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文化培育工匠精神
我国高职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不重视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培养存在重大缺失。具体表现为:一是人才培养中过分强调“技能本位”,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课程开设数量较少,导致部分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缺失;二是重眼前就业,轻长远发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指导下,部分高职院校狭隘地把就业教育等同于高职教育,忽视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三是重专项教育,轻系统设计,部分高职院校将文化育人片面理解为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各种专项文化活动,资源分散,缺少系统顶层设计。
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企业从原来单纯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转变为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强调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教育发展方式的变化需要创新文化育人,将大学文化、工业文化、职业文化、传统文化、自然文化视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打造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文化育人模式。
厚植大学文化,首先要坚持一个方向,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其次是凝练一种精神,即在人才培养中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建设、教材开发、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和行为养成等各个环节,并内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文化心理。再者是创新一种理念,即“三为”育人理念。引导学生踏实为人、用心为事、积极为业;引导学生为有品德之人,有品质之人,有品位之人;引导学生学习为事之能,培养为事之术,掌握为事之道;引导学生立业、乐业、创业。
我们强调对接工业文化,一是构建“工业文化”对接机制,通过挖掘“工业”院校的特点,提炼机械制造、模具、汽车、机电等特色专业文化,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索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的实现路径。二是构建“工业文化”对话机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建设“教学、生产、科研、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专业化公共实训基地,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三是打造“工业文化”博物园。深入挖掘办学历史,因地制宜加以利用,把校园变成展示学校历史发展的“工业文化”博物园,让学生时刻感受工业文化的熏陶,坚定做强中国制造业的信心。
围绕植入职业文化,一是以专业建设为纽带,融入职业文化。二是以职业素质课程为基础。三是以实习实训为载体,浸润职业文化。四是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感悟职业文化。学校按行业和企业的标准培养人才,与行业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在真实环境中培养人才,将职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辟职业文化融入学校的主渠道,按照“真实企业”的规定组织实践教学,从着装、规程、奖惩等方面都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使学生始终浸润在“职业人”的文化氛围中,养成规范严谨、精益求精、诚实守信、敬业乐业的优秀文化品质,实现把职业文化的精髓与学校的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深度融合,并最终落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培养上,着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一是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二是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使学生耳濡目染。三是将传统文化引入课程建设,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相结合。四是将传统文化渗入学生行为养成,广泛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我们提出彰显自然文化,一是指涵养自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用正确的规律、规则、方法来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追求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构建绿色、安宁的自然环境。二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校园景观,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倡导低碳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让绿色的行动观念注入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之中。
(作者:王官成,系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苟建明,系该校宣传部长)
来源:光明日报
中职学生--留学、就业、移民?关注“加国直通车”全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