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尤静静:古村漫步

尤静静 当代作家 2021-01-24

我一直相信没有比记忆更好的风景,所以很多地方我都不会旧地重游。然而徐岙底故村落成了我的例外,闲暇之余我都会来这里转一转,什么事都不做,就在老屋门前的石凳上坐一坐,像是探望阔别已久的老朋友。


徐岙底是一个偏僻的古村落,自然,朴素,寂静甚至有些冷清。或许我想要的就是这份寂静与冷清,这是一个能让人身心愉悦的地方,看到的都是原始自然的样子,闻到的也是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轻轻地踩在石头路面上,就能感受到时空倒错的平静与安宁。


虽然古村名“徐岙”,可村中的居民却不姓徐,而姓吴,那为何不叫吴岙底呢?据记载,宋宣和年间,方腊作乱,徐震(泰顺仙居人)率兵抵抗,不幸牺牲,其灵柩扶归乡里,途经玉溪,即徐岙底村前的一条小溪。是夜,天降大雨,久旱而几近枯萎的禾稼尽沐甘霖,乡人纳头拜呼徐震显灵,为感其恩,将此地称为“徐岙”以志纪念。


徐岙底有着700多年的悠久历史,置身其中,恍若隔世,鹅卵石铺就的蜿蜒巷道拉长了古村落的岁月沧桑,房屋有些破败,而斑斑的门窗、雕刻玲珑的屋檐和镂空精致的回廊却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和热闹,正如崔颢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村里有两处地方是我最爱去的,一处是文元院,另一处是举人府。


文元院处在徐岙底村最里面的一个宅院,该宅的门楼檐下,悬着“文元”匾额。文元院规模不大,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个天井地面用块石铺就,该宅院的主人叫吴存经,是清乾隆甲戌年(1754)的副贡生。


文元院的二楼,有一间吴存经的书房,房间不大,但顶上做有藻井,显示与众不同。 “一盏灯火夜深红,猛着心时不计工。他日风云能际会,定应平地步蟾宫。”古代耕读人家,白天劳作,晚上读书,学而优则士。一阵轻风吹过,桌前烛光摇曳,仿佛又看到了吴存经伏案苦读的样子,淡淡的墨香透过千年的岁月溢满鼻尖。


举人府位于文元院的左前方,从长巷的一侧进去,看见立在门楼外的数块旗杆石,上面刻记着屋主吴永枫考中举人的年月,旗杆石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它是宗族、个人名誉的象征。吴永枫乡试成为武科举人,就有资格树旗杆了。举人府整体为四合院式,门楼上悬挂着“登科”的匾额,房屋中间有一个非常大的天地坪,两米宽的青石甬道直通大厅,两旁鹅卵石铺地十分平整。相传,厅堂原存放一把吴举人当年使用过120多斤重的大刀,在古村的后山弯里有一块空地,被称为"跑马场",是当年吴举人舞大刀骑马的习武之地。


阳光轻轻地打在这座故老的院子里,将吴举人“身如桅杆脚如船,伸缩如鞭势如澜”的身影镌刻在历史深处。脚下的鹅卵石闪闪发光,百年的光阴悄悄地在指尖滑过,只剩下凋敝荒芜的院子,令人无限感慨。


看,太阳就要落山了。


是啊,没有不落的太阳,没有永远的财富和权势,永恒的只是时光的真实,何需感慨。


木心说,《诗经》中的男男女女一定是幸运的,他们生活在最朴素的地方。推门而出是一片舒心的原野,山川与河流让人心旷神怡。其实我也是幸运的,一卷铺开,便忘记了高楼大厦的灯火通明,忘记了车水马龙的街道,身处星点零落的古代村落,远古的和风习习,感受这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在喧嚣的世界里,涤荡出清澈的乐感。


▋作者:尤静静,浙江泰顺人,闲居于草木村庄,爱好自然,写作,摄影。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