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玉:年味儿

2017-01-19 王玉 当代作家


  

原创文章丨稿费你做主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不知何时,街巷两旁,枝干遒劲、光秃秃的树上已经挂起了红红的灯笼,大街小巷的年味已经慢慢地飘散开来了,阴沉的天空、萧瑟的寒风、大包小包步履匆匆的归乡客,人们的脸上洋溢着那份藏也藏不住的新年即将到来的喜悦。


在南美洲大西洋畔接连度过了三个春节,南回归线的阳光强烈地炙烤着大地,除夕夜隔着浩瀚的大西洋,我们也有饺子、也有祝福,但是异域的年味儿却少了那份热烈与浓厚,满含着无处寄托的乡愁。在热带温暖的风中点燃爆竹,始终不如在北方的寒风里来得畅快。年,只有在诞生它的土地上才会有它纯正的味道。正如,那些我们从西方舶来的节日,其实已经改变了它原有的味道。


好在,今年终于可以在中国过一个真正的年了。





“残腊初雪霁,梅白飘香蕊。”


北京的冬天冷是冷,雪的影子却是难以寻觅。想象着,过年时分,该是童年记忆里被大雪压弯的树枝抖动着春的气息,旧居墙外的一树红梅从高高的院墙里悄悄地探出了头,这么想着,一切关于年的记忆便苏醒了开来。


古老的传统自有力量穿越千年,无论你身在何方,都能够感受到这些与年有关的元素微妙而又清晰地凑在一起所产生出来的神奇的年味,它似一坛陈年的美酒,醇厚甘冽,历久弥新。


年味里最醇厚的味道是什么?是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是家家门前张贴起的鲜红的对联、是妈妈忙前忙后做出的那顿丰盛的年夜饭、是迎春庙会上的龙腾虎跃、是无数中国人像候鸟一样跋山涉水向故乡的迁移、更是孩子们雀跃的身影,明媚的欢颜……


年的味道,是从腊月的寒风里飘起的。


古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入了腊月,各种关于年的味道便扑面而来了,视觉的、听觉的、味觉的,都慢慢地汇集在了一起,在腊月萧瑟的寒风里,在人们雀跃地等待里,汇集成了一曲祥和欢快的迎春曲,总让人止不住地向往。孩子们怀着雀跃的心情殷切地等待着除夕夜鞭炮声的响起,大人们忙碌地准备着过年的各种食材,客居异乡的游子早早地准备起了行囊,踏上了归途......




年的记忆里总是混合着腊月的味道,那种味道混杂着:腊肉、雪花、鞭炮、饺子、忙碌、欣喜、期盼,还有那阴沉沉的天空、萧瑟的寒风,母亲忙碌的身影、孩子们试穿新衣的喜悦,这一切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味道,不止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顽固地占据了你对年全部的记忆。从远古到现在,在漫长的时光中,这种混合的记忆中的味道已经成了一份难解的情怀。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所说:“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严格地来说,中国人的春天是从过年开始的,人们把对春天所有淳朴的希冀、虔诚的祝祷、热辣的激情都皈依了引领春天的这个盛大的节日—春节。


几千年来,它已经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一个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符号。无论你身在何方,所居何处,那一天的你,心头涌起的都是对故园、亲人浓烈的、斩也斩不断的牵挂与思念。这种感觉像磁石一样,牵引着你的心,飞越万水千山,回到了那个生养你的地方,或许,这就是维系一个民族最温暖、最坚韧的纽带。


纯正的年文化,更是一种苍茫和悠远、是一种原生态的醇香、更是一份虔诚的精神图腾。只有过年这个节日才真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魂魄。


年味,催促着天涯游子归家的步伐,年味,萦绕着舌尖上永恒的乡愁,年味绽放着和谐祥瑞的吉祥如意,年味更是无数人记忆里不变的美好。




“暖榻与新被,只待游子归。”


团圆是年味中最美好而温暖的感受,收拾行囊,踏上归乡路,回家过年是我们最强烈幸福的希冀。无论异乡生活是否幸福,人们总会在腊月里涌起屡屡的乡愁。有人说,乡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亲友乡亲同胞的思念,第二层次是对故园情景、旧时风景的怀念、第三层次也是最深层的,是对历史文化的眷恋。它就像一张网,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无处不在。


又要过年了,乡愁荡漾的不止是我。


往日喧闹的大街上行人已渐渐稀少了起来,拎着大包小包的他和她都正在踏向规程,无论异乡的生活是否如意,回家过年都是我们最幸福的期待。触摸得到的山,看得见的水,远方的家此刻散发出迷人的气息,鞭炮响起的那一刻,足以让我们忘记一年来的忙碌与疲惫,我们在这个除夕夜又再一次升腾起了来年美好的希望,辞旧迎新,年年如此。这个日子,总会让我们总结过往,展望未来,它带给我们的总是希望与美好。


我在想,这或许就是年味里最醇厚的味道,它生生不息从古至今,那是我们对春天最美好的期待,是我们心中永恒的慰藉与希望。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