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案例】尚上教育:守望教育的意义渊源和价值述求——基于中职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处身于国家和民族积极向上,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大好时期,理当成为积极向上的人。社会向上,人人有责;社会向上,代代努力。因此,教育应当使人积极向上。作为重庆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我承担了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未来教育家”培养专项重点课题“中职‘尚上教育’实践研究”。在提出“尚上教育”理念,建构“尚上教育”体系的同时,基于诸多实验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尚上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深化认知和见效行动的良好效应。
(一)基于教育实践的感悟。我1982年参加教育工作,从事过中小学、师范和职业教育,一个深刻的体会是,学生的发展在于上进心的激发与培育,只要上进心尚未泯灭,无论现在基础如何,总有成才的可能,终有成功的一天。2012年4月,重庆市启动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我成为38名学员之一。按照培养规划与要求,每位学员需完成教育思想或理念的提炼任务。市教委师范教育处和市教育评估院组织我们到西南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进行驻所研修,得到诸多专家指导,也得到诸多学友启发。在北师大培训时,朱旭东教授对各位学员的理念提炼给予了很好的范式指导。当时,我把自己30多年的教育感悟概括为 “尚上”二字,基于此,提出了“教育应当使人尚上”主张。 2012年在河南省郑州市一次全国性中职教师培训会上,我首次提出“尚上教育”主张,得到参加会议的山东省淄博工业学校时任校长朱建华的充分认可。回校后他将“尚上”等关键词以“文化石”形式予以宣传,并邀请我到校交流。
(二)基于立德树人的思考。党的十八大强调了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职教育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但中职教育在“职业性”和“教育性”关系的处理上,一直存在问题。要么强调“职业性”忽视“教育性”,要么强调“教育性”忽视“职业性”。一度时期,因片面强调和理解“就业导向”,片面强调“一技之长”,导致“人性关怀”严重缺失。不把学生当人培养,而是当工具培养。
(三)基于学生发展的判断。由于多数中职生是普通教育的淘汰者,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不少人视中职生为差生,认为中职生不仅学习基础差,而且行为习惯差,缺乏人生目标和自信心,没有发展前途。但事实是,中职生“也有他们的能”,“也有他们的愿”,“也有他们的成”。社会上,不乏中职毕业生是“老板”、本科生是他们的员工的典型案例。现在,他们只是潜能未开显,能力未发展 。关键的问题是,只要他们的上进心尚未泯灭,哪怕已是死灰,只要还能复燃,一样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人,成为于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四)基于研究现状的担当。2012年前,网上虽能搜索到“尚上”一词,但多是公司的命名。“尚上教育”是一原创概念,没有直接的参考文献。通过《中国知网》搜索相关概念“上进心”发现,文献数量不多,期刊级别不高。关于中职生“上进心”教育的文献,更是极少。这说明,中职学生“上进心”教育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改进中职教育,有必要在激发和促进学生始终保持发展的愿望与努力方面下功夫。
(一)何谓“尚上”
“尚”,即“尊崇、注重”,属于动机的范畴。“上”,作形容词用,指“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属于目的或目标的范畴;作动词用,指“登;上升;向上”,属于行动的范畴。本研究认为,“尚上”既是驱使行动的动机,也是表征动机的目的,更是动机与目的驱使的行动。是对动机、目的和行动的集成与融合性表达。
(二)何谓“尚上教育”
“尚上教育”致力于引领学生行走尚上路,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上进动机(目的)和智慧、意志的上进行动,使之成为“崇尚美好、追求上进、完善自我、贡献社会”的“尚上”之人。
(三)“尚上教育”的价值追求
1.把学生当人培养。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但在工业不断升级的时代,教育强化了“功利性”,失去了“本真性”,不把学生当作具体的有血有肉有灵性有个性的人,而是当作工业加工的材料,按照统一的模具进行批量铸造。致使学生不能主动,只能被动;虽保留人形,却失去人性。正因如此,有专家主张,教师要学农民,不要学工人。即使学工人,也要定制,不能批量生产。要把学生当人培养,必须给予学生人性的呵护和关爱。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受过教育的人》中讲到:“只有当我们的心中有一个血肉丰满的、鲜活的、蕴含着时代精神的理性的人的形象时,我们的教育才能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真正地培植起信念、理想、爱心与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才能真正成为成全完整的人的意义深远的工作。”
2.把学生培养成人。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肖川教授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的“序言”中讲到一位母亲,在四楼的阳台上目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后,向学校、向社会、向历史,说出的人类所有的母亲都会发自内心的问话:“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对于这位母亲的发问,我们该当如何作答?本课题的回答是“还你一个尚上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尚上”的人?我们基于历代哲学家、教育家的人性认知,提出了“人同具私我和公我两重情感归属”的人性新论断。所谓私我,即自我、父母、兄弟姐妹、家族;所谓公我,即单位、组织、国家、民族、人类。主张“存私我、弘公我”,所谓“存私我”,指的是认可自我,珍爱生命;认可父母,尊亲敬长;认可兄弟姐妹,乐群友爱;认可家族,承先启后。所谓“弘公我”,指的是皈依单位,爱岗敬业;皈依组织,无限忠诚;皈依国家,无比热爱;皈依民族,无上自豪;皈依人类,世界和平;皈依自然,和谐物我。并强调,“私我不存,人不成人”,“公我不弘,人不能立”。
(一)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统整发展的过程,而驱使发展的动力源泉是需要和动机。研究人的发展必须研究人的动机与行动。
一是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相关研究认为,人通过爱与奉献能够收获有22种积极硕果,如果自我设限,只会收获22种消极硕果。积极的硕果包括:目标明确、持续学习、认真快速、坚守承诺、保证完成任务、绝不找借口、永远乐观、100%乐观、帮助他人、完成承担责任等;消极的硕果包括:缺乏明确目标、害怕失败、坏评被拒绝、埋怨、总是找借口、工作冷漠、浪费时间、做事马虎、悲观失望、消极想象。二是强化理论。主要依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调以对人有利的行动结果去强化人的行动。因为后果对人有利时,行为就会重复出现;不利时,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三是需要层次理论。马斯诺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本研究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高层次需要,特别是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四是成就动机理论。该理念认为人人都有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成就动机。具有强烈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并能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五是自我效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结果,将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二)古代教育家的人性论
所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都是基于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判断。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对于人性的不同看法,直接影响着教育家们对教育问题的不同认识。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的“性”是指人的本性;“习”则指社会习染。 墨子认为:天下人“不相爱”,主张“兼爱”。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天下人“知义”,进而实现社会的平等、公正和完善。孟子认为:认为人性是善的。潜存于人心中的“善端”,全是与生俱来的。教育的作用就是扩充人的善端,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成为圣人。荀子认为:认为人性是恶的。人的向恶性、善的后天性决定了任何人的道德观念和知识才能都无法先天具备,人性由恶向善的转变,就需要后天的“积善而化性”过程,教育的作用也就在于“化性起伪”。戴圣认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必须接受教育,才能成人、成才,才能完成社会化过程。董仲舒认为:人性包含着两种发展可能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关键在于后天的引导。王充认为:人性存在差异性和可变性。个体所禀受的发展条件,可以因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向不同的方向转换,优势的可以变为劣势,劣势的也可变为优势,在劣质的定性上同样可以发展完美的个性品德和优良的心智能力。本研究认为,研究教育必须研究“人性”。而对中职学生的“人性”不可妄断为一个“差”字,对中职教育的作用不可自我设限为培养“一技之长”和“只要能就业”。和其他教育一样,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我国教育目的研究新进展
我国教育方针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历来的教育实践总是不能尽如人意。关于教育终极目标、教育目的,包括职业教育目的的研究从未停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诸多学者的见解中,我们能够领悟到教育的真谛与必须坚守的信念。
一是我国教育终极目标研究,主张给予学生幸福的体验,给予学生向善的追求,给予学生人性的关怀。如:李德显、杨淑萍(2010)认为:学生幸福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教育者给予学生的关爱、公平的对待、理解、自由及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是实现学生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幸福打下了基础。李荐(2010)基于《说文解字》对“教”和“育”的解释,提出了“善”的教育终极目标主张。宋学欣(2009)认为:教育的工具性、功利化目的造成教育中人的工具化和人性的虚无,也使孩子们的上学观迷失了教育的价值方向。要重新建构合理的教育价值观,从“为学”到“为道”,实现教育的终极关怀,即由掌握知识技能为重心的形而下价值追求升华到人的精神心灵思想的形而上价值追求,在教育中实现人格的升华,成为自由的人,活出生命的价值来。
二是我国教育目的研究,强调和呼吁“人的教育”;强调和呼吁“人的发展”;强调和呼吁“学生主体”;强调和呼吁“幸福体验”。如:杨玲在“教育的本源目的:儿童幸福”中认为:教育之所以被当作一项道德的事业,是因为其根本价值在于能够增进儿童的幸福。在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框架下,儿童幸福难以成为教育目的,因为单调的、强制的、工具化的受教育过程,导致了儿童“完全性幸福”、“内在幸福”和“过程幸福”的失落。要想完善儿童德性与增进儿童幸福,则需要重构教育目的。
三是我国职业教育目的研究,提出价值超越论、幸福体验论、实践转化论、全面发展论和个性发展论。如:李军在“追寻人的价值: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哲学反思”中认为:当下的职业教育以技术性作为其核心追求,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现实,满足生存的需要者,遗忘了学生生命发展的可能性即超越性,从而遮蔽和掩盖了学生之为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王启龙在“追求幸福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中认为:幸福为人自我实现后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一种需要和欲望满足后的状态和心理体验,是人生永恒的追求。职业教育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帮助个体寻求自我幸福的使命。职业院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体验幸福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发现幸福、体验幸福的能力;完善教育过程,帮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验幸福;通过引导,提升幸福追求的层次。李军在“教育意义的追寻与守望:职业教育目的之思考”中认为:科技精神引领下的职业教育放弃了自身作为教育的归属,以技术培训、职业养成为目的,以追逐“功用”、“效率”的方式,精致、片面地训练人迎合社会的性能,从而掩盖了其指引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和应有的价值诉求,成为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之作为教育,就应始终追寻培育自由的、卓越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守望教育意义渊源和价值。
上述研究成果,为本研究建构“尚上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五大教育主题的理论依据与目标指向
“尚上教育”的内容包括五大主题、15个版块。五大主题是塑正身名教育、博雅智慧教育、颐养情感教育、磨砺意志教育和精彩生命教育。确定此五大主题的依据,一是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二是心理学“知、情、意、行”理论;三是傅佩荣“身、心、灵”观点(傅佩荣认为:完整的人生,不能忽略身、心、灵三个部分。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四是本研究提出的“人同具私我和公我两重情感归属”的“人性”认知。其理论支撑与目标指向如下图所示:
图1:“尚上教育”主题与理论依据
图2:“尚上教育”主题与目标指向
(二)具体教育内容与设计意图
图3:“尚上教育”五大主题的具体教育内容
1.塑正身名教育的具体内容与设计意图
塑正身名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强健身体、美丽身形和入格身份教育。强健身体教育的设计意图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发展运动技能和促进身体健康;美丽身形教育的设计意图是教育学生塑造美好体态和养成良好礼仪;入格身份教育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与责任和名份观念。
2.博雅智慧教育的具体内容与设计意图
博雅智慧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博闻强识、圆润物事和创新创业教育。博闻强识教育的设计意图是支撑职业能力发展、适应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和信息源的裂变式变化;圆润物事教育的设计意图是强调学会做事、推崇劳动光荣和促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创业教育的设计意图是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培育创新驱动的职业教育新常态。
3.颐养情感教育的具体内容与设计意图
颐养情感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尊亲敬长、感恩社会和和谐人际教育。尊亲敬长教育的设计意图是强调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尊师重道;感恩社会教育的设计意图是强调知恩图报(回报于己有恩的人)、倡导以德报怨、要求报效国家;和谐人际教育的设计意图是发展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学校人际关系。
4.磨砺意志教育的具体内容与设计意图
磨砺意志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生涯规划、行动坚持和挫折抗拒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规划学业与职业生涯、确立学习的目标与榜样;行动坚持教育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坚持性行动品质;挫折抗拒教育的设计意图是发展学生的挫折商。
5.精彩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与设计意图
精彩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尊重生命、消解心结和贡献社会。尊重生命教育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阐扬生命的光辉、体会生命的价值和认识生命的无常;消解心结教育的设计意图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引领学生行走心路;贡献社会教育的设计意图是教育学生立足岗位贡献国家、立足中国贡献人类。
(一)环境熏陶法
这里的“环境”主要指校园环境。课题实验学校都在校园的醒目地方竖立文化石,雕刻“尚上:崇尚美好、追求上进、完善自我、贡献社会”“塑正身名、博雅智慧、颐养情感、磨砺意志、精彩生命”“行走尚上路,争做尚上人”等反映“尚上教育”核心理念的关键词。
(二)课程教授法
依据“塑正身名、博雅智慧、颐养情感、磨砺意志、精彩生命”五大主题,编制“强健身体、美丽身形、入格身份、博闻强识、圆润物事、创新创业、尊亲敬长、感恩社会、和谐人际、生涯规划、行动坚持、挫折抗拒、尊重生命、消解心结和贡献社会”15个版块课程教授指导手册。要求班主任教师根据每个版块的设计意图,选取适合学生的具体案例,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教育活动。
(三)活动扬长法
课题实验学校制度性开展三级(班、校和校际)、三大比赛活动。一是围绕“塑正身名教育”主题,一年级开展韵律操比赛,二年级开展礼仪操比赛;二是围绕“博雅智慧教育”主题,一年级开展成语故事讲述比赛,二年级预言故事讲述比赛;三是围绕“贡献社会教育”主题,每年举办“我心向上”演讲比赛。
(四)歌曲吟唱法
本课题研究谱写了《尚上之歌》和《魅力中职生》,上万学生传唱。各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校园播放,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应。《魅力中职生》歌词:第一段,曾经的我,不只是什么是快乐,不是我笨,只是目标未确立。现在的我,老师爱,同学亲,我心向上真快乐。运动场上强健身体,文化校园博雅智慧,多彩活动颐养情感,技能训练磨砺意志,职业教育奠基我人生。第二段:曾经的我,不只是什么是成功,不是我笨,只是能力未发展。现在的我,技能赛,展风采,我心向上真幸福。崇尚美好有目标,追求上进有榜样,完善自我见行动,贡献社会在当下,职业教育精彩我人生。
(四)评价激励法
基于五大主题及15个版块的教育内容,设计了“要”和“不”两个维度的表现性评价观测指标体系。采取每季度、每学期自评、同学评、老师评和相关人员评的方式进行多维发展性评价。并建立学生评价档案袋。
评价内容 | 观测点 | 分值 | ||
塑正身名(20分) | 强健身体(7分) | 要 |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提高运动技能,保证每天锻炼1小时以上,会做学校创编的韵律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1-4分 |
不 | 吸毒;吸烟;饮酒 | 1-3分 | ||
美丽身形(7分) | 要 | 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仪容仪表符合学校要求;会做学校创编的礼仪操 | 1-4分 | |
不 | 纹身;蓄长发(男);化浓妆(女)等 | 1-3分 | ||
入格身份(6分) | 要 | 在老师面前以学生身份行事,在同学面前以同学身份行事,在父母面前以子女身份行事,在社会上以公民身份行事 | 1-4分 | |
不 | 穿戴与身份不符的服饰,说与身份不符的话,做与身份不符的事 | 1-2分 | ||
博雅智慧(20分) | 博闻强识(7分) | 要 | 遵守学习纪律,学好各门课程;会讲100个以上的成语故事和100个以上的预言故事;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了解一定的国际和国家大事 | 1-4分 |
不 | 上课不睡觉;信教、传教;传播谣言;浏览不健康网站 | 1-3分 | ||
圆润物事(7分) | 要 | 爱好大自然,具有环保、节能意识;熟练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学会做事 | 1-4分 | |
不 | 损坏公物,侵害他人财物;扰乱活动,坏人好事等 | 1-3分 | ||
创新创业(6分) | 要 | 有自食其力、发展家族和贡献社会的志向;有创新意识,学习创新方法,参加创新活动;学习创业人物事迹,参加创业培训,尝试创业 | 1-4分 | |
不 | 当啃老族 | 1-2分 | ||
颐养情感(20分) | 尊亲敬长(7分) | 要 | 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对长辈有礼貌 | 1-4分 |
不 | 顶撞父母和老师 | 1-3分 | ||
感恩社会(7分) | 要 | 回报于己有恩的人,献爱需要帮助的人,感谢政府对中职学生的资助 | 1-4分 | |
不 | 恩将仇报 | 1-3分 | ||
和谐人际(6分) | 要 | 学会与人相处,团结同学,友爱兄弟姐妹 | 1-4分 | |
不 | 寻衅滋事,打架、骂架 | 1-2分 | ||
磨砺意志(20分) | 生涯规划(7分) | 要 | 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立足实际确定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目标;有学习的榜样;会唱《尚上之歌》和《魅力中职生》 | 1-4分 |
不 | 没有目标或目标不切实际;没有榜样 | 1-3分 | ||
行动坚持(7分) | 要 | 长期坚持做与目标相关的事情 | 1-4分 | |
不 | 多数时间做与目标无关的事情或经常改变目标 | 1-3分 | ||
挫折抗拒(6分) | 要 | 正确看待挫折,勇于抗拒挫折,做到百折不饶,身处逆境不改志向 | 1-4分 | |
不 | 遇到挫折就丧失信心,灰心丧气,自卑 | 1-2分 | ||
精彩生命(20分) | 尊重生命(7分) | 要 | 珍爱生命,珍惜时间 | 1-4分 |
不 | 自残;轻生;浪费时间 | 1-3分 | ||
消解心结(7分) | 要 | 敞开心扉,言说心语,解开心结,行走心路,收获心智,成就心事 | 1-4分 | |
不 | 自闭;抑郁 | 1-3分 | ||
贡献社会(6分) | 要 | 遵纪守法;扶危济困;为班级赢得荣誉,为社会创造价值 | 1-4分 | |
不 | 扰乱社会秩序 | 1-2分 |
(一)研究成果
谭绍华、谭莉莎在《科学咨询:下旬》( 2012,09)发表“中职学校‘尚上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马崇安在《科学咨询:下旬》(2013,46)发表“浅谈尚上教育思想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谭绍华、谭莉莎、邱孝述、付勇在《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5:1-2)发表“关于中职学生上进心的调查报告”;皮淑玲、董庭富、曾松在《中国培训》(2015,03)发表“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职学校‘尚上教育’探索实践——以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为例”;王行炳在《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10)发表“基于“尚上教育”理念的强健身体教育活动实践”。
(二)实践效应
本课题研究致力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参与课题研究的所有学校都发展成为国家示范中职或重庆市级示范中职建设单位。每所学校组建了5至6人的核心团队(15所学校共80余人),每年参加4次以上的集中学习研讨活动,普遍认为通过参与研究更新了职业教育理念,发展了对中职学生的教育能力。课题负责人谭绍华于2014年获得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所学校的学生参加重庆市级职业技能大赛和文明风采大赛的获奖率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0%以上。
(三)社会影响
《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18日在报道重庆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展情况时作了这样的介绍:近年来,重庆市中职学校广泛实施“尚上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上进动机和上进行为,引领学生发展成为崇尚美好、追求上进、完善自我、贡献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全市从班级到学校都举办以“我心向上”主题演讲为形式的精彩生命教育活动,以韵律操比赛为形式的强健身体教育活动,以中国成语接龙讲述为形式的博雅智慧教育活动,以感恩父母季度反思为形式的颐养情感教育活动,以提交“尚上周记”为形式的磨砺意志教育活动。《重庆商报》《重庆晨报》等媒体也多次报道重庆中职学校探索实践“尚上教育”的情况。吉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分院的书记和院长于2015年11月专程前往重庆考察学习尚上教育课题研究成果。厦门集美职业技术学校、贵州仁怀职业技术学校邀请本课题负责人前往举办专题讲座。本课题负责人还多次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会上面向上百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宣讲了尚上教育的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军.追寻人的价值: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哲学反思[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2009(04).
2. 卢洁莹.职业教育内涵的生存论阐释[J],职业技术教育,2009(04).
3. 王启龙.追求幸福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J],职教论坛,2008(23).
4. 查吉德.职业教育目的的矛盾关系——中外职业教育目的观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3(16)
5.宋月丽、申秀清.浅论终身教育理念下成人教育目的价值取向[J],成人教育,2014(05)
6. 段昌红.当代职业教育目的的理性反思及建议[J],改革与开放,2014(09).
7. 南海.论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J],职教论坛,2005(34).
8. 王俊明.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之形成[J],职业技术教育,2010(04).
9. 方志中.论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观的现实意义[D],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2010(05).
10. 孙爱武.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观的内涵与路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35)
11. 李军.教育意义的追寻与守望:职业教育目的之思考[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 ,2008(08).
12. 刘红.职业教育和人文精神——关于职业教育目的的再思考[J],职教通讯,2004(05).
13. 曲洪美、王彦智.职业教育目的明辨[J],中国成人教育,2006(06).
14. 刘超、唐国庆、夏金星.罗素的教育目的观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15. 金立其.职业教育目的的历史检视及其缺憾[J],职业技术教育,2007(31).
16. 王全旺.理想与现实:对我国职业教育目的的理性反思[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17. 陈新文、周志艳.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J],职业技术教育,2001(04).
18. 卢洁莹.生存论视角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9. 李兴洲.实现完美的就业——职业教育目的新论[J],职教论坛,2008(01).
20. 赵强.职业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D],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 ,2009(04).
21. 王海珊.斯内登与杜威的职业教育之争及其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9.
22.郭冰.中国教育目的60年:演变与反思[J],中国教师,2009(21)
23.李成海.杜威教育目的观解读及其现实意义研究[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24.王友明、李岩.赫尔巴特教育目的理论探本及现实启益[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01).
25.齐艳英.庄泽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6.刘书志、王玉环、张钧、李瑞珍、孙佰虎.谈美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几个思想观念[J],中国成人教育,2009(10).
27.张晶、靖国平.论教育目的定位于“人”之合理性与不完善性[J],教育学术月刊,2009(05).
28.李军.追寻人的价值: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哲学反思[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2009(04).
29.卢洁莹.职业教育内涵的生存论阐释[J],职业技术教育,2009(04).
30.王启龙.追求幸福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J],职教论坛,2008(23).
31.张运红、冯增俊.中国教育目的观的转型[J],现代教育管理,2013(01)
32.梁仕新.基于“人”和“才”本源概念的教育目的观——重塑平意的人才观和人本化教育目的观[J],现代教育论丛,2013(06)
33.罗祖兵、郑伦楚、曹阳.从“终点”到“方向”: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目的观变革——兼论“教育的本质就是潜能的激发”[J],J教师教育论坛,2013(09).
34.赵强.试论教育目的的失衡性[J],教育探索,2013(03).
35.王威、杨道宇、温恒福.基于“实践作为价值本体”教育目的之分析[J],学术交流,2013(01).
36.王建、冯静.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特点与启示[J甘肃科技纵横,2013(12).
37.吕普生.建构主义、功能主义抑或无目的论——重新理解教育目的[J],教学研究,2013(05)
38.冯建军.回到“人”——世纪之交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共同主题[J],基础教育,2013(01)
39.冯加渔.培养人:教育目的的时代澄明[J]江苏教育研究,2013(01).
40.徐祥梓.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再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3(06).
41.高磊、王娜娜.社会转型期我国教育目的研究述评[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2).
42.谢桂新.论教育爱的基本要素[J], 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09).
43.杨建朝.教育目的实现基点:儿童的具体生命——兼论教育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9).
44.杨丽.受教育者在教育目的中的主体性探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45.李铭.试述孔子人性论与其教育目的的契合点[J],学理论,2012(35).
46.何露、朱翠英、孟莉.教育与幸福的关系辨析——基于教育目的视角[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47.肖雄.论胡适的教育目的观[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5).
48.温静宇.新课改视域下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的思考[D],河北大学,2014.
49.冯海燕.影响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原因分析[J],天中学刊,2014(03).
50.郭雪萍、宋计飞、李胜男.教师在我国教育目的实现过程中作用的论述[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05).
51.杨玲.教育的本源目的:儿童幸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7).
相关热门文章推荐
职教圈微信群进群方式
长按下图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menghuiluoyang】直接加职教圈杨笑笑老师微信,杨老师邀您进入职教圈微信群,进群请修改昵称“学校+专业+姓名”方便各位老师交流。(注:微信规定——如加入500人大群即需要实名制认证、绑定银行卡)
长按二维码关注
征集全国职业院校优秀典型案例,投稿联系:杨笑笑 。我们将通过职教圈微信、QQ群、微博、博客、论坛等渠道向数十万的职教同仁分享你们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