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央企业践行“三个转变”要求 打造中国智造高质量发展新示范

国资报告杂志社 国资报告 2023-01-04
编者按

今年的5月10日是第五个中国品牌日,当天,中国智造品牌论坛暨中央企业高端装备制造创新成就展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出席论坛并讲话。中国电科、中国一重、国机集团、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建材、中国中铁、中交集团等中央企业负责同志分享了本企业践行“三个转变”、推动智能制造、打造中国品牌的举措和成就,科技部、工信部、中央网信办、国资委有关厅局负责人参加论坛。22家中央企业在成就展中展示了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的最新成果。


今天,《国资报告》记者带您了解中央企业是如何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协同创新、提升产品质量,进而发力智能制造、推动机制变革、扩大品牌影响的。


中央企业践行“三个转变”要求打造中国智造高质量发展新示范文 · 本刊记者 原诗萌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铁装备时指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柳工集团时强调,高质量发展,创新很重要,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要坚定不移、再接再厉、更上层楼。2014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健全创新机制,打造了一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示范项目,为中国制造实现“三个转变”贡献了积极力量。


加大研发投入 发力智能制造

只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才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而提到创新,央企的作用不容忽视。2018年,科技部会同国资委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科技发展规划和创新政策引领,支持创新要素向中央企业集聚,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在国资委的倡导和推动下,央企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十三五”时期累计投入3.4万亿,占全国的1/4。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经营艰难的情况下,央企的研发投入仍然保持了11.3%的增速。目前央企的国内外研发机构数量达到436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1个。通过打造高水平科技平台,央企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中铁装备的盾构机享誉海外,在这背后,是中铁装备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搭建了设计研究总院、地下空间设计研究院、智能工程研究院三位一体的科技工作体系。近年来,中铁装备紧紧依托国家“863”计划“973”计划项目,推动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研究。
中国中铁在中央企业高端装备制造创新成就展上展出为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量身打造的世界最先进的大直径敞开式隧道硬岩掘进机——“彩云号”TBM的仿真模型,该设备改写我国铁路长大隧道项目的机械化施工长期受制于人的历史。2019年,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联合重组,成立中国船舶。中国船舶成立后,优化科研生产体系和能力布局,整合原两大造船集团科研与生产、总装与配套等方面资源,实现了军民品设计、制造、配套、管理一体化,初步构建了基础科研+技术攻关+实验验证+总装职责+关键配套+服务保障的产业体系。
中国船舶展出翼型风帆助推超大型原油船,是全球首艘安装风帆装置的30.8万吨超大型原油船。
当前,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产业变革浪潮风起云涌。“十三五”时期,央企顺应趋势,主动求变,积极探索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新路径。数字化让钢铁这样的重工业变得更加灵活和敏捷。中国宝武坚持智慧制造和智慧服务双轮驱动,构建了以大数据为核心的钢铁工业互联网,建成了硅钢智慧工厂等一批智慧制造的典型案例,其中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入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灯塔网络”。
中国宝武展出了马钢交材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载车轮研发方面成果卓著,2014年开始率先进行45吨轴重车轮前瞻性研发,并成功首发世界最大轴重等级车轮。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途径,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立足产业基础,重点推进高端数控机床业务数字化建设,孵化新业态,培育发展新动能,应用数字化技术打造全新的客户开发和服务能力、组织能力、技术能力,全面提升了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
通用技术集团制造的H80C螺旋锥齿轮铣齿机。中国航发聚焦航空发动机研制主流程,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速构建全域数字化赋能环境,推动形成“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航空发动机产业生态体系。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向巧表示,智能制造实践千企千面,但技术储备管理模式和数字化技术缺一不可,必须要坚定企业发展战略,对标“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统一谋划、架构引领、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展出与法国赛峰直升机发动机公司以50:50对等合作模式研发的先进民用涡轴发动机——涡轴-16发动机。目前,已有一批央企的智能化产品问世或投入使用,充分展示了央企的创新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比如,用于港口的智能化装卸系统。中交集团所属振华重工研制的智能化集装箱成套装卸系统,主要包括智能化岸桥系统、智能化水平运输系统、智能化堆场系统、设备调控系统、作业计划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六大子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中交集团所属振华重工为洋山四期提供自动化装卸设备和智能设备管理系统,让洋山四期成为真正用上“中国芯”的全自动化码头。
再如,适应性更强的智能型的动车组。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研制的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京张智能型动车组,被称为中国高铁智能型动车组1.0版。列车适应京张地区高寒、山区、桥隧多等气候环境,并且具有智能化、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等特点,同时还是量身定制的“奥运专列”,充分展现了我国高铁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性,引领高速列车技术发展方向。
乘着数字化转型的东风,中央企业抓住数字技术变革机遇,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打造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蓝海曲线”。

开展协同创新 推动机制变革


创新不是央企的单打独斗。《意见》指出,支持中央企业设立或联合组建研究院所、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联盟等各类研发机构和组织,加强跨领域创新合作,打造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十三五”时期,在协同创新方面,央企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中交集团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中央企业间合作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合作,与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签署了技术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在多项科研项目研究、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基础项目研究等方面开展了联合攻关与合作研究。鞍钢集团始终坚持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并重的理念,不断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近年来,鞍钢集团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上海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和辽宁科技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鞍钢-东大先进材料研究院和攀钢-北科大钒钛研究院,围绕关键领域以项目为载体开展中长期合作,并与高校院所及下游客户组建25个联合实验室。2020年,鞍钢集团还组织成立了“鞍钢集团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和“鞍钢集团战略客户咨询委员会”,截至2020年底,已与近30位专家开展了科技规划咨询、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集团级科研项目评审、技术交流以及项目合作等活动。2014年以来,央企在开展“三个转变”过程中,适逢新一轮国企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央企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瓶颈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创新要素活力。中国宝武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先后推出大项目经理制、“金苹果”和超额利润分享等多样化激励机制。为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中国宝武对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项目跟投等激励方式开展了探索,努力实现中长期激励机制的体系化、系统化。
中国宝武宝钢股份湛江钢铁攀钢-北科大钒钛研究院本着“连续投入、专注研究、成果共享、效益分享”原则,努力做到“四个到位”,即以钒钛研究院成立为标志的组织到位;以组建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钒钛研究院联合管理团队及联合研发团队为标志的人员到位;以成果分享与激励为标志的机制到位;以启动实施具体科研项目为标志的项目到位。攀钢与北科大通过精准、务实、高效合作,共同打造了我国钒钛钢铁领域的科研高地,以及综合型高智力科技人才集聚、交流与培养的示范基地。
鞍钢集团攀钢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提升产品质量 扩大品牌影响


通过科技创新,央企推动中国制造业打破国外垄断,由跟跑到并跑,实现了由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核工业领域,“十三五”时期,中核集团的“龙腾2020”科技创新计划圆满收官,实现了科研与工程的有机结合,对产业升级发挥了引领和支撑作用。中核集团取得了以示范快堆、“华龙一号”、玲龙一号、CF3燃料元件、环形燃料元件、MOX燃料和N36锆合金、第三代先进采铀技术、10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成果,实现了科研与工程的有机结合,推动我国核工业实现从跟踪研仿为主到跟跑、并跑并存的转变。
中核集团展出“华龙一号”的复制模型,华龙一号是自主研发的安全、可靠、经济的第三代先进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的亮丽名片。
海工装备领域,“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油重大技术装备和工具取得系列突破,多个关键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平均降低15%-20%的设备投资和维保费用,为海上油气田开发降本增效夯实基础。中国海油设计建造了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成为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的“大国重器”。中国海油还自主研制了一批1500米水深水下关键设备,钢悬链立管等高端产品和设备等,实现了工程应用并打破了国外垄断,创造产值数亿元。
“深海一号”能源站建筑材料领域,中国建材不仅成为全球最大水泥制造商,而且在水泥工业技术装备领域已经实现了超越。过去中国买外国人装备,现在外国人买中国的装备,学习中国的低碳节能工艺。中国建材连续入围全球最有价值50大工程和建设品牌、居16位,在全球承接379条水泥生产线、市场占有率超过65%、连续13年居全球第一。
中国建材展出了连续弯折60万次不破损的0.03毫米超薄柔性玻璃、国内首支疫苗用中性硼硅药玻瓶、85.6米大型海上风机叶片模型等展品。信息技术领域,中国电子所属中国长城发挥主体安全、生态丰富、中国架构、央企智造、端系完备五大优势,推出了全新国产高性能芯片、笔记本电脑、多路服务器、新八核桌面终端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形成谱系全、实力强的自主安全产品线,走出了从基础软件到整机、业务系统的全链条创新研发之路。取得类似突破的领域还有很多。大国重器集中涌现的背后,是中国高端制造业打破技术壁垒,实现自主创新、局部超越的奋斗历程。由此,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并加快了由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脚步。中国中车建成了完整、先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车组谱系化产品体系。复兴号系列动车组在安全性、可靠性、智能化、舒适性、绿色环保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保持时速350公里世界高铁最高运营速度,成为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大国重器”和高端装备制造的国家名片。
中国中车展出的复兴号标准动车组,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高速列车。中交集团所属振华重工港机产品进入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连续23年市场份额世界第一,“天鲲号”挖泥船、“振兴号”超大直径盾构机等一批重大装备跟随着中交建设者的步伐,从中国走向世界,打造了肯尼亚蒙内铁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等一系列优质品牌工程,彰显了中国制造风采,让“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装备”成为享誉全球的国家名片。
中交集团展出的“天鲲号”模型。中铁装备坚持以“人品、产品、企品三品合一”为核心塑造品牌,树立了“产品是人品,质量是道德”的品质观。2020年,经权威评定,公司品牌价值49.27亿元,为国内隧道掘进机行业的第一品牌价值,也助力“中铁工业”成为中国制造品牌集群中的靓丽名片。




除了一系列“大国重器”仿真模型
在中央企业高端装备制造创新成就展上中央企业还开设了VR、模拟体验仓等交互式展台就让下面这段vlog带大家云逛展一起感受中国智造的实力与魅力吧👇👇👇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