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称与实力匹配
“老师,我想请您帮忙写篇论文,评职称急用。”日前,一位老教师在家接待一个多年未见、同样当老师的学生,本以为他是来看望自己,谁知一见面,弟子就提出如此要求,令他十分惊讶和为难。
时近年底,职称评定又将临近。事关声誉和待遇,参与评定者十分重视。然而,由于“重学历、轻学力”“重论文、轻业绩”的不良评定倾向还未彻底改变,一些抄袭论文、代写论文、花钱买版面的行为开始蠢蠢欲动。而往年一些单位拉帮结派投票评优、托关系要指标的乱象,也让人担心会再次上演。
职称不是限制人才的“紧箍咒”,而是带动发展的“一片帆”。革除职称评定中的弊端,尤需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日前中央深改组会议通过《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采取措施“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可谓戳中问题痛点、抓住改革关键。让职称更紧密地跟真才实学匹配,才能真正激励个人成长。
来源:人民日报
淡化论文后,职称评定需要新“硬件”
江苏省人社厅近日印发《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的通知》,制定出台30条具体举措,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完善职称评价办法。职称制度改革呈现四大亮点,其中第三个亮点是“职称评定将有多维标尺”“论文论著要求将逐步淡化”。(11月6日《现代快报》)
现如今,论文抄袭、论文造假、论文灰色产业链……职称评定乱象频频曝光,职称评定中的“论文数量和等级要求”已经饱受诟病。在此语境下,职称制度改革提出“淡化论文”,自然受到各行各业、上上下下的欢迎。
职称评定工作不仅事关高校、科研、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也直接影响着职称申报者的切身利益,所以必须做到科学、客观、公正。中央提出的“要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是职称改革的大方向。
淡化论文后,职称评定还需要一些体现申报者“品德、能力、业绩”的硬杠杠,让职称评定在具备科学客观公正的前提下,也具有可操作性。否则,职称评定就有可能刚刚远离“论文灰色产业链”,又将陷入“人情关系网”——尤其在职称评审权下放、外语和计算机将不作统一要求的宽松形势下,确实要严防“人情风”的泛滥。
江苏省出台的职称制度改革政策,在“论文论著要求将逐步淡化”的同时,提出“职称评定将有多维标尺”。这里的“标尺”当然就是容易操作的硬件——包括技术创新、专利发明、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等评价指标的权重,这些硬件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上。
尤其值得注意和赞道的是,江苏省的职称改革还根据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岗位特点制定出分类评价机制。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而就行业业绩而言,有的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有的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偏偏职称评定涉及各行各业,所以就必须有“分类评价机制”和“多维评定标尺”。过去职称评定常常是“论文说了算”,淡化论文后,各行各业都需要根据行业特点,确定职称评定的一些“硬件”杠杠。
例如,高校的人才培养是第一职能,体现出来的是长远的社会效益,与教学有关的成绩和成果(含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当然是教师职称评定的一些“硬件”。笔者在气象部门工作三十多年,深知评价一名天气预报员的水平,要看转折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如何,这一数字理当是气象职称评定的“硬件”之一。
作者:霍寿喜
来源:南通日报
想到加拿大曼省--留学、就业、移民?关注“加国直通车”全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