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居正改革与第一次援朝抗日

2017-10-25 读史开眼界

新朋友·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历史·人文·生活·哲思!

编者按:本文由读史缩编自著名史学家柏杨所著《中国人史纲》,为通读中国史第40篇文章。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时代,日本第一次侵略朝鲜,连一个借口都没有,是赤裸裸最原始性的对外侵略。假如不是中国干预,朝鲜早已灭亡。日本似乎总是气咻咻的,稍微有一点力量,就企图奴役他的邻国,不管这邻国对他多么友善。


而日军撤退后,中国援朝军也跟着撤退。这是历史上国与国之间,最标准的无私援助,中国战士的鲜血,洒遍朝鲜半岛,而一无所求。

一、张居正的改革与惨败

俺答和解的前四年(1566),嘉靖皇帝朱厚熜逝世,他在位46年,带给中国半个世纪的痛苦。他的死使中国人照例松一口气,由他的儿子朱载垕继任。朱载垕在位七年,于1572年逝世,由他的10岁儿子朱翊钧继任,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万历皇帝了。


当朱载垕刚死,朱翊钧还没有登基时,首席宰相(首辅)高拱跟次席宰相(次辅)张居正,争斗激烈。张居正跟宦官巨头——司礼太监冯保勾结,利用主少国疑,千载难逢的机会,由冯保设下网罗,向朱翊钧的母亲李太后告密说:“高拱在朝堂上向群臣扬言:10岁的孩子,怎么能担起皇帝的重任?”


高拱即令是一个白痴,也不敢公开讲这种杀身灭族的话,但在官场倾轧中,问题不在他讲不讲,只要有人坚持他讲就够了,李太后颜色大变,立即把高拱免职,擢升张居正为首席宰相。


张居正使用的显然是一种不尊严的手段,但不能责备他,明王朝三百年间,所有高级官员都必须有宦官的支持。只有少数人敢跟宦官对抗,但不是死于诏狱,便是死于穷困。


张居正是明王朝所有宰相中,唯一的敢负责任而又有远大眼光和政治魄力的一位,不以自己的荣华富贵为满足,他雄心勃勃,企图对政府的腐败作一改革。但他没有商鞅当时的背景和王安石所具有的道德声望,更没有触及到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制度不合理的核心,他不过像一个只锯箭杆的外科医生一样,只对外在的已废弛了的纪律,加以整饬。


主要的措施在于加强行政效率,下级官员必须对中央命令彻底执行,不能敷衍了事。张居正屡次调查户口、测量耕田、整理赋税,使负担过多的穷人减少负担,使逃税的“乡绅”纳税。又大举裁减不必要的官员,缩小若干机关的编制。最有成绩的是,张居正任用水利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任用抗倭名将戚继光守御北方边疆。


当戚继光调任蓟辽兵团司令官(蓟辽总兵)时,准许他率领一手训练的击败倭寇的浙江部队。到任后的某一天,举行阅兵,忽然大雨倾盆,边防军竟一哄而散,只有浙江部队因没有得到解散命令,仍在大雨中屹立不动,边防军大吃一惊,从此他们才知道什么是军纪军令。这件事说明边防军的腐败(现在我们可以了解万里长城所以抵挡不住俺答的原因了)和张居正所以进行改革的必要。


然而,我们一再提醒,儒家思想下的中国传统政治,是反对任何改革的。尤其是十六世纪,正是大黑暗时代,对改革的反对当然更加强烈。张居正所作的这种外科医生的手术,严格地说还谈不到改革(更谈不到高一级的变法了),只不过稍为认真办事而已。


但他所遭到的反对,却同样可怕。一是丧失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如被裁减的人员,被增加田赋的“乡绅”和一部分不能作威作福的宦官。另一是习惯性的反对,儒书上“利不十,不变法”,已成为阻止改革的借口。不幸的是,张居正又因为父亲亡故的守丧问题,触犯了儒家的礼教。


张居正的父亲于1577年逝世,依照儒家礼教的规定,作儿子的必须辞去官职,回到故乡守丧三年。只有皇帝才有权下令征召守丧中的儿子继续供职。皇帝朱翊钧倒是下令征召张居正的,但仍然引起政府若干官员的喧哗,一种是卫道之士,他们认为纵然有皇帝的征召,但儒家正统思想不能违犯,不守父母三年之丧,跟禽兽没有两样。另一种是锐进之士,希望张居正马上退出政治舞台,即令是短期的也好,以便自己擢升。


这场争执虽没有大礼议事件那么死伤狼藉,但也热闹了一阵。使张居正的仇人布满天下。

张居正当权11年,在1582年病死。朱翊钧已20岁,蛇蝎性格随着他年龄的成长而大量显露,他恨透了在幼年时对他生活管教过严的宦官冯保和对他读书要求过严的张居正。


朱翊钧十几岁时,就经常拷打身边的宦官和宫女,把这些可怜无助的人拷打到死。冯保向李太后报告,李太后就责骂朱翊钧,有时候还揍他。有一次李太后暗示他如果不停止凶暴,可能有被罢黜的后果。至于张居正,他兼任皇家教师,往往在朱翊钧早睡正甜时,强迫他起床读书。在他读错字时,又声色俱厉地纠正他。


朱翊钧在张居正死后亲政,立即向他们采取报复行动,任命冯保的死敌张诚当司礼太监,把冯保放逐到故都南京。接着宣布张居正的罪状,下令抄没他的家产。


张居正是荆州(湖北江陵)人。地方官员在谄媚奉承宰相之家十余年后,为了表示对新当权派的忠贞和对“罪犯”的深恶痛绝,还没有得到正式命令,一听到风声,就派兵把张居正家团团围住,门户加锁,禁止出入。等中央查抄大员张诚到达时,已有十余人活活饿死。


张居正的失败是注定的,当时的社会背景绝不允许他成功。他失败后,十年的改革成果,逐渐化为乌有。一切恢复原状,黄河照旧泛滥,戚继光被逐,边防军腐败如故,守旧的士大夫、乡绅、宦官,一个个额手称庆。

二、大败日军,无私保卫朝鲜

张居正死后不久,日本大举侵略朝鲜王国,明政府第一次武装援助朝鲜。


朝鲜王国和安南王国,是中国南北两个最忠实的藩属,他们除了有一位国王和使用一种跟中国大同小异的文字外,事实上可以说是中国的一省。中国是他们的保护者和宗主国,但从不过问他们的内政。


日本帝国在十六世纪有一位巨人崛起,他就是平民出身的大将丰臣秀吉。他统一了全国,担任国家最高执政官(关白),天皇便成为一个虚名。丰臣秀吉在国内建立了不朽的功业后,日本三岛已不能容纳他的野心,他决定先征服朝鲜,继而吞并大明,以及整个东亚。


朝鲜得到日本即将入侵的情报,对于文化落后的蕞尔小国,竟敢动高度文化大国的脑筋,感到不能置信。为慎重起见,1590年,特地派遣一个代表团前往日本访问,调查日本入侵的可能性。代表团于翌年(1591)返国,提出两份内容恰恰相反的报告,团长黄允吉认为日本一定会有军事行动,副团长金诚一则认为冷战有可能,热战绝不可能。朝鲜国王李昖问二人对丰臣秀吉的印象,黄允吉说:“光采焕发,具有胆略。”金诚一说:“双眼像老鼠一样,毫无威严。”


——判断,是人类最高智慧的表现。判断如果错误,就必须付出判断错误的代价,小焉是个人的失败,大焉是国家受到伤害,甚至灭亡。对同一现象,竟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判断(事实上有时候还产生两种以上完全不同的判断),跟当事人的智慧见解,生活体验,以及心理背景,有密切关系。


朝鲜政府经过研究之后,决定采信副团长金诚一的判断。那时朝鲜的李王朝跟中国的明王朝是一丘之貉,同样的腐败浑噩,他们不愿意受到攻击,所以不相信会受到攻击。

第二年(1592),丰臣秀吉统率海陆军15万人,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半岛的釜山城登陆。朝鲜不堪一击,日军长驱直入,抵达首都王京(汉城)。王京陷落,国王李昖逃到北方的开京(开城)。开京又陷落,又逃到更北方的平壤。平壤又陷落,李昖于是逃到跟中国一水之隔,鸭绿江畔的义州。日本兵团自四月在釜山发动攻击,到六月夺取平壤,只不过三个月时间,朝鲜全国八省(道),全部失守,只剩下义州一个孤城。李昖向明政府告急,他认为复国无望,请求举族内迁。


大明这时正逢宁夏军区哱拜兵变,兵力集中在西疆,一时不能调遣。国防部长(兵部尚书)石星就派遣精通日本语文的沈惟敬,作为使节,前往日本占领下的平壤,了解情况。沈惟敬到平壤后,日本大将小西行长表示:“日本无意跟大明为敌,我们愿跟大明共同瓜分朝鲜,以大同江为界。大明如果同意的话,日本就撤出平壤,退到大同江以南。”


沈惟敬回报,明政府拒绝,认为必须维持朝鲜领土的完整与主权的独立。这一年九月,哱拜事件平息,明朝大将李如松率援朝军出发。


李如松于十二月渡过鸭绿江,跟国王李昖会合。明年(1593)正月,开始进攻,张居正整顿后的武装部队,仍有残存的优良纪律和战斗力,日军大败。援朝军追击300余公里,克复平壤。再追击150余公里,克复开京(开城)。


日军节节失利后,在王京(汉城)北15公里碧蹄馆,布置埋伏,由间谍向李如松报告说:“日本人已放弃王京,向南逃窜。”李如松这时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十分骄傲。他轻骑急追,在碧蹄馆陷入重围,战马跌倒,他的头部受伤,虽然援军仍将日军击退,但损失惨重,锐气已消。


然而,日本也无力反攻,而且鉴于平壤之败,不敢固守后勤交通线有随时被切断危险的孤城,不久真的放弃王京(汉城),撤退到朝鲜半岛南端最初登陆地的釜山。随后,丰臣秀吉返回日本,留下小西行长等候命令。


这时,除了釜山一城外,朝鲜全国光复。如果换了有些大国,可能会趁此良机,把朝鲜一口并吞。然而明政府却命国王李昖不必内迁,还都王京(汉城),李昖像中了马票一样的大喜过望。


日本退守釜山后,中国援朝军在外围布防。国防部长石星主张谈判解决,国王李昖也向明政府要求如此。这件艰难的工作由沈惟敬担任,最后明政府允诺加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并允许日本贸易,日本则允诺撤出釜山。

1596年,中国派遣使节团前往丰臣秀吉所在地大阪(当时日本首都仍在京都),举行册封典礼,朝鲜也派一个代表团陪同观礼。


然而,日本的谈判不过是一个骗局,丰臣秀吉需要时间重新集结兵力。我们一眼就可看出,他不能接受日本国王的封号(好像连精通日本语文的沈惟敬,也不知道日本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天皇)。于是等到中、朝两国代表团抵达大阪之后,丰臣秀吉指摘两国代表团的代表,官位太低,礼物也太薄,不但瞧不起日本,也瞧不起大明。一方面要求明政府惩罚朝鲜,一方面在釜山发动第二次攻势。


丰臣秀吉的背信,影响两个人的生命,一是国防部长石星,一是和平使节沈惟敬,这两位从事和解的人物,被勃然震怒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下狱处决。然后命杨镐、邢玠两位大将,分别围堵。


杨镐是著名的债帅人物(借高利贷买来的武官称“债帅”,文官称“债官”),他在釜山北方被日本的凌厉攻势击败,死伤惨重,只身逃脱。幸而邢玠终于挡住了日本陆军,并用海军骚扰日本的海上补给线,日军的处境不久就岌岌可危。


1598年,即十六世纪最后第二年,丰臣秀吉在大阪逝世,遗令退军,留在釜山的日军才行撤退。其实即令丰臣秀吉不死,日军因粮道不绝如缕,也会撤退。但丰臣秀臣之死,使他们撤退有名,保持了颜面。


——七世纪唐王朝时,日本出兵朝鲜半岛,还可以说是援助百济王国对抗新罗王国。十六世纪这一次,则连一个借口都没有,而是赤裸裸最原始性的对外侵略。假如不是中国干预,朝鲜早已灭亡。日本似乎总是气咻咻的,稍微有一点力量,就企图奴役他的邻国,不管这邻国对他多么友善。


这是日本第一次侵略朝鲜,也是中国第一次保卫朝鲜,自1592年到1598年,历时七年。日军撤退后,中国援朝军也跟着撤退。这是历史上国与国之间,最标准的无私援助,中国战士的鲜血,洒遍朝鲜半岛,而一无所求。


01、这就是中国

12、强汉崛起 13、司马迁

14、王莽篡汉 15、班超再通西域

16、东汉败亡录 17、简读三国

18、短命西晋 19、五胡乱华 

20、南北朝  21、大隋悲歌

22、大唐崛起 23、周武传奇

24、安史之乱  25、唐朝的灭亡

26、五代十国 27、宋辽西夏鼎立

28、大宋文化 29、王安石变法 30、靖康之耻

31、岳飞之死 32、道学之害 33、送进西夏之亡

34、大元帝国 35、大明制度 36、朱棣时代

37、于谦之死 38、从正德到嘉靖 39、北患与倭寇


投稿信箱:207645851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