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亟待补齐师资“短板”
当前正是我国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都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的《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下文简称报告)近日在北京发布。
报告显示,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2016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1.5%,相比2012届提升1.1个百分点,有14个省份初次就业率中位数超过95%。
近年来,职业教育因就业率持续升高而备受关注,但许多职业学校依然面临着生源减少、投入不足等多重难题。
据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技能劳动者1.65亿人,仅占全部就业人员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万人,比例不足6%。与之对应的是,高级技工的市场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
社会观念需转变
对于国人来说,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大学,上了大学就可以出人头地,长期以来,职业学校已成为大家心中学习不好的学生才会去的地方。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一些偏见依然存在:“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双差生”、“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等言论仍旧颇有市场。
记者在走访时了解到,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着“政府重视,社会轻视,家长歧视,学生蔑视”的状况,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只有考不上高中的学生,或因家庭和个人原因等,无法上高中的学生,才流向职业学校。“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一开始爸妈也不同意我读职业学校,但我对单纯的文化课压根就不感兴趣,学习也不好,才选择了读职高。”中职学生王伟(化名)告诉记者。
其实,像王伟父母那样,对职业教育抱有歧视态度的人不在少数。
业内人士也指出,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歧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都司空见惯,家长和学生长期将职业教育作为升学的最后选项,不到实在没办法,不会让孩子上职业学校的观念导致职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对此,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卫分析了产生歧视的原因,“职业教育受到歧视的原因是跟世俗观念有一定关系,人们习惯对劳心者与劳力者、白领与蓝领、贵族与底层等进行区分。所谓歧视,是因为一些人没有认识到别人付出的劳动,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只不过劳动者擅长不尽相同,有的擅长体力,有的强于脑力。在中国,体力劳动者的报酬相对低廉,因而得不到更多人的尊重。”
近些年,全国各地众多企业遭遇“用工荒”,就与长期以来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轻视不无关系。招工难,招优秀技工更难,这成了困扰许多用人单位和企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观念层面。
陈卫补充说,“其实,随着科技化程度提高,体力劳动者也同样要付出智力劳动,因为人人都有一技之长。所以人们需要改变一些固有观念:体力劳动非蛮力劳动,也有技术含量,与脑力劳动不可截然分开。而且,勤劳值得尊重,凡是付出汗水的劳动与多思善辩的智慧展现,同样都需要赞美。”
重视教师资质 培养大国工匠
近年来“机器代人”生产线的发展,很多人担心技术类职业会被机器人取代,职业教育会不会因此受到冲击?
对此,陈卫说:“职业教育会受到洗礼,需要进行调整,而不是受到冲击。相对而言,重体力劳动者不需要那么多了,职业培训难度相应提高。智能化时代的来临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应用研究,具备独立思考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是推动智能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力量。对这类人才的职业培训,将有更多的需求,因此,职业教育需要顺应时势作出调整,将有更大的市场需求。”
记者了解到,许多职教学校在相关专业培养过程中,也专门招收一部分机器人方向的学生,学习机器人操作、维护,而且未来机器人维护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肯定会越来越大。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神圣使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思想已经落后,一个现代化国家需要科研精英,也需要大量技艺精湛的技术型人才。一个国家的制造业越发达,社会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就越迫切。
不愿具名的北京某中职学校班主任告诉记者:“国外的制造业强国掌握了众多科学核心技术,创造出大量科技尖端的产品,与他们重视职业教育有很大关系。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进程中,确实也需要建立重视技能的体制机制,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
就读于北京某高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晓美告诉记者,“在学校学习了煮咖啡、烤点心、做各种拼盘,假期回家为爸妈做了蛋糕煮了咖啡,他们也特别开心,也为我骄傲。”
“文化课成绩不好并不代表学生个人素质差,他们往往在动手实践方面更有潜力可挖,职业教育就是要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成技能特长。”某职校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陈卫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服务与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但有些脏和累的职业,比如化工行业,流水线上的加工制造业,都不大容易招到学生;金融、建筑设计、会计、导游、餐饮等专业,相对饱和,基本能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5)对制造业的升级趋势,更全面、更高素质的职业技能训练将有更广阔的市场。”
一些企业界、教育界人士认为,职业教育要想通过更全面、更高素质的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出一流的高端技术人才,构建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师队伍是一个先决条件。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全世界范围来看,职业教育公认为最发达的是德国。在德国,当一个职教教师不比当大学老师简单,他们规定职教教师的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有的职校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50%,还要求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实践经验,两次国家考试合格,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当然,标准严格,职校老师的社会地位、待遇水平也很高,如可享受公务员待遇、免交社会保险、终身雇用等,年收入可与大学教授齐平。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强大,与其高质量的职教教师队伍密不可分。
对于我国来说,师资队伍仍然是制约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问题,资料显示,我国职教教师缺编严重,有200多所职教院校的专任教师到编率不足80%,部分院校师生比超过30:1,难以有效保障专业教学质量。提高我国职教教师素质,开拓学生眼界、拓展教育资源,是改善职教现状的重要方法。
关于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长久的发展,陈卫还认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职校学生素质是关键:“职业学校教育者要关注市场需要,放宽思路,有必要为学生们及时调整就业方向,相应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技术。有时我会与职业学校的教师交流,从他们那里得知,职业学校的学生们普遍不太重视文化教育,素质教育有欠缺,学生们比较贪玩,责任心不强,对未来规划也不是很清楚。所以,职教教育尤其要重视素质教育,表面上看它貌似与职业技能发展无关,然而作为一个劳动者,如果没有人文情怀,没有责任意识,没有好奇心与兴趣,支持他职业发展的动力相应会减少。”
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工业进步的因素之一,对此陈卫强调,“管理机器的工作是由技术人才担任,人在智力方面会朝着精密化、技术化、专业化发展,但人与机器终究有别,技能型人才还需要有团体协作精神,有共同的追求目标和责任意识,所以应该有意识地加强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健康,愉悦的,能够协同合作的劳动者。”
业内人士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单靠一方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要在投入和管理上打破办学“单一化”现象,形成多个办学主体、多种投资主体共同办学的多元格局。要想既实现学生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又能满足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需要集聚社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办学,集聚到更多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和智慧资源,进而形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结果正式公布!职业院校立项102项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
中职学生--留学、就业、移民?关注“加国直通车”全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