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秀莉:野营拉练

徐秀莉 当代作家 2021-01-24


▲野营拉练在南雁荡山留影—站立右一为作者本人


往事如烟,岁月不再。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日子在无数个年轮中总会沉淀下很多值得回忆的片段。路过某中学门口,看到那么多正值青春时期的学生们背着书包悠悠地边走边聊,昔日关于自己在这个年龄时所经历的的一些事,如潮水般涌出脑海,想忘记都很难……


读初中时,正是“文革”末期,没赶上大串连上北京,老师便带我们进行野营拉练,说是“练就铁脚板,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们拉练的路程是从家门口出发,经过瑞安、平阳一带,再绕大罗山一圈转回来。时间是一星期。这对我们从来没出过远门的孩子来说,是件既令人兴奋又感到好奇的事。我们不管这拉练有什么意义,只觉得暂时离开家庭和父母,离开课堂和课本,到外面玩玩是件很惬意很有趣的事。


回家乐呵呵地准备了两天,也就是把穿的戴的吃的用的一些东西张罗好,然后到学校。全班同学戴军帽、穿军衣军鞋、背军包、戴红袖章全副武装在操场集合。因为是野营拉练,吃的住的等都得自己解决,故柴米油盐都得带,每个人都分别带了些大米、木柴,锅、佐料什么的,还有就是每两个人合伙带一条被子,折叠成解放军用的那样用军带打成横三格竖三格背在背后,那阵势也就与解放军行军差不多了。


凌晨五点,老师带着我们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大家觉得很新鲜,激情高涨,一路上唱起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高呼一些“不怕苦不怕累”之类的口号。没过多久,大家慢慢觉得有点累了,脚步变得沉重起来,有些同学甚至搭下脸想坐下来歇歇了。老师说没到目的地就不能歇下来,否则天黑了就麻烦了。尽管他不断地给我们鼓气,挥动双手不停地指挥我们唱歌,可此时唱出来的歌简直像病人呻吟一样。老师自己也累得气喘吁吁,只好同意我们先坐下来歇息几分钟。这一歇,个个屁股像粘在地上了一样都不愿起来,好几位同学的脚上都磨出了血泡。老师见后摇摇头说:“真想不到你们如此娇嫩,经不起折腾,如果真的打起战来,你们个个都成了俘虏了。”被老师一说,大家更没了底气。


第一站驻宿地是在瑞安陶山。到了此地已是晚上七点钟。初次的长途跋涉已把大家折腾得烂泥似的,找到一所学校,把身上的东西卸下来,真想躺倒在地美美地睡一觉。可是,肚子饿得咕咕叫了,得自己给自己弄吃的呀!“不准休息,马上垒灶做饭!”老师一声令下,大家只得手忙脚乱地找地方搬来石头垒起灶台,把带来的铁锅放上后,搬柴的,洗米的,弄火的,切菜的,玩家家似的气氛马上活跃起来。由于垒的灶不怎么好用,烧火又不熟练,烟熏得许多同学泪流满面,脸都变成了包公似的,样子可怜又可笑。


第一次自己做饭菜,大家七嘴八舌地闹腾一番,一会儿功夫,终于传来饭菜香味。也不管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味道,揭开锅盖,个个饿狼似的抢着吃,洋相百出,就像是人生第一次吃到美味佳肴似的。其实,此时是饥不择食:都饿了一天、累了一天了,什么东西都宝贝似的狼吞虎咽,何况自己亲手做的饭菜?就那么一会儿功夫,一大锅的饭菜早已被吃得精光!毕竟是年轻人,吃饱了,喝足了,一天的疲劳也就被驱赶得无影无踪了。


更有趣的还是在晚上。打扫了教室,把草席往地上一铺,男女同学用背包排成直线把地方隔成两半,横着竖着斜着倦着地躺满一地。初次这么多人躺在一个地方睡觉,新鲜又陌生。女同学唧唧喳喳聊个不停,还时时发出“哧哧”的笑声;男同学有的故意学猫叫学狗叫的,也有你揣他一脚,他踢你一腿的,嬉皮笑脸,很久都安静不下来。后来,老师摆起面孔严厉命令:“谁不按时睡觉,明天就打堂回府。”这一招可真灵,马上就鸦雀无声了。因为毕竟第一次出远门,而且又到了这么个新地方,一切都觉得很新鲜。如果真的要半途回家,恐怕连家在哪个方向都辩不清了。慢慢的,大家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就这样走一程歇一程,路经瑞安城关,平阳城关,参观了烈士墓;还经过许多叫不出名的小村庄,再到达南雁荡山。在雁荡山玩得最开心最有意思,还拍了许多照片。一位白发长须老人给我们介绍风景点,还讲了些与景点有关的流传的故事。就这样在外一共风餐露宿了五六天,到回家归途时,一个个变得像败下阵来的俘虏兵:人也瘦了,皮肤黑了,衣服脏了,好多同学走路都一拐一拐的,带的吃的东西也一点不剩。从大罗山顶上绕回来时,个个显得有气无力,巴不得从山上飞下来。


快到家时,老师对我们说,这次外出野营拉练的目的,就是要练好铁脚板,打击帝修反。我想,脚板练硬了是事实,可是离能打击“帝修反”就差远了。不过,通过这一次艰苦锻炼,倒也见识了很多东西,开了眼界,独立生活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这应该也算是一大收获吧。


▋作者:徐秀莉,笔名凡人,温州市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全国各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数百篇,其中短篇小说“哑叔的故事”在北京文学刊物上发表;从1997年开始至今,相继出版散文集《一路风景》《日子天天过》《家里家外》《生活是条河》《一年又一年》《打开心窗》、短篇小说集《岁月沧桑》,家庭教育文集《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与孩子一起成长》等。现有自己的作品专栏公众平台。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