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建议
连日来,职业教育火了。今年被中本贯通录取考生961人中,平均分为545.86分,超过区重点高中分数线,甚至有总分590分的学生马旭峰放弃市重点高中选择职校。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沪上中本贯通的录取比例约为10:1。这是职业教育的风向标,代表着更多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在不断提高,这也是两年来本市职业教育实行中本贯通的政策卓有成效的体现。
“上海职业教育,美好时代正在启航”。7月21日,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走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长热线》节目,就市民关心的这一话题中透露,上海将推系列举措,继续打通职业教育“任督二脉”,打通上升通道,也请广大市民建言献策。这一切,让人们看到了市领导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意志,看到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希望。然而,仍有许多家长和学生有一种误区,读本科才有发展前途,读职校是无奈之选,不可能有上升空间,担心前途渺茫。这里,既有陈旧的传统观念,也有现实存在的问题,为此,我有如下建议: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社会需要各种人才,需要在office里办公的白领,也需要各种各样岗位上的人才。社会本身是多元化的,需要的人才也是多元化的。这是其一。其二,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曾说:“我的60年的教育生涯,观察了成千上万名学生的发展,使我形成了这样一条信念,即“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钱学森曾指出,我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出类拔萃的世界级人才?吕老指出,现实的教育目标,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要全面发展,但这是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的。不能用一个标准来培养人。要重视英才教育。其三,要善于培养学生兴趣。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发展个性,鼓励个性的发展。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出世界级的顶尖人才。所以,无论是白领,还是蓝领,只要为国家做出贡献,都是国家的人才。比如,职校毕业的李斌等就是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还有,早在五年前,“中国工人”曾作为群体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入选理由是:千千万万个勤劳坚韧的中国“蓝领”,不仅为中国经济,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外尚且如此,我们有何理由轻视、歧视“蓝领”阶层?可以这样说,白领、蓝领同样亮丽。
其次,从中小学起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翁副市长指出,高等教育的70%学生将来就是要向应用型人才走的,学术性人才也就是20%、30%。问题是,如今不少高中毕业生填志愿选专业时,往往一片茫然,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职业,要么父母包办,要么听信报刊冷门热门说。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职业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兴趣是要培养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职业教育伴随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尽早认识各类职业。美国从1971年就开始实施职业教育,小学属于职业了解阶段、初中是职业探索阶段。法国初中为此专门设有一名指导老师,培养、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毕业之间,这位老师为每个学生写一封建议书,由校长签名、学校盖章,供家长参考、决策。
再次,要进一步明确定位,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最高层次只有高职。现在,上海可以达到大学本科。所以,要打通上升通道,一改中职生学历相对较低、就业起薪不高、较难获得发展等弊端。当然,这还不够,在许多国家,职业教育不但有本科,还有硕士和博士,还有与职业教育特点相符合的学位制度,与普通高校“平起平坐”。上海能否从制度层面打通职校生从高中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架起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这不仅能个人得到发展,而且也能提升职业教育更大的吸引力。
发展职业教育,从个人来讲,是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从国家层面来讲,是要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十三五”规划指出,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中高端人才。这需要从改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开始,从深化中小学到高校一系列教育改革入手,我们一定能早日迎来上海职业教育的春天。
来源:东方网
2016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动 6名职教人参与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