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百”“科改”扩围升级 | 以改革促创新 “科改企业”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

国资报告杂志社 国资报告 2023-10-22

编者按

2018年8月,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正式启动,旨在推进综合改革,打造一批“改革尖兵”;2020年,“科改行动”实施,旨在支持和引导国有科技型企业在市场化改革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新突破。


“双百行动”“科改行动”启动以来,相关企业高质量抓改革、高水平搞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治理体系运转质量效能显著提升,市场化程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部分改革示范企业还存在改革不平衡和穿透性不足的问题,在董事会高质量运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刚性兑现、中长期激励提质扩面、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引进等方面有待继续发力攻坚。


日前,“科改行动”和“双百行动”进一步扩围深化。经过此次扩围,“科改企业”总数已达672家,“双百企业”总数已达580家。“双百行动”“科改行动”将进入新的阶段。


国务院国资委“双百行动”专家组成员、上海康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佟虎表示,建议“双百企业”“科改企业”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将改革工作做深、做实、做精、做新,促进改革任务质量双优、形神兼备,推动改革成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持续打造改革创新样板和尖兵,实现激发活力、提高效率、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2023年6月1日出版的《国资报告》推出特别策划《“双百”“科改”扩围升级——改革尖兵引领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带您了解“双百行动”“科改行动”启动以来,相关企业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起到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今天,我们为您分享第二篇综述《以改革促创新  “科改企业”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

综述二:以改革促创新“科改企业”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文 · 本刊记者 刘青山《国资报告》杂志2023年第6期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持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为打造一批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自主创新尖兵,国资委从2020年起组织实施“科改行动”,旨在以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形成改革与创新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具体举措和生动实践。
3年来,国资委通过出台“科改十条”,设立“科改基金”,组织召开推进会,开展专项培训、专题调研、考核评估、重点督导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基层企业改革创新中的痛点难点问题;通过编发简报、出版案例集、召开媒体通气会等多种方式,总结、复制和推广优秀企业的经验做法,“科改行动”以点带面、星火燎原的态势加速形成。
3年来,“科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高位提升,平均超过14%,2022年达到17.7%,高于2021年科创板上市公司和中央企业平均水平;新增培养或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00余人,省级高层次人才2500余人,实施“揭榜挂帅”项目3000余个;89%的“科改企业”面向关键岗位核心骨干人才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覆盖11.6万人次。
3年来,“科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显著增强,“科改企业”有效专利实施数量达11.2万件,科技成果对外转让、技术许可收入和作价入股股权价值累计达297.9亿元。2022年,“科改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较2020年分别增长33.6%、40.9%,分别高于中央企业3.6、5.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较2020年增长30.1%;人工成本利润率71.4%,较2020年增长18.5%;人事费用率22.9%,较2020年降低52.4%。
为加快打造一批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勇当示范、争做表率的基层改革创新尖兵,近期,国资委对“科改企业”进行了大力度的扩围调整,从439户扩充至672户。其中,央企子企业新增105户,地方国有企业总量增加147户。
“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继续发扬‘科改企业’主动作为、锐意创新的好传统,以更大力度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创新,带动广大国有企业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时任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在“科改行动”扩围深化现场会上表示,各中央企业、各地国资委要支持鼓励本系统“科改企业”结合实际开展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改革探索,坚决破除总部职能部门的“中梗阻”。要旗帜鲜明地激励和引导“科改企业”敢于吃螃蟹、敢为天下先,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握正确改革方向、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对基层的改革创新要不设禁区、全力支持、理解宽容。


打造独门绝技,抢占新赛道


近几年,国有企业围绕国家所需、行业所趋、企业所能,加快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整体看,国有企业在相关领域的营收占比还不够高。国资委选定的“科改企业”很多都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此,国资委提出,“科改企业”要更加注重打造“独门绝技”,积极开辟产业新赛道、增强产业引领力。
国投创益投资企业隆平生物
生物育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核心技术。近几年来,国投创益以市场化方式对隆平生物、杭州瑞丰、中农生物等生物育种产业的核心企业进行控股投资或高股比战略投资,通过产业整合、行业联盟等方式,有效增强了国资国企对生物育种产业的控制力。投资企业现持有生物育种技术专利一百余项,已获取我国农业农村部发放的粮食安全领域证书超过10张。
“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是‘国之大者’。”国投创益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维东说,“利用投资的逻辑和方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是我们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天职。”
种子关系到粮食安全,芯片关系到制造业安全。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所属专业从事宇航制造、卫星应用技术设备制造、卫星应用服务的上市公司。通过实施资本市场融资和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多渠道配置资源、筹措发展资金,通过社会融资超过42亿元,聚焦重点领域提前投入、提前布局,大幅提升了宇航制造、卫星综合应用等核心能力建设,以“三超”(超敏捷、超稳定、超精度)平台、宇航级导航SoC芯片为代表的一批核心技术和产品实现新突破,成功完成了高分六号、高景一号、中法海洋卫星以及乌拉圭地面站等项目,为支撑“一带一路”、区域协同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上海新微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以集成电路“超越摩尔”关键技术的开发为核心使命,累计投资固定资产20亿元,搭建8英寸研发中试线,拥有包括光刻、键合、刻蚀等各类设备共150余台,具备了MEMS、压电AlN、硅光、生物微流控等相关工艺的生产和评测能力,可实现产品从研发到小量产的无缝衔接。解决各细分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10余项,向产业输出科技成果196项,已成为行业的技术加速器。
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紧跟国家重点产业攻关核心领域,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SiC功率模块部分参数达到行业主流水平,首次验证通过RDL芯片结构工艺。
大数据、新能源、绿色低碳和生物制药等领域也是当前科技创新的重要竞技场,相关“双百企业”频频发力。
中咨数据有限公司是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要子企业,主营业务为依托高分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领域提供一体化、智慧化解决方案。近几年加速突破交通数字地图难题,自主研发的“高分交通一张图”平台已累计为“一带一路”沿线32个国家提供高分影像服务9980景,覆盖面积近600万平方公里,用核心技术创造更多社会和经济价值。
力神电池生产线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力神”)是中国诚通践行国家“双碳”目标、布局新能源产业、培育战略新兴行业的核心平台。天津力神以“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应用一代”的工作思路,在电池材料开发、电池系统、电池测试以及电池回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325Wh/kg 高比能技术在大型无人机项目上成功应用,完成客户认证并批量出货,该产品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化院”)作为中国石化旗下化工新材料领域的旗舰院,着力解决制约我国医卫材料高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北化院已开发高品质熔喷布、冲管注射器、抗菌输液袋、透气防护服等技术和产品,并加快细胞载体、骨科材料、医用凝胶等课题研究,为未来发展打下战略基础。
中建三局绿投公司参与投资建设运营的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工程PPP项目是国内首条深层污水传输隧道和重点民生工程
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聚焦城市建设的生态、绿色、低碳、智慧发展需求,研发的“城市管网智能作业装备”等核心成果,解决了全国首条城市深层污水传输隧道及亚洲最大调蓄池等项目“卡脖子”技术难题,引领城市水系统治理及高质量发展。
在加快布局新赛道的过程中,为了完善创新决策机制,及时抢跑新赛道,北京燕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引入与企业主业关联度强的科技人才作为外部董事;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咨数据有限公司等在完善董事会人才结构的同时,在董事会新设科技创新委员会,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研判水平和科学决策水平。


提升投入产出效能


近年来,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已显著改善。近3年来,“科改企业”有效专利实施数量达11.2万件;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丰硕,其中,科技成果对外转让收入累计达126.2亿元,技术许可收入累计达151.6亿元,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获得股权价值累计达20.1亿元。
但仍有一些企业研发投入产出效率不高。国资委提出,为提高产出效能,“科改企业”要从科技创新各环节深入挖掘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的空间和潜能,以精准化考核促进投入产出效能提升。
“为了精准识别和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我们强化经营与研发、制造、服务等环节的跨部门联动,持续优化设计、采购、生产、交付等的一体化集成,打造成本低、速度快的精敏供应链,实现以业务牵引为中心的流程型组织变革,提升了企业营销、设计、生产三大系统协同增效。”中铁装备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华说,如今中铁装备盾构设计周期从60天缩短至30天,常规地铁盾构生产制造周期从150天缩短至120天。2022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较2019年分别增长40%和72%。
5月9日,世界首台大倾角下坡掘进矿用TBM“中铁1285号”在郑州中铁装备总装车间下线
为了将科研人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中央研究院,在公司层面实现相对封闭式独立运行,采取有效手段,确保核心人才团队、资金、优势资源集中调配管理,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及战略产品的研发落地。
针对公司产业横跨12种业态、100多个项目,布点全国21个省份55个县市管理维度大,标准难以统一的难题,深圳能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信息化管理WIS系统,建立起生产标准化管理能力,获得全国“质量标杆”。在统一会计准则下,公司项目投资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集团型企业。
山东浪潮将二级单位分为科研机构、产业单元和市场单元进行差异化考核,其中,科研机构重点考核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年度综合计分卡考核中设置鼓励性加分项18类,其中9类是鼓励科技创新的加分项。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畅通成果转化和应用渠道,也是提高创新产出效能的重要途径。
陕西烽火电子积极参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与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团队、核心骨干共同出资设立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空间有源噪声控制技术成果转化,完成产品鉴定,填补国内空白。与中国商飞成立联合工程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为解决通信设备“卡脖子”问题贡献力量。
2022年,国投罗钾与四川省农资集团共同出资设立国投(四川)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打通产业链条,共同开展新型高效、高附加值肥料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完成含海藻提取物、含螯合态微量元素、含矿源黄腐酸等7种新型高效肥料产品的生产转化、上市销售,成立当年实现盈利2000多万元,实现了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增值和联动发展。
“国和一号”项目现场
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和一号”的过程中,上海核工院联合国内600余家单位,构建“跨集团、跨产业、跨地区”的三代核电创新联合体,建成完整的非能动核电国际合作网络,协同突破高性能核燃料、核电主泵、先进核电仪控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培育至少两家单位、部署至少两种技术路线的“两两策略”,强化关键环节备份,研发效率明显提高。


全面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改革中,“科改企业”不断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动力。
截至2022年底,89.0%的“科改企业”面向关键岗位核心骨干人才,在本级或所属子企业层面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覆盖11.6万人。其中,实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66户,实施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的185户,实施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100户,实施超额利润分享的149户。
改革无止境。国资委提出,要勇于开辟创新特区,以更大力度强化创新激励,加快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
华工科技在薪酬分配、考核激励、人才选拔等方面向研发和技术人才倾斜,将产品税后利润的3%奖励主要研发人员和团队。
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三级子企业,是一家集高端石油装备、井下工具、随钻仪器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石油钻采装备制造企业。在全面实现“分类+精准”全员绩效激励和工资总额单列管理基础上,积极推动项目收益分红、超额利润分享、虚拟股权激励、项目风险抵押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2022年工资总额增幅达15.8%,经理层薪酬差距达2.06倍,项目收益分红累计激励278万元,人均达7.7万元,技术人员薪酬增幅超30%,员工队伍动力活力显著增强。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遴选急需攻关的共性技术难题,面向全社会发布“科研攻关榜”,吸引各领域12个科研团队竞相揭榜。攻关过程遵循“金球制”,率先完成的团队获得奖励且项目自动终止;采用“阶梯式”激励政策,攻关时间越短奖金数额越高。这一机制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促进了难点卡点技术快速攻克。2022年获得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的科研人员占比60%,奖励金额占个人收入比重最高达40%。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与化销华北、中天合创联合开发的高强耐候膜
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浙江省内机电行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科研设计单位。在改革中,该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团队超额利润分享的力度,对可量化的知识产权成果、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指标按不同阶段对应一定的视同利润计入考核。对处于产业化初期,成长性较强,但发展前景具有不确定性的创新型业务,探索科技骨干人员跟投的管理机制。对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先后引进上市公司企业高管、大中型企业(研究院)总工程师等高层次领军人才10余人。
在加大青年人才队伍培养的同时,“科改企业”有序推进特殊紧缺科技人才延迟退休制度,打造一支扎根基层国有企业的国家战略科技人才队伍。据统计,2022年,166户企业(含子企业)对1424名科技骨干实施了退休返聘或延迟退休。
比如,上海核工院任命14名40岁以下骨干担任系统总师、副总师,建立分层决策机制。针对重大项目回聘高级别退休人员51人。
中国电子院推动53名干部在单位及部门之间交流,新增高级职称人员353人,返聘已退休的66名人才,让人员动起来、资源活起来。
在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国资委提出,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翁杰明表示,作为国有科技型企业的企业家,“科改企业”负责人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胸怀沉下心来搞创新。要当好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该做的事,知重负重、顶着压力也要干;该负的责,挺身而出、冒着风险也要担。要为担当者担当,对不担当者亮剑,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塑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科研探索即使得出“此路不通”的结论也是一种重要成果,也积累了无形资产,营造了创新文化,提升了企业的内在和长期价值,弥足珍贵。“对探索性强的创新项目,在合规尽责前提下,即使未达到预期目标,只要是有价值、有实效的探索,都应当给予肯定。”翁杰明说。

end


推荐阅读



左右滑动查看2023年第6期目录



将“国资报告”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进入小程序

阅读《国资报告》电子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