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婷:那些年的“绿皮小屋”
◆ ◆ ◆
原创文章丨稿费你做主
“据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布的数据,近几年,全国邮政报刊亭被拆了10,000多个。”当看到这条消息时,“报刊亭”这几个字把我拉回了初中时代。
记得那时候每次路过报刊亭,都忍不住地凑过去看看最近有哪些新杂志或报刊上架了。装作顺手翻翻的样子,老板看着你似乎有兴趣要买,也不说话了。但翻看的时间不敢太长,怕老板问起来:“你这孩子,到底买不买呢!”口袋里有钱的时候,会花上几块钱去买本《读者》、《格言》,我记得那时候的《读者》也才3块钱。若口袋空空,也只能翻翻就离开。
无论是在大街还是小巷,只要是在学校附近,报刊亭就随处可见,一间绿色的铁皮小屋,几平米大小。虽然地方小,但是老板却像是一位空间大师,把每一处都利用到极致,屋内三面都挂满了各类刊物,门前再摆放一个玻璃储物柜,顺便把杂志也摆在玻璃上。善于经营的老板,会把期刊杂志分类摆放得井井有条,把销量好的杂志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不善经营的老板,就连给顾客找本杂志还得耽搁一段时间。
放学后,每位路过报刊亭的学生大都会往里面瞟上几眼,看看《体坛周刊》的封面人物是谁,某女星和谁又闹绯闻了……课间时,同学之间还会相互讨论自己最近看的一些杂志,听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时,还刨根问底,“你看的这本杂志还有卖么?第几期的?”说这话时,恨不得赶紧去买一本独自享用。
然而,那时的杂志也不仅仅限于看,它还有着另一个作用,就是传递情书。
一天晚自习结束后,我正好走出校门,看见一位穿校服的男生,把一本《格言》杂志递给了一位女生,并对她说:“信,我放在里面,你回去看吧。”说完,男生骑着自行车走了。女生把书装进书包后,脸上溢出甜美的微笑,也骑着单车离开了。这位女生当时一定迫不及待地要打开那封信。从那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在我的身边,只是我不善于观察罢了。
而如今,写信变成了发E-mail,联络感情用QQ或者是微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IPAD和Kindle阅读器,通过IPHONE小窗口, 一趟公交的时间就可翻完整本《南方人物周刊》。回到家里,走进书房,原来书柜里摆放的书是几年前买的,而年头买的笔记本、记事本之类的到年尾依然保存完好,可留到下一年继续使用。
现在的孩子们,早已不是嚷着父母给他们买书,而是买平板电脑玩游戏,不是吵着闹着买一本字典,而是买一台数码学习机。他们除了写作业之外,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电子产品玩游戏。书,对于他们来说是什么呢?或许仅仅只是上课时的课本。而上班族的我们何尝也不是这样,下了班之后也会在电脑跟前看看新闻、电影、电视剧,可真正看书的又有多少呢?
电子书的确提供了许多看书的便利,但我还是喜欢一杯清茶,一本书,掂捻纸张的感觉。现在每次路过仅存活下来的几间“绿铁皮小屋”,心里总会有股说不出的情绪。可能是惋惜,可能是失落,也可能是回忆。虽然它小,但是它却承载着我中学时代读书的记忆。再过几年,我们还能看到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报刊亭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