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亲的晚餐

2016-07-20 浅秋 当代作家


  

原创文章丨稿费你做主


母亲的生日,父亲自然要在家里好好伺弄一桌饭菜。


做一桌丰盛的晚餐,这简单而直接的方式,承载着父亲的一番心意,且作为每逢重要日子对家庭的一种隆重表达,已成为了我们家的一种传统和习惯。


曾经就有朋友无比羡慕地说,我家家庭气氛特别浓重,尤其是在过节这件事上。我知道,她指的主要是在吃这件事上。让她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一次,天气阴冷,她一人独守办公室。时逢端午节,我喊了她下班后,来我家吃饭。




事后她说,本来那天她觉得自己是要生病了,一整个下午恹恹的,心绪不佳,感冒前兆明显。可是,当进入我家,一家人热火朝天地弄饭菜的场景差不多是吓了她一跳。相对于一般家庭,她家在吃这件事上不太爱费功夫,我家偏偏又比较重视吃这件事。她说,自己一下子就受到了感染,立马来了精神。原来,弄一桌丰盛的饭菜,浩大的工程本身不仅有繁琐,还有一种快乐的感召,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并迅速把身体里所有的不适都驱走。


有时候,她还会无限怀念地给我讲述那个令她记忆深刻的场景:我父亲一手执锅铲,一手叉腰,像个将军一样雄纠纠地指挥着儿女洗菜的洗菜、烧火的烧火;母亲则一会儿洗个盘子递过去盛菜,一会儿又洗个酒杯之类的。全家人总动员,都在围着一桌隆重的饭菜投入地忙碌,那么幸福,那么温暖。


家庭的氛围是强装不出来的,那时候的大家庭简单而快乐。




父亲生性开朗乐观。一个爽朗乐观的农民,对自己的生活自有一套简单自在的生活理念和目标追求。尽快让日子好起来,一家人不挨饿,子女听话懂事,读好书,将来有出息。


而生活好了,自然舍得大方地吃。平时做点好吃的,也成为经营好一个家庭的核心要件,这是一件令人幸福而满足的事儿。那时的父亲,满面红光,健壮有力。


必须承认,从饥饿年代过来的人,骨子里对吃有一种情结。每逢重要的日子,做点好吃的仍是充满幸福感的一种标志性仪式。尤其,从贫困到小康的农民家庭更是懂得享受做好吃的这个过程本身。


我们一家人早已习惯了拥护并配合父亲逢年过节或是重要的日子里,在家大肆操办伙食。从采买有人提菜,到洗菜收拾食材,再到烧火端盘,隆重的日子里做饭菜,大家全程配合、分工有序、其乐融融。似乎让父亲操持伙食是一种幸福,看他操持伙食也是一种幸福。




一饭一菜里养育的恩情,像涓涓细流,快乐延绵。在我们走向各自的生活的时候,回望那一幅幅画面,仍充满简单却厚重的能量,久久地滋润在心头。


父亲大概忘记了年岁不饶人。年近七旬,身体不再那么硬朗了。有时候我们心疼他,不想再让他劳累,借口说工作忙,周末不回去吃饭了。他却急了,执着地打电话来,保证不要我们做什么,说回去吃现成的就行。并急于证明什么似的,不再要我们打帮手。等我们到家,果然已是饭菜弄好,只等端上桌了。很让人愧疚,但也唯有顺从。我知道,父亲竭力这样做,为的只是多和我们说说话,他在以近乎讨好的方式,为自己努力争取一些与子女相处的时光。


有时候,发现父亲微微露出疲惫的样子,但他什么也不说,依然坚持用他的技艺把一桌饭菜弄好。那时,他的目光里有慈爱,也有淡淡的忧伤。他一定是想到了什么,我不忍再看他,会很享受的样子把饭菜吃光。这便是对父亲最好的褒奖和宽慰。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