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博资考书单革新,这些书考博的你看过么?

伯昏无人 胡师姐新传考研清北专列 2023-06-25

◎加入胡师姐新传考研22级QQ群:413227846,进群可领取福利和获得免费答疑答◎ 小编 | 声声   ◎ 责编 | Aishah


如果要给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近年的发展找一个关键词,我觉得“革新”是合适的。近期,清华新闻又革新了他们的博资考书单。作为博士生学习的重要参考标准,博资考书单的改变表明了其在博士培养上的方向变化。


面对没有很多参考的博士招生考试,博资考书单的变化应该能够为想要考博清华新闻的同学给出方向的指引。


自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取消了本科招生,在国内新闻学界引发了热议后,清华新闻的变革动作一波接着一波,突显出其变革之诚心正意。


在本科招生取消后,新闻与传播学院成倍增加了研究生、博士生的规模,依托学校书院制改革,试图将学院打造成重视理论创新发展的研究机构。其后,新闻与传播学院又强力“引援”,陈梁、匡恺、陈爽三位年轻有为的学者加盟,让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在环境传播、健康传播和计算传播方法方面更进一步。


硬件上,新的认知传播实验平台近期也搭建完毕,投入使用,多模态数据分析平台,多导生理仪,虚拟现实开发及实时渲染引擎,脑电仪、眼动仪等一系列设备向全校师生开放使用。


让学院在心理学、神经认知科学同新闻传播学的交叉处的研究有了更大可能。


脑电实验数据

(图源:公众号“清华传媒评论”)


在这一串儿措施之后,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对自己的教学也开始了革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举措应该就是在2021年的3月份,重新核定了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必读书单。


可能有些同学并不知道这个“博士生资格考试”是什么东西,有什么分量,为什么都已经考上了博士了,还要再次检验能不能修习博士的“资格”嘛?


其实说白一点,这种猜测并没有什么大的错误。博士生资格考试往往在博士生修读到第二年及以上的时候进行,用以检验该生是否通过第一年的学习,掌握了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拥有继续修读博士学位的可能性。通过者将晋升为“博士候选人(PhD Candidate)”,才能进入准备博士论文开题的流程之中。


所以说,博士生资格考试可以被视作是“过滤器”,将在读学生中不具有足够科研和学习能力的学生淘汰。但是,它也可以被视作是“指南针”,一所学校的博士生资格考试的设置可以反映出其对于博士生的要求方向,能够让想要申请这所学校博士的同学明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因此此次清华大学对于博资考书单的修改,精炼地反映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于博士生培养的方向的转变。虽然此次书单调整可能不会对于硕士招考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对于目标学院的学术方向变动,考生都应该对此报以敏感地关注。


总的来说,对于考博学生来说,新书单中的书目至少要知晓其大略,而旧书单中的书目也不能一无所知;对于考研学生来说,新书单中的书要至少达到‘’听过“的水平,另外对于这些书籍的作者和背景也不能一问三不知。


2021年新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书单公布如下💡:



这一书单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全面”。传播学的各个分支几乎都能在其中找到影子:传统的美式经验研究的综述性书籍《大众传播效果的里程碑》,传播政治经济学方向的奠基之作《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宗师斯图亚特·霍尔的《表征》,媒介环节学派祖师爷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都在此列。一眼看过去,甚至让人无法判别这一学院主要的着力点在哪里。


从中可以看出清华大学在培养博士生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传播学的各个方向都要融汇,虽然现在是一个“专家”当道的学术培养模式,但是如果没有广博的视野作为基础,往往就会培养出只会钻入一个牛角尖的“工具人”。


(图源:豆瓣读书)


第二个让人觉得有特点的地方在于其的“基础”。作为博士生考试的参考书目,其中有两本书是直接关于方法的作品,分别来自巴比和陈向明。这两本教材在质化和量化两大方向上给予了博士生关于研究的严谨性的规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基础也指在理论上的基础,《东方学》和《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两本书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著作,但是他们提供的基础理论架构是无法绕开的。


这表明了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培养方面更加重视了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文社科学者”的思考。“强基”不应只在理科内展开,在文科中,如果没有充分的文史哲素养,在其上展开的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确实很可能是缺乏深度的。


当然,既然说到了“改革”,那么应该更加关注的不仅仅是“新书单”,更应该找到书单的“变化之处”。在此,我也对比了新、旧两个必读的20本书的书单,发现被删除的书目如下:


❶ 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

❷ 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❸ 赫伯特·席勒:《大众传播与美帝国》,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❹ 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❺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❻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

❼ 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陈卫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❽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❾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民的选择》,1948年英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❿ 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陈静静、展江译,1922年英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埃默里:《美国新闻史: 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⓬ 弗兰克·韦伯斯特:《信息社会理论》,曹晋、梁静、李哲、曹茂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交流委员会:《多种声音,一个世界》,1980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⓯ 甘惜分:《甘惜分自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在20本的书单中做出了15本的删除调整,这一波操作绝对称得上是大刀阔斧了。纵览这些被删掉的书,其中不乏传播学经典,但归归类,大概可以拎出来几条线索:


一是新闻史部分的书被大幅压缩,方汉奇和埃默里的两本关于新闻史的著作都遭到删除。新闻史作为一门需要下功夫,需要“坐冷板凳”的学问,对其感兴趣的年轻学者也是越来越少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史不重要,尤其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这依旧是基础中的基础。


二是来自美国的传播学传统体系的弱化,李普曼、拉扎斯菲尔德、帕克作为美国传播学的代表人物,被《里程碑》囊括和压缩,卡斯特、戴维·莫利等更具有欧洲风格的作品入选。同时,《比较媒介体制》《新闻,政治的幻象》等反思新闻与政治关系的作品代替了《创新的扩散》。可见清华更想要打造一个具有反思意识,人文关怀的博士培养氛围。


(图源:豆瓣读书)


第三,雷蒙德威廉斯和汤林森被删去,英国文化研究的路径在清华在慢慢变轻,取而代之的是对新媒体带来的数字劳动的关注,邱林川和项飚的两本带有社会学、人类学色彩的书由此入选。这标识着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将重视社会学、人类学方法在新闻学上的应用,同时也表示了对“物质性”这一领域的关注。


不论是新书单还是旧书单,其中的书籍都是新闻传播学的著作,每一本都有理论性的意义。或许在考研或者是考博期间,时间紧迫,无暇阅读。但是想要真正的了解掌握这一领域,这些书还是需要慢慢看过的。


但对于需要考试的同学来说,可不要耽误了这一“指南针”给出的信息,抓紧针对性复习!


👇

考博一对一定制课程


目前胡师姐团队也开设有考博一对一定制课程,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全明星教师团队会以最负责的态度,最专业的服务,从学术、生活和备考经验几大方面为你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在择校与导师选择上提供建议,保证全程指导申请与考试,直到你考上!


不管你是刚刚接触考博讯息,几乎一无所知的小白新人,还是实力超群的学术大神,我想,来自胡师姐团队的考博锦囊一定会对你有所助益!


我们的博士课程定制服务包括:


专业top级高校在读博士、博士后或教师指导,进行一对一授课

制定个性化申请计划(含院校、导师选择建议、与导师后续沟通建议)

制定全程式考博学习方案,提供超负责的学习监督服务

笔试指导提供目标院校相关的专业学习资料

在申请邮件、个人简历、学术资料压缩包制作提供技能辅助和建议

提供每所院校内部情况以供参考(导师申请难度、导师风格、竞争者等)


课程分类介绍指路下方图片,具体情况也可添加超可爱的助教老师进行课程咨询哦!

👇
「添加助教老师 即可加入2022级考研交流群群内有答疑服务、每日真题练习和珍贵资源分享
(已有的切勿重复添加)





◎ 推荐搜索关键词 ◎一周大事记 | 论文合集 | 健康传播 | 书目带读 | 研究方法 热点分析 | 上岸经验帖 | 报考分析 | 北大快讯 | 每日睡前背诵 ◎ 胡师姐的仓库 ◎「 点击文字可以直接查看文章哦 」你想看的上岸经验帖合集


《胡师姐蓝皮书X.0版本上线》


《22级北大新传新媒体博士申请指南


《无死角解读新版<新闻学概论>》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全程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