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誉颖:朝金兰山记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国庆长假期间,应同学程丽丽之邀,我相约到她的家乡——红色革命老区新县游览。短短几天的旅行,我享受了无数视觉、味觉的盛宴。放飞了身心,吸收满满的正能量。记忆最深的还是那座金兰山。
据新县县志记载,金兰山地处鄂豫两省交界的大别山脉中段的河南新县,海拔高度703米,山上道观群于宋朝端平年间(1234年-1236年)建成,盛于明清、衰于近代、毁于文革,近年兴起。每年正月十六和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为传统庙会,远近香客达十多万人。
相传“金兰山”的名字为真武大帝所赐,真武大帝出武当山巡游,歇脚于木兰山,嫌木兰山孤单,欲再觅一山为伴。北行途中,他用脚踏山脉法试地脉轻重,连试几处均山摇地动,不能如愿。当来到层峦叠嶂的大别山腹地,随手将道袍抛向空中,意即道袍落到何处其地脉就重。转瞬间,只见道袍在天空中变成了五彩云朵,不偏不斜罩在一座险峻的山峰上,接着真武大帝双脚踏上被罩住的山峰,山体不动不摇,稳稳当当。真武大帝连连说:好山!好山!经得动,经得动!从此,人们将这座山峰叫做"经动山"。又因"金"在五行中排于"木"之前,于是,真武大帝将"经动山"赐名为"金兰山",以作为木兰山的姊妹山。民间又传说真武大帝“月不离金兰,日不离木兰,时刻不离武当”。
那天一大早丽丽邀我去“朝金兰山”,丽丽对金兰山情有独钟,每年放假回家都要去朝拜金兰山,只因她家祖辈与金兰山有深厚的情缘。为了体味祖辈人朝山的艰辛,她特意避开北面新建的通往山顶的水泥路,领我从东面崎岖陡峭的老路往上爬。一路上,丽丽朗朗上口给我背述她爷爷传下的家史:“我幼时多病,而且久病不愈。六岁那年在摇篮里躺了一年。母亲哭,父亲急,医治无钱,算命先生说我难闯过十二岁难关。父亲磕头,母亲许愿,祈求金兰山祖师爷(真武大帝)显灵,保佑我病好、长大,父亲挑“倒香”了愿····”。听着丽丽轻松的叙述,我的心情沉重,仿佛看见:早春的二月二,金兰山的兰草花率先吐露芬芳的时节,满山的兰花香极了。一位身强力壮、年过半百的老汉挑着八十斤重的担子,披星戴月,从三十里外的村庄出发,走羊肠小路,翻五里岗,过一天门,爬登龙沟,越铜钱汆,攀金顶,担子始终只在一只肩,挑前是神像,挑后是道具。按规矩,只要“倒香”挑上肩,中途不许换肩,前后位置不能换。那一天,他挑起一家人沉甸甸的心愿和喜悦,汗透了棉袄,汗湿了裤衫,赶在众多进香客之前,在祖师爷石像前,老汉虔诚地点上第一柱香为儿子了愿——儿子病好,过了十二岁难关。而今攀爬在这条无数先人洒下汗水的山路上,我终于体会到父爱如山!
中午我们到达一个名叫圣人谷的小坪,休憩片刻。回望身后,上山的游人络绎不绝,望远镜里看到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女郎,沿路拾起丢弃的易拉罐和塑料袋,投放到路旁分类的垃圾箱里,垃圾箱上的英文标志清晰可见,看来金兰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了。丽丽介绍说,按照当地习俗,当地人每年多在在二月二、二月十五进山拜神,上山之前务必焚香沐浴,一路要保持庄重严肃,谨言慎语,触怒了山神,一年都会不吉利的,剩下的日子就“无事不登三宝殿”,八十年代之前,金兰山还是人迹罕至的荒野,通往上山的路被杂草覆盖,山上光秃秃的,山涧的水黑幽幽的,偶有碗口大的成材松树也被附近穷苦的村民偷伐。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当地政府带领群众,响应党中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号召,因地制宜,靠山养山,狠抓生态涵养,成立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如今的金兰山山青了、水净了、树绿了,已成为人们休闲养生的天然氧吧,一年四季游人如织。
在圣人谷,老子传道、关尹子问道、庄子解道三尊巨石惟妙惟肖,好像道家始祖云游四海,相聚在此谈经论道身临其境,我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这里往上更加陡峭,几近90度垂直,仰望金兰山高入云端,顶峰似朵兰花尖,四周万丈陡石崖,绝壁之上有神殿。冥冥之中感觉神仙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多亏祖先们于千百年前在此铺好了通往山顶的台阶,让游人到此进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一路拾级而上,五颜六色的野花和苍松翠竹映入眼中,清新幽雅,宁谧深邃,新鲜的空气中充满负氧离子,令人心旷神怡。通往山上的石阶分为两段,均为白色花岗岩砌成,一段是在山门之外,护栏按天干地支及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取意天地万物相克相生,互为依存;另一段台阶通往主殿——真武大帝殿,护栏镌刻八八六十四卦图,更能让人感受到周易的博大精深和先贤们的睿智。
进入山门后依次座落着太清宫、真武宫、灵官殿、娘娘殿,玉皇阁、文昌宫。在这里,到处可以看到“道”的思想,道教诸神的身影。每一处古迹都留下生动而神奇的传说,每一尊神像是千百年来劳苦大众美好愿望的化身。
入乡随俗,我和丽丽也随着熙熙攘攘的许愿人群攀上金兰山主峰,来到真武大帝殿,向祖师爷敬上一柱香,许一个愿,抽一支签,完成了朝拜金兰山的最高仪式。站在金兰山巅上,不止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一抬头,仿佛伸手可触到云朵,俯视山下,村舍、田园、河流、羊群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万物交相辉映,怡然自乐,顿时进入道教“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下山时,娘娘宫前一簇簇鲜艳的红花吸引住我的眼球,花儿宛如春天盛开的映山红,在这草黄叶落的季节显得格外亮丽,忍不住跑上去观赏,丽丽认出这是是格桑花!它的故乡是西藏、青海、川西、滇西北那无边的大草原,被藏族乡亲视为幸福的圣洁之花,象征着爱与吉祥。虽然是野花,却非常的美丽而不娇气,它特别的耐受寒冷,不怕暴晒,不怕大风和雨霜的伤害。常年生长在恶劣环境,所以特别的顽强,正是这种精神让人们深深的敬慕它。也许是某个藏族同胞千里迢迢朝拜金兰山时特意播下的花种,或者不知名的游客顺便移植过来的,无须了解何人所植,心之所向,无问西东!眼前的格桑花为这座仙山陡增几分颜值。
这时,远远看见一个衲衣布履的老道姑挑着一担水,沿着石阶步态轻快赶过来,原来她就是娘娘宫的主持,老人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去喝茶,水是山涧的清泉、茶是山上原生态的野生茶,一杯香气四溢的绿茶喝下去,顿觉神清气爽,旅途的疲惫一扫而光。老人和蔼可亲,让人宾至如归,她的头发雪白,风刀霜剑在脸上刻下深深的沟壑,枯瘦的双手粗糙的象老松树皮,眼里闪烁着矍铄的光芒,既有仙风道骨,又不失人间烟火气息。交谈中,我们得知,老人姓陈,八十四岁,上山敬佛已有三十四年,提起出家的原因,陈道姑勾起了心酸的往事。半个世纪前,她已是八个孩子的母亲,丈夫去世早,生活苦不堪言,可她从不叫苦,只是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遥向金兰山,默默地向祖师爷许愿,人在极度的困境中,信念往往会激发出锐不可当的勇气。后来,她的孩子个个健康成长,成家立业,早已过上小康生活,她本可颐养天年。为了当年的许诺,她毅然出家修行,那时经历文革后的金兰山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荒无人烟,荆棘丛生,她独自一人搭草棚坚守,与日月星辰为伴,披荆斩棘。在她的感召下,不断有人捐款修复庙宇,使金兰山重现昔日风采。佛语:坚守初心,方得始终。陈道姑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余生,她守一方净土,现身说法,做一个正能量的人,照亮自己,温暖别人!我们和陈道姑相谈甚欢,不知不觉两小时过去了。当我们依依不舍告别陈道姑时,我忽然发现她很美,美的象这红艳艳的格桑花!
游了金兰山,我聆听到它昔日的历史沧桑,触摸到它今日的美丽风光,期待它明日的辉煌腾达。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还是那座山,你若善待它,它必报答你;你若肆虐它,它必报复你。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时代,当地政府与人民以“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树如子”的决心刷新了金兰山的人间仙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