上岸:成功不可复制,但失败绝对可以避免!

在职考北大:

已婚工科女青年,工作5年在职一战考上北大新传MJC专硕!

北大新媒体状元:

北大新媒体第一:三跨考生如何做到专业课双120!

北大新媒体第三:零基础一战三跨的工科学姐教你怎么逆袭!

北大新媒体第七:双非三跨一战考上了北大新媒体专硕!

19北大新媒体前五:北大门难开?北大南门开!我的北大通知书终于到啦!

北大传播学学硕前三:

北大传播学学硕前三:跨专业的我就这样一战圆梦北大!

北大传播学硕总分第三:99年生的我就这样成为了准北大研究生!

北大汇丰深财专硕:

北大汇丰深财专硕已录取:敢报考北大就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北大健康传播专硕:

北大新传健康传播方向历史最高391分:我为什么能考第一

北大新传MJC专硕健康传播方向一战上岸!超级感恩避免成为失学儿童!

北大新闻学状元:

从钢琴湖到未名湖:19北大新闻学初试第一万字超详细备考经验

北大MFA状元:

北大MFA非全广播电视专业总分第一:工作两年的我,如何跨专业考到北大!

19北大MFA电影专业状元:我如何跨考北大MFA总分431分!

北大MFA音乐剧专业状元:失落过彷徨过,我最终应届一战成功上岸!(文末附19真题)

19北京大学MFA艺术硕士音乐剧总分状元:如果努力到感动了自己,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北大保研:

19北大新传健康传播保研经验:两周备战北大健康传播成功上岸!

19北大新传保研成功上岸!找对了路,圆梦北大其实并不难!

北大考博:

分享我的北大新传考博经验!名校新传新媒体考博你必须“有备而来”!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