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南京,鸡犬不留
八十年前的今天,南京被鲜血染红,城内的哀鸣仿佛仍在回荡。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杀”定名,但是祭奠对象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明确公祭对象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同胞。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六耳想与大家讲一个故事。
1937,南京,鸡犬不留。
笔者第一次知道这个故事是因为杨德昌大师。
除了大家熟悉的《追风》外,杨先生还留下了另一个的动画创作——《长江动物园》。
很遗憾的是,《长江动物园》并没能付诸实际创作,我们看不到这样的一部动画。
接受南周采访时,张毅提供的杨德昌先生的手稿。
它讲述的就是在战火纷飞年代,一群人和一群动物如何在乱世中相互陪伴,走过半个中国,从南京到达重庆。
《长江动物园》的故事,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南京大学前身,国立中央大学发生的“鸡犬不留”真实事件。
在“卢沟桥事变”后,中央大学就接到了内迁的指令。
1937年10月,南京城岌岌可危,国立中央大学的罗家伦校长“算准了日本人的疯狂”。他在日本军兵临城下时,就开始主持学校里7个学院的1500名学生、1000名教职员及家属,总共4000人,随携图书、仪器共1900箱西迁到重庆。
西迁的大船上,上层客舱被破例打通,摆放了航空工程系为科研而拆卸的飞机三架;而医学院泡制好、供解剖用的二十四具尸体也放在里面。
但是从南京到重庆,路途遥远。即便是走水路,对于当时教学资源已经比较丰富的国立中央大学来说,还是需要舍弃不少教学物资。
中大农学院畜牧场中有许多国内外优良的牲畜品种,如从美国和澳洲等地巨资引进的美国加州牛、荷兰牛、澳洲马、英国约克夏猪、美国火鸡等品种,罗家伦等人均觉得应当保留。
他们和民生公司商量,将轮船的底舱改造成临时的家禽栖居地,将好的品种每样选一对,随着师生、仪器一起西上,待以后实验使用。
等到12月初,较为重要的物资都已经妥善运走时,农学院还有不少鸡、鸭、猪、牛、羊等一千多只动物无法搬运。罗校长只好让职工们都舍弃了,或吃、或卖、或带回家中,但别让他们落入日寇手中。
战火四起,人人但求自保。但农学院的职工们却与这些动物有了很深的感情。
在中央大学已经给畜牧场场长王酉亭以及牧工吴谦、曹占庭、袁为民(四人均为淮安同乡)等人发了遣散费时,他们做了一个艰难的选择:
把剩下的动物带到重庆。
王酉亭
1901年生,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毕业,1931年起,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教师、技师、畜牧兽医兼场长,抗战期间带领完成了几乎难以想象的“动物西迁”。
就这样,王酉亭高价雇了四条大木船,带着畜牧场职工把鸡笼、兔笼置于乳牛背上,分羊群、猪群、牛群三队赶出挹江门,至江边上船。
队伍日夜兼程,爬山涉水。饲料缺乏,他们就以牛乳换;有小动物在路途颠簸中离开,也有小牛犊的新生带来欢欣的希望。
学校动物
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方网站记述:
“大军”路途中得到过国军相助战区通行证,靠着一份中央大学的证件,一路联络交涉;他们还曾杀猪送奶慰问抗日队伍.……
学校动物
历时近一年,国立中央大学的西迁才全部完成。因为罗校长的安排以及王场长的不放弃,国立中央大学也成为了当时损失较小、复课最快的高校。
在回忆文中,罗家伦校长这样写道:
“……司机告诉我说,前面来了一群牛,像是中央大学的,因为他认识赶牛的人。我急忙叫他停车,一看果然是的......赶牛的王酉亭先生和三个技工,更是须发蓬松,好像苏武塞外归来一般。我的感情振动得不可言状。在沙坪坝见到这批家畜时,就像看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当我和这些南京‘故人’异地重逢时,心中一面喜悦,一面引起了国难家仇的无限感慨,不禁热泪夺眶而出了。”(罗家伦:《逝者如斯夫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第28页。)
杨德昌的好友张毅向他讲述了这个故事,让杨德昌深受感动,他希望这个故事能搬上银幕,于是就有了《长江动物园》。
杨德昌在看到张毅的夫人杨惠珊制作的琉璃藏獒后,完善出《小朋友》这个故事大纲。
带给杨先生灵感的琉璃藏獒
杨德昌的《小朋友》就是基于《长江动物园》故事做出的调整,一个上海小瘪三想把藏獒献给日军做实验,而他的妹妹却偷偷把藏獒“小朋友”带出,加入了中央大学动物撤退西迁的队伍。
在这个故事里,你可以看到小女孩和狗逐渐成长的过程。小时候小女孩是小狗的妈妈,然后他们渐渐长大,她跟小狗成了姐弟关系;小狗愈加健壮,变成了大狗是哥哥,小女孩是妹妹;最后大狗跟小女孩的感情变成了一个父女的关系。你能看到两个生命的发展,成熟度的改变。——南方周末
在南方周末采访的时候,张毅说道:
“不管小朋友跟藏獒,还是职工跟那些动物,都代表着人跟生灵最原始的感情。”
战火四起的年代,人与动物尚且能相濡以沫,谁料逼上绝路却是人对人的冷酷杀戮。
接受南周采访时,张毅提供的杨德昌先生的手稿。
据杨德昌的妻子彭铠立说,杨先生的创作直到死前最后一刻,留下了《长江动物园》的数十页画稿。
虽然很遗憾地没有等到杨德昌先生完成这部作品,但我们足以在画稿上以及史实记录中感受这段民族历史的苦难。
我们铭记这些回忆,不是为了自挖伤疤,而是在哀悼这些无辜生命的同时更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生活。
亘古浩劫,
不能忘,不敢忘。
图by新浪网历史文化频道编辑朱彦
更多关于当年的故事记录,请点击“阅读原文”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方网站。
本文参考自:
1.《长江动物园·小朋友·鸡犬不留 一部画了40页的动画片》,南方周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7147
2.《抗战时期,中央大学“动物大军”西迁背后的民族苦难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方网站
http://www.nj1937.org/zxdt/zxfb/201704/t20170427_4471588.html
- END | 动画学术趴 -
欢迎置顶公众号,分享文章到朋友圈哦
点击进入近期荐读热文
▼
| 三渲二 | 佛系动画人 | 南方公园 | 梵高 | 三十六个字 | Polynoid | 这世界有兽 | 生命之书 | 动画新闻 | 安妮奖 | 奥斯卡短片十强 | 电脑配置 | 亡灵动画 |出崎统 | 黑白动画 | 绘画与动画 | COCO概念设计 | AniOne线上展 |
动画学术趴
微信 | babblers
动画领域深度媒体与爱好者社区
专业影评 · 行业观察 · 理论知识 · 创意短片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