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高技能拼出光彩人生 看国外如何发展职业教育

2017-07-13 职教圈

高技能人才队伍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一个体现。如何让象牙塔的“天之骄子”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窘境,有不少国家找到了应对方法。有的启动青年塑造计划,让更多大学生得到公平就业机会;有的通过职业教育将企业和学校紧紧联系起来;有的设定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将雇主的需求放到关键位置。


 3月19日,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塑料模具工程项目中国集训队第二轮选拔赛在海南海口举行。图为选手设计制作塑料模具。


  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南德里分校,学生在课后交流。

  本报记者 邹 松摄


  6月7日,2017年中国国际技能大赛在苏州、上海开幕,这是中国首次组织的大规模国际性技能赛事。图为参赛选手在比赛。


  5月16日,俄罗斯世界技能大赛决赛阶段在克拉斯诺达尔举行。


有文凭也不能缺技能

本报驻美国记者  王如君

  对年轻人来说,上大学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大学毕业后如何找到工作,尤其是找到理想的工作却并非易事。2008年一场前所罕见的金融危机席卷美国,各行各业遭受沉重打击,失业率一度高达10%,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为饭碗发愁。为了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美国政府和社会机构在技术培训和社会调研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其中成效显著的是美国政府2009年启动的“青年暑假实习计划”和“青年塑造计划”,帮助一大批大学毕业生得到了公平的就业机会。具体来说,计划分三步走:第一,用3周时间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人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行为举止、风度仪表、简历书写、面试技巧、情绪调整等;第二步,学生们可以在环保职位、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保健和人性化服务、政府和公共服务4个领域中选择一项,带薪实习6周;第三步,年轻人将参加一个有州或地方领导人参加的毕业仪式,并展现他们在暑期所学的内容。计划推出的重点服务对象是16至24岁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年轻人或无家可归者,这样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既能保证他们能够获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也能掌握技能技术。


  为保护大学生的公平就业机会,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公平就业委员会和联邦合约服从计划局。公平就业委员会有权制定有关公平就业的政策,有权通过和执行相关的反就业歧视的法案。公平就业委员会在全美各地有50多个办公机构。通过这些机构,公平就业委员会实现其执行、教育、技术协助等职能。公平就业委员会大多免费向公众提供就业信息和服务,同时向雇主和雇员进行公平就业权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工作的权利和义务,为保障公平就业权的实现起了很大作用。


  在政府推出计划的同时,不少社会机构也在积极发挥作用。美国大学生就业的最大服务机构——全美大学与雇主协会,就通过市场调研获得第一手数据,对社会需求作出预测,并发布相关数据,从而引导大学生向有利于自身就业的正确方向发展。


  美国经济正在走上稳健复苏的道路。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美国的全国失业率2017年4月份降到了4.4%,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拥有大学以上学历者的失业率为2.5%,高中及以下学历者的平均失业率为6.8%,受教育程度显然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全美大学与雇主协会的调查,科技、工程和数学领域对两年准学士、四年学士或硕士毕业生的需求特别高。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巨变。美国乔治敦大学教育和劳动力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尼克尔·史密斯认为,如今推动美国经济的已经不是三四十年前的那些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制造业工作占全部就业的近2/5,但今天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不到总人数的1/10。“剩下的制造业工作是高技能、高技术和高需求类型的,所以这些工作需要比前辈更多的技能……如今的就业市场与过去有所不同,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变化需要员工致力于终身学习和进修,这意味着获得学位只是一个开始。”


上课如同上班

本报驻印度记者  邹  松

  提起印度职业教育,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无疑是其代表,印度每年培训出的约100万软件人才中,有1/3来自那里。本报记者日前走进该学院位于新德里的一家分校,体验这座印度软件人才库的过人之处。


  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南德里分校“隐藏”在闹市区。“我们分校能同时容纳一两百学生,像这样的分校新德里有6家,印度有300多家”,校方教务助理莫赫特·巴得莱拉向本报记者介绍。该学院在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建了分校。


  “我们的课程从两周到8个月都有,专业涉及99个领域,信息产业、医疗、保险、金融、教育等各个领域,我们强调学生在完成所学课程后能马上学有所用。”莫赫特·巴得莱拉解释称,“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是我们课程设置的核心,即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在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南德里分校的一间教室外,记者遇到了23岁的拉瓦蒂,她刚下课。“我每周来学习3次,已经学了快两年,实际上我还在大学期间就加入了这里的课程,我的大学专业是企业管理,但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补上信息咨询的课。”拉瓦蒂说。在这里上课与大学里有什么不同吗?面对记者的问题,拉瓦蒂略显欣慰地说:“有太多不同了,这里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上班,每一个课程循环实际上都是老师带来的新的课题,解题过程既是教学过程也是相应解决方案的生成过程,这些新方案会被提交到与学校签约的客户公司,而这些公司很可能就是我们以后的求职目标企业。”


  拉瓦蒂所经历的课程体验是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典型的“问题及榜样教学法”,它是基于信息及工业领域实际问题解决的目标化教学过程。企业客户提供待解决问题,学校借助问题设计教学方案,师生通过教学过程完善问题解决,各方试图达到共赢。莫赫特·巴得莱拉说,在通常为期6个月的课程中,有超过60%是实际操作,理论课不会超过40%,最后一个学期还要独立或主持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操作。“我们的目标是学生进入到企业后完全没有陌生感,因为他已经对相关操作富有经验。”


  作为软件外包业大国,印度每年有超过百万人的相关人才需求,而印度每年信息产业类大专院校毕业生还不到10万人,也就是说有超过90%的人才缺口需要像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这样的职业培训学校来填补。印度工业联合会产业政策部主管普拉纳什分析认为,印度职业教育的兴起是与上世纪90年代印度政策向信息产业倾斜相适应的,印度信息产业金字塔形的人才培养结构从那时就逐渐成形。仅就信息及相关产业而言,以学术研究为代表的印度科技学院,以盛产硅谷明星为代表的印度理工学院和以培养技术蓝领为代表的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大体撑起了印度信息产业“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结构。普拉纳什还强调,印度信息产业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门蓬勃开展的庞大产业,中印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正在深入展开。


新国标提升职教吸引力

本报驻英国记者  李应齐

  2016年6月,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宣布了一项有关职业教育的彻底检修计划,将数千个供年轻人和在职人员学习的无效技能课程,替换为15个更简易、重要的课程路线,以此培养更适应现代工业、商业需要的熟练技术劳动力。该计划将于2019年开始实施。


  据悉,此前考虑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年轻人必须从160个不同培训组织提供的2万多种课程中进行选择,但是又缺少有效指标知道哪个课程能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这大量的课程中有不少是重复和低效的,学生完成课业的比率低,完成后就业前景也不乐观,造成学习动力的进一步缺失。有分析就指出:“与德国学徒制相比,英国学徒制不论是在资格证书水平与完成率方面,还是在培训的广度与深度方面都表现出不足。”


  根据改革计划,英国学生在16岁完成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后,可以选择走学术或技术教育路线,前者通过A—level考试进入大学学习,后者可以选择为期两年的技术学院教育(包括强制性工作经验),也可以选择以工作为主的学习。


  根据新计划,16—18岁的青年不再有学术和技术教育混合学习的情况,以确保每个领域更加专业化教学,不过学生可视情况申请转换。改革后,学生将从15个技术教育路线中进行选择,以确定更清晰、明确的学习及工作目标。这些路线都是符合当下经济发展及生产的需求,包括:农业、环境和动物护理;商业和行政;数字化;工程和制造等。技术学院将提供各领域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的通识教育,并且每个学生要完成一个“高质量、结构化的工作实习”,确保掌握就业所需的技能。


  新的职业教育制度将雇主的需求放到关键位置,确保雇主所需的技能在学院得到培训。每条技术教育路线上的课程、学习计划及考核标准设定都将邀请有关企业参与讨论。


  英国学院协会首席执行官马丁·杜尔表示:“职业技术教育长期以来被忽视。政府的新计划为纠正这一问题提供了令人欢迎的路线图。该计划正确地将职业学院作为改革的核心,建立符合企业雇主、学生就业以及社会经济需要的独特课程线路。”


  富士通英国董事长西蒙·布莱格登则指出:“将雇主置于课程标准制定的核心是成功匹配职业学院教育和工作培训的关键。当这一新方式有效运作后,有很大的潜力使学院和雇主都受益。”


  经合组织教育与技能部主管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认为,“制定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制度已经在决策议程上有一段时间了,现在英国终于推出了一个有希望的计划,这将使职业教育不再是最差的选择,相反成为优秀的首选。按照经济的需要进行技能培训,是提高生产力、促进繁荣发展的关键。”


  就像英国技术大臣尼克·博尔斯所说,优秀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助于培养技术娴熟的劳动力,不但可以帮助年轻人获得更好的工作,还可以促进经济,实现广泛受益。

来源:人民日报


大家都在看

教师专业成长要有三种意识

教师成长的五个必经之路

新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六大“秘笈”

中职学生--留学、就业、移民?关注“加国直通车”全搞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