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飞:门洞·书室

高飞 当代作家 2021-01-24

门洞不高也不低。门洞两边是两孔高大的窑洞。门洞高过当地住户住的一般窑洞,低过古城当年的东门,北门,南门所有城门门洞。门洞很深,深过前后两孔窑洞。门洞很浅,浅的从这个洞口能看到那个洞口,门洞的光线很亮很亮,这头望那头,洞口犹如挂了块白布,夜晚月光照在白布上,白布雪亮雪亮变成大半块月亮,月亮将门洞照得透亮透亮。门洞右边高大窑洞是一个仓库,厚重的木门上挂一把大锁,窑里堆满了杂物和办公用品。门洞的左边还是孔高大的窑洞。


 一日,课外活动时间,我从左边窑洞门口经过,看到窑洞条桌并成的长桌上摊有书和报纸,桌子外围的椅子上坐的有人,处于好奇,犹豫半天迈进门槛。这才知道这里原来是供老师同学课外活动时间读报看书的书室。


书室里读物少,看书的人也少。也就是在这一天,我从桌面上摆放的书堆里,第一次看到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绘制的童年三部曲连环画《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三部曲中,《童年》是第一部,它记叙了作家高尔基从4岁至10岁这一时期的生活断面,也就是他少年时代的生活。阿廖沙4岁丧父后寄居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卡希林是一个小染坊主,家境已经败落。严酷的生活使得这个本来就性情乖戾、吝啬的小老头变得愈加贪婪、古怪、暴躁。两个舅舅米哈依尔和雅科夫也是极其自私、粗野、市侩,为了争夺家产,甚至打得头破血流……阿廖沙就是在这种黑暗的、令人恐怖的环境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但他并没有被这些黑暗的丑事和腐蚀人的心灵的恶势力所压倒,所毁灭,反而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富有同情心的真正的人。《在人间》是三部曲的第二部,描写了阿廖沙(即高尔基)11岁至16岁时的生活经历,即1879—1885年的生活断面。1879年,阿廖沙才11岁,他的母亲去世了,残忍的外祖父便把幼小的阿廖沙赶出家门,对他说:“列克谢,你——不是一枚奖章,我脖子上不是挂你的地方,你到人间谋生去吧……”这以后阿廖沙当过鞋店,绘图师家的学徒,轮船的洗碗童工,圣像作坊的学徒和建筑工地上的监工等。名义上是学徒,干的都是繁重的杂役活。阿廖沙是个爱劳动的孩子,艰苦的体力劳动他并不害怕,使他感到难受的是主人们对他的凌辱、打骂,对他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虐待和折磨。在这样的环境中,阿廖沙从不放弃自己,他却养成了敢于面对一切,正视一切,刚正不阿的良好品格。《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在《我的大学》里阿廖沙十六岁到喀山直至二十岁这五年的生活经历。当时,年轻的阿廖沙满怀希望来到了喀山,然而希望很快就破灭了,大学的门并没有向他敞开。为了生活,他只好到伏尔加河码头上去打工,做搬运工人,混在搬运工、流浪汉、混混儿中间。码头上的职业小偷巴什卡就曾劝他去玩女人,去干坏事。但阿廖沙并没有跟他走,没有掉进那个大染缸里去。在书籍和朋友的帮助、启发下,阿廖沙才开始革命理论的学习。高尔基以他早年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为主线,通过一个逐渐长大的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和了解他周围的世界,完成他这部厚重的传记文学。给读者刻画塑造了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光明感人的青少年形象。




连环画根据小说人物故事情节,用文字和绘画形式生动刻画描述了作家童年的悲惨遭遇。个矮孤独自卑的我,正是通过连环画认识了童年的阿廖沙和他慈祥的外祖母,酗酒的外祖父和贪婪的舅舅。外祖母慈悲善良为保护幼小的阿廖沙,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性光芒一次次戳痛着我幼小无助善良的心,让从小就弱小,自己保护不了自己的我,从那一天起,变得坚强,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现在想起来我可怜的童年,文学梦大概就是从那一天开始的,也是从那一天起,对欺负自己的人知道了回避,知道了远离,躲闪,懂得了嫉恶如仇,也会了对穷人,遭遇不幸的人更加富有同情心。也是从那一天起,书成了我的朋友,每天一旦有空,我便会去那书室看看画报,翻翻图书。读书给我了力量,使我内心变得强大,变得成熟,变得再不自卑,再不渺小,再不自己看不起自己,再不妄自菲薄,缺乏自信。尽管那时候可供读的读物很少,但是读书渴望,对书的热爱已经不再是萌芽状态。而是一种心理需求。可惜这个时间很短,因为上学那段时间的自己,还无法摆脱无休止的家务,社会上一大批中外名著作为资产阶级的毒草还未解禁,找书,借书,读书还很困难。然而即便如此,它仍然没能影响我的读书兴趣,改变我一生的读书爱好。


没有童年快乐,只有过大人般对生活的忧虑,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普遍经历。高中毕业农村插队,对大多数同学来说,由于繁重的体力劳动,是一个知识撂荒的时期。而对当民办小学教师给孩子教学的我来说,应该是一个难得的巩固自己在学校学过的知识,提高知识含量的机会。然而从小在苦水中泡大的,被沉重的生活压力压怕了,打小就懂得心疼大人,心疼弟弟妹妹的我,当时想到的不是抓紧时间去学学校时没有学会学懂的初高中文化课知识。反而操心的是日后招工时,别人走了,自己还没走,父母,弟妹看自己的会是怎样一种可怜伤心无助的眼神。沉重的精神压力,思想压力彻底动摇改变了我的决定。于是插队三年,逞强好胜,一门心思扑在带领孩子们勤工俭学,改变学校落后面貌上的我,错失了大好读书的机会。然而尽管如此,在那个找一本课外读物十分困难的年代,自己仍然通过别种途径借阅了李广田的《桐柏英雄》,浩然的《艳阳天》。煤油灯下翻破了仅有的一本前任老师临走时留下的《延安山花》。时到如今,几十年过去,记心渐不如以前的我,仍然能一字不拉的背下书中作家周竞散文《在杨家岭》“从三月到五月,从仲春到初夏,我曾数次来到杨家岭,每来一次都有一次新的体会,每来一次,都有一次新的感受。”的精彩片段。77年离开农村,成为一名铁路员工后,心歇下来了,有了班后大量的空闲时间,那年,恰好迎来了文学的春天,我爱上了1979年刘心武,莫伸等作者的伤痕文学。为了找到一本伤痕文学合订本。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我专程跑到延大找到关系要好,当年在一个大队插队,招工招到延大食堂的朋友,托他在延大印刷厂找到了一本小说合订本。到现在我还时常打开书页,看看这些当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读者喜欢的优秀作品。分析它小说的架构,学习作者小说写作手法,培养自己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有时一个人夜里醒来,突然之间记起一句话,一个词,还会赶忙一扑爬起来打开台灯留在纸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爱书到读书,到受一大批中外名著的影响,受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的感染,与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成了朋友,成了作品的忠实读者。在校时,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我们没学过地理,历史,更不说唐诗宋词,为了补回欠账,工作后,当列检的我,半夜股道检车回来,一个坐在值班室木板硬椅上,会默默地死记硬背一段王翰的《凉州词两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李白的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每天晚上会随手留留生活日记。阅读一会自己订阅的大型文学刊物《收获》《十月》《当代》。通过读《绿化树》《灵与肉》认识了张贤亮,读《乔厂长上任记》认识了蒋子龙,读《天云山传奇》熟悉了鲁彦周。书籍改变了我交友的对象范围,书籍改变了我的爱好,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理想追求。于是,我爱上了给报社投稿,第一次投稿,豆腐块大的篇稿件,见报后,只剩几句。看后先是失落,后是惊喜,惊喜稿件虽小也算见报。



大凡老实本分的人做事都认真踏实,做事都有毅力恒心,持之以恒,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不哗众取宠,默默无闻,一步一个脚印。随着稿件见报率的不断提高,随着写作水平和写好热情的提高,程式化新闻稿件便慢慢地满足不了自己的写作欲望要求,表达不尽自己内心的愿望感受。于是便有了更大的想法,愿望,目标追求。私下里便试着向能直抒胸臆,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表现社会现实生活的小说迈进。


人生有三位最好的老师: 一是兴趣。一个人只有对周围的事产生兴趣,内心才有执着的追求。 二是苦难。苦难是生活的老师。人生最甜蜜的收获,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 三是爱。爱像口袋,往里装是幸福,往外拿就是成就。


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作家,尽管他的外在境遇未必良好,但他的精神生活一定会比别的人丰盈而充满活力。莎士比亚、老子、庄子、曹雪芹永远与他们为伴,他会用贝多芬的耳朵、毕加索的眼睛去谛听和审视。于是,大千世界变得那么富丽堂皇,他自己也变得那么充实富有。平凡的人过得再得意再安逸也是一个平淡的人生。而他,被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们充实过熏陶过全部生活节奏,汇集着人类全部尊严和骄傲的人生永远鲜活。他的一个小小的感受,很可能是穿越千年历史而来,而且还将穿越漫长的未来岁月。他往往童真未灭,真诚地用自己的身心,为越来越精明老道的人类社会维系住一个永恒的童话世界。


作家不是封的,不是自己称自己是作家就是作家。作家要用作品说话。同样,作家不是说出几本书,有几件像样的作品就是作家,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构筑人类精神大厦的人。作品是作者的孩子,与别人相比,作者看见自己的孩子会比看见别人的孩子更亲,所以孩子的丑俊全在作者像侍弄庄稼样抚劳的如何。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今,几十年过去,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的这一群走一路生一路,像超生游击队样生下的丑俊不一的孩子,这才猛然间意识到:原来自己当年走过的那个门洞就是打开自己心智一扇窗户。而那孔与它紧挨的看似平常普通书室就是装满知识的窑洞,就是引导着我走出门洞,走向光明的那块明月。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离开母校已经45年了,时常还能听到母校歌唱的声,摸得到母校跳动的脉搏。每年听到母校那门洞里走出的高考考生又在全省拔了头筹,看到听到从黄土高原皱褶里走出的数万名中考生又有那么多成绩好的孩子被母校延安中学一灶篱捞走。心里常会羡慕这些好孩子这么幸运,能在人生最重要的受教育阶段,经过自己的努力,荣幸的像当年走出门洞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优秀青年学生一样走出走进眼前这所具有光荣革命历史革命传统的学校,脑海里便会浮现出自己当年因受高尔基童年三部曲感染,与书结缘的旧事情景。以及那个给自己打开知识窗户的书室,那个给自己人生带来光明的门洞。因为她是我的母校,我和他们一样,也是从那个挂有主席给任弼时的女儿,学生任志远题词“光明在前”金匾的门洞里走出的莘莘学子!



▋作者:高飞,原名高和平。插过队,当过民小教师。77年入铁路工作,干过列检,换过闸瓦,烧过锅炉,当过法官。为证明自己的爱好和价值,走出大巴山,早先搞过通讯报道。后因个人经历触痛,开始学习文学创作。作品散见《延安文学》和地市,路内报刊。创作作品有中篇小说《汉江在这拐了个弯》;散文《老沟的腊月》《列车行进在西延线》《山上那棵黢树》《额吉》等。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