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科院迎新(31)| 走进海科院:“3协同+4互动”协同育人特色

认真的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 2019-09-04

海洋科学学院以培养学术精英和行业领袖人才为重点,致力于培养海洋科学理论基础扎实,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物理海洋和海洋化学专业知识丰富的学生,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未来研究海洋的科学家。

学院从协同教学、协同学习、协同管理3个角度出发,畅通“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院-社会”和“学院-家庭”4个互动渠道,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特色。

协同教学

促进“学院-家庭”和“学院-社会”互动,推动协同教学

通过组织新生家长会、微信平台等途径,促进家长育人理念的优化,形成“学院-家庭”之间良好的互动,强调学院和家庭的“一致行动”和“志同道合”,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共同体;

依托南海资源开发与保护2011协同创新中心,搭建大学教师和社会各界贤达之士的立交通道,注重在课程中穿插野外实习教学,开设《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综合实验与实践》等课程,并在《综合实验与实践》中开展毕业实习实践,构建“学院-社会”协同平台,以此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协调,形成合力。

促进“教师-学生”互动,推动协同教学

实施双班主任制度,为大一新生各班级同时配备专业班主任(由专业教师担任)和副班主任(由行政教辅人员担任),每学期开展3~4次班级活动;

实施师生午餐会制,面向大一和大二学生,每2~3周举行1次,一般每次安排1~2位教师以及6~8名学生参加;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每位导师指导2~3名学生,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四年级直接进入各自导师的科研团队,在各自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

建立专业教师、行政教辅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互补关系,在培养熏陶学生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的同时,让导师和辅导员共同关注学生心理、思想、学业、升学和就业,实现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促进两个课堂交叉互补,强化思想引领,推动协同教学

紧扣第一课堂,通过管理人员、成功人士、先进典型进课堂的形式,协同专业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方法等融入到专业中,强化思想引领。

思政理论进课堂。精心策划并讲授《形势与政策》课,设置认识大学、认识学院、认识自己、关爱自己、动商、诚信、海洋争端、四个自信、学习系列讲话、学习党章党规等10个教学专题。重点解决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诚实守信、能力提升、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前沿资讯进课堂。邀请国内外学者、优秀校友、各界成功人士作“海洋大讲堂”专题讲座;暑期开设实习课程,走进企业基地或行业应用部门。从学术前沿、行业需求、国家战略、民族复兴等多角度,激发学生报效祖国、投身海洋事业的热情。

协同学习

实施新生领航计划,推动协同学习

遴选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担任新生领航员,每位领航员对接4名新生(以宿舍为单位);自确定录取学生名单即开始,由领航员主动联系新生,对每位新生进行迎新指引、专业引导和学业辅导;领航员在拿到新生名单10天内完成所对接新生一对一摸查;在入学报到期间负责所对接新生的注册报到工作;入学后至第1学期结束前,指导所对接新生完成宿舍内部建设,推动完成“宿舍风采展示”推送。

新生领航员计划以“一对四”形式开展,以此推动新生与高年级学生的互动,有针对性的形成“传帮带”,在学业引导、生活指导、情感疏导、宿舍建设和人际交往方面为新生与高年级学生搭建桥梁,让新生入学顺利、生活顺意、学习顺心,帮助新生更快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更好融入大学生活。

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推动协同学习

安排专门实验教辅人员担任学院团委副书记,负责动员、引导、组织、策划和指导,保障低年级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创新训练;

组织低年级本科生到科研团队实验室观摩交流,举办海洋大讲堂系列讲座,组建学生科研兴趣小组,组织实施各类学生科研项目等,开展以学术和专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推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形成协同学习模式。

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科研创新目标而合作,以此提高学生成就动机,养成团队精神,促进整体和个性的协同发展。

实施团藻促学计划,推动协同学习

针对某一门具体课程,根据导师推荐和学生自荐,从学习成绩优异、学有余力的博士生助教、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中,择优选拔出一批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组长,负责与低年级学习暂时有困难的本科生结对组成学习小组,利用线上或线下方式解疑答惑。

团藻促学计划坚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一对多、一对一和多对一等不同方式进行,既有线下大众化的“团藻大课堂”,也有线上个性化的“团藻小微课”

通过朋辈互助的方式,开展以辅导课程学习为主的教育活动,推动学生在年级间和年级内的交流互动,形成了协同学习模式,营造了浓厚学习氛围。

协同管理

通过目标化,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为了避免“活动陷阱”(activitytrap),提高效率,将“目标管理”引入育人领域,确定一系列明确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具体工作目标,并明确设定实现目标的时间限制,以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育人目标体系:

在严格考试考核要求的前提下,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考试不及格率5%以下,大二、大三学生参与课外科研训练80%以上大四学生100%进入教授科研实验并完成毕业论文,升学和留学比例80%以上最终就业率98%以上(含升学和留学)体测达标率达98%以上,学生因学业因素非正常身亡事件零发生。每年分别发布2次本科生学业与体测情况分析报告、科研训练分析报告、升学就业质量报告和微信运营质量报告,紧盯目标,持续改进,确保育人工作能紧紧抓住“关键少数”,达到“时间聚焦”,提升工作的有效性,不断追求卓越。

通过制度化,形成协同管理模式

制定了本科生综合测评、本科生推免、奖学金评选、职员工作规范等实施细则,明确本科生事务委员会、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党员发展等工作指南,强化对规章制度的学习,让规章制度深入人心,形成学院主导、制度保障、协同管理的育人格局。

构建课程质量反馈控制体系,面向一、二、三年级所有专业课程全覆盖,实现对第一课堂完美教学质量的不断追求;

通过举办海洋科技文化节、“海精灵”学生志愿者协会、海洋夏令营、海•阳体育计划、微信平台等方式,开展与第一课堂紧密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和兴趣,实现第一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

通过微信化,营造协同管理文化

打造正能量充沛的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海洋科学”,持之以恒,每天坚持推送5~8篇推文,及时发布海洋相关资讯和学院信息,把教学、科研、学生成长、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反映师生精神面貌,营造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畅通“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院-社会”和“学院-家庭”4个互动渠道,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共同体,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对学院的自豪感和对学科的认同感,使协同育人效益最大化。


推荐阅读:

海科院迎新(30)|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介绍篇

海科院迎新(29)| 优秀是一种习惯: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就真的越来越优秀

海科院迎新(28)| 走进海科院:立体化育人策略,实现教师、职员与学生良性互动




编辑:赖明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