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代的“职业学校”啥样

2017-07-20 袁凤 职教圈

每年高考结束后,上什么样的学校以及选报什么样的专业成为很多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热点。考不上重点大学的也不用上火,因为职业技术类学校越来越受青睐。有不少人认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才有的事情,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已出现了相当专业的“职业学校”。


古代报考“职校”竞争激烈

中国最早的专科类职业教育学校始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设置的“医学”专科职业学校,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在医学类职业学校出现后,天文历法、算学等学科也出现了相应的专科职业学校。那么,古代上职校容易吗?


众所周知,古代的学校教学以儒学教育为主,培养的是治国经世之才,方向都是做官,科举考试竞争残酷。职校与之相比,在社会评价和地位上有不少差异,但古人想上职校也不容易,尤其在南北朝早期职教起步阶段,因为职校并不面向社会招生,民间子弟想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几乎没有可能。


直到唐朝,平民子弟才有了上职校的机会。据《唐六典·太常寺》,唐朝在药部设药园师专业,“药园师以时种莳、收采诸药。”当时在京师所设的医药职业学校,首先面向社会招生:“置药园一所,择良田三顷,取庶人十六已上、二十已下充药园生,业成,补药园师。”


分科多了,招生要求也多了。在宋朝,欲上专科职校必须参加考试。宋朝职校招生时,有一套严格的录取程序,有专门的考试,名额也有限定。《宋史·职官志四》称:“学生常以春试,取合格者三百人为额。”也就是说,每次考试,全国仅录取300人,可见宋代考职校的竞争有多么激烈!


古代职业教育更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理论在其次,即便是官办职校也是如此。授课老师本身就是拥有精湛技艺的“大师傅”、“大工匠”。古代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艺徒制”,即俗话所说的“师傅带徒弟”教学方式。师傅手把手地教,学生往往多能得到真传,毕业后掌握一门过硬的手艺。


如唐朝“皇家职校”,就特别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活动结合到一起。据《新唐书·百官志》,朝廷设有织染、冶炼等多种官营作坊,专为皇家生产和制作生活用品、工艺品等,对专业技工需求量很大。为保证工人有稳定的技术水平,“掌百工技巧之政”的少府监便开设了“职校”,一边生产,一边训练技术工人。


对学生学习时间的长短也有明确规定,工艺要求高的制作珠宝的钿镂专业学生,须学习四年才能出师,即现代所谓的“毕业”。


出师时并不是师傅说了算,须考试:“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为防弄虚作假,这些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制作的物件上均要刻上自己的名号,即所谓“皆物勒工名”,以备查考。但唐代对于简单易学、水平要求不高的专业,也可以缩短学制。如制作衣冠的“冠冕弁帻之工”,学满9个月就可以出师。


来源:大连日报

大家都在看

职称评审权下放:风雨过后能否见彩虹

呼和浩特——第四期全国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研修班

基于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教务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中职学生--留学、就业、移民?关注“加国直通车”全搞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