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念山:鲁迅先生之民族魂
◆ ◆ ◆
原创文章丨稿费你做主
每到深夜总是能看到星辰的光亮,闪烁在小路悠长的迷茫。正如那个无人不知的名字,许多之年后依旧响彻昏暗的港巷。
是天资聪慧还是勤奋刻苦,是忧国忧民还是心怀天下,当然离不开那铮铮铁骨与嫉恶如仇。
鲁迅先生于十七岁清末中县考而放弃举人身份毅然前往南京求学。二十一岁公费赴日本留学弘文学院学习日文,二十三岁入鲜台医学院学习医学。
二十五岁这年,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六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七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二十八岁回国担任不同学校教员及翻译员,三十一岁应蔡元培之邀担任教育局科长之职。三十七岁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这也成为他的阵地,开始了大量的文学创业。
鲁迅先生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也给了鲁迅先生至高的评价,虽然这些评价曾有人有过争议,关于先生骨头软硬的话题。
其实我想先生是不在乎的,他一生只为国民的精神、健康,国家的存亡奉献斗争着,并不在乎声誉的。正如当年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一般。
从清末到洋务、从宣统到民国,再到五四的民族存亡之秋。中国的命运浮浮沉沉,知识分子的思想一片茫然,或随波逐流、或苟延残喘、或卖国求荣。不知有几人还在坚守正义,大步前行。我想并不多,纵观文坛也只有鲁迅、胡适、蔡元培、李大钊等人。他们是知识分子的方向,也是国民与敌人斗争的精神支柱。
当然也有太多的人还处于浑浑噩噩,不知终日的天地。他们恪守礼教、尖酸刻薄、可怜可悲。这便是中国大众农民,处于病态的时节,
《狂人日记》以‘我’我所见所闻,写出了乡下人吃人的现象,他们都吃过人,或是有意或是无意,这个社会是多么悲凉而可怕。对于文化刚刚解放,封建专权需要打压,撤除的时期,这篇小说是需要的。可以看清一些不合情理的封建制度完全抑制了人权。
《阿Q正传》里主人公的自我心里战胜法可谓是可笑可叹可悲可怜。失了自身权利不知道争取斗争,却一味的妥协而自我安慰,最终遭受悲惨命运,这是大多数国民的生活现象与最终命运,鲁迅先生以幽默的文字讽刺了这种无知,却也倍感沉痛。
还有《祥林嫂》《药》《孔乙己》《祝福》等小说都在诉说当时下层社会人民的疾苦悲凉,这也是病态的中国公民,虽不好看却也是事实。
鲁迅先生以杂文的形式与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进行斗争。到了后来,有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从此笔耕不辍,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并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涵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鲁迅无疑也遇到了从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物各种角度和方式进行的污蔑和攻击。在此期间,鲁迅也曾被国民党反动政府列入黑名单,然而他毫不畏惧,反而愈战愈勇。在中国那段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他用一支犀利的笔,饱蘸激情写下的篇篇杂文,“如h首,是投枪”,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其杂文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不仅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鲁迅先生的杂文以犀利、批判为主,以社会形象化生动,其中夹杂着文言文、口语、方言,极为生动形象而不拘一格,形成一种独特的美。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喻为中国的托尔斯泰。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五十多岁已是劳累成疾,在学生兼夫人许广平的精心照料下完成了最后著作《故事新编》于五十六岁而逝世上海,令国人无不悲伤。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可谓是先生一生的写照,无论后世如何评说,我想先生是安心的,因为他将一生都献给了国家人民,我所后悔于遗憾。
而今先生已不再,重复先生之作,依旧热血沸腾,深知一片肝胆之心。
《荆棘鸟》的连载状况让小编一直都很忧心,万一腰斩了,那么那些读《荆棘鸟》的朋友岂不是也很难过?是以小编前两日找到主编商量了一下,决定在每日固定的图文消息之上再加一个小说连载,主要连载国内作品。小编将一些备选小说做了统计,现在发起一个投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投票,最终将由“当代作家”编辑部作最终的权衡决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