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命的源头——德与气 │李辛

2016-11-15 怀恩书社

在学习理解古人的思想时,不要陷入到具体概念或者表述方法里去,然后用逻辑来排列对比这些概念的不同。我们要小心不要被这些所限制。现在不少学院式的理论研究,都是在概念和表述方法上比较差异。


《黄帝内经》里面有句话,“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有智慧的人,会从不同的观点、概念和表述方法中去找背后那个相通的东西。


关于精气神,在《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里有一段话,讲人的生命,以及人跟自然的关系。


原文是这样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可以分成四段来看。第一段,讲的是一切生命的开始。“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生命的源头,来自天地赋予两种不同的能量:德与气。




第二段,人的生命,“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生命的根本是精。爸爸妈妈两种不同的生命力合在一起,它产生了“神”。


人的生命是这么来的。在传统来说,人的生命不是简单的物质组成,卵子和精子,它是有一个灵魂或者称精神。这个观点和印度的阿育韦达医学是一致的,所有过去的传统医学都会重视这个部分。


比如现在做试管婴儿,除了找到健康的卵子,让它受精、着床。这些是有形的部分。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妈妈母体的能量状态和精神状态,这是中医最关注的部分。


还有一个,就是灵魂的部分。如果灵魂不能进入,或者灵魂呆不住,还是不能顺利怀孕,即使怀孕,还会流产。这部分网上有资料大家可以找来看。




第三段,“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魂魄是什么东西呢?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论文就是专门研究这个部分的,当时查了很多东西方和古代的文献,商周时代,“招魂复魄,是国之政事”,就像现在,各个国家都把“招商引资”作为基本国策。我们的文明从无形慢慢发展到了有形。


按现代的语言来说,比如当人睡着的时候,他的一些生理功能,比如呼吸、心跳、血压,还能够自动运转,睡着之后,如果有人拿针扎你,身体本能会跳起来。还有,刚出生的小婴儿,不用教他,就会吃奶。小动物自然就会抱住妈妈,或者跟着妈妈走。这些不需要经过脑袋思考,不经过意识,偏重于肉体部分的生物本能,是“魄”。


什么是魂,比如,我们看到古代的一些故事,还有道家也这么认为,如果一个人做梦,是他的魂出去游荡了。还有比如,你想念一个人,一直想,一直想,你的魂就不在你自己这里了。再有,如果你有一个心爱的东西,特别喜欢它,你的魂也会绕在上面,不在自己身上。这就是魂萦梦牵,失魂落魄,都是魂魄不在自己身上了,这样的人身体不会好。


这几年我治过一些喜欢收古董的病人,比如说收藏玉器。我们知道,现在市面上很多古代的玉器真品,都是墓里的陪葬品居多,陪葬品都是主人生前挚爱之物,随身带的。痛苦的时候也摸一摸,快乐的时候也摸一摸,临死的时候也放不下。就变成了“神气所注”,精神魂魄所依附的场所。有些古董带有一些特定的信息。


过去在农村,有的小孩子身体很差,睡觉也不好,容易害怕,很瘦弱,有很多原因。其中一种原因是他的魄或魂不足,神气聚不起来。有的是因为受到惊吓,魂魄散开了。


什么是神气聚不起来?先举个聚起来的例子,比如有的人好像能够把大家聚起来,大家都愿意靠近他,因为他有能量,能形成一个中心,就好像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一样,那首先是太阳有足够的能量啊。有的人他没有能量,容易被外界影响,东飘西飘,魂魄弱的小孩属于这种情况。


怎么聚?古书里有“招魂复魄”的方法,比如孙思邈的《千金翼方》里有祝由科,不过大陆版的这部分被删除了。



再比如,中医会用琥珀来治疗神散的病人。


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虫琥珀是虫子被松脂包起来的化石,它有一个生命体被包在里面,然后在地底下经过百千万年形成的,它有一个生命体的信息在里面,给这样的孩子就会有用。本草纲目记载它有“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

“物象珀其内自有物命,入用神妙……有蜂、蚁、松枝者尤好。”


再举个例子,在某些农村会有这样的风俗,会做一件百家衣,找不同的人家,每家要一块布片,合起来做一件衣服。懂的人,他知道要找好人家、善人家、有福的人家。因为过去有句话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善的人有福德。或者找健康的孩子穿过的衣服。


这个精神魂魄的部分,属于意识之前的东西。很小的孩子、动物或者是虫子或者是花草,他们的生命主要在这一层面运行。


第四段,“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如果说,前面的“精神魂魄”有点像心理学的“潜意识,种族意识,生命意识”,这一段就是显意识了。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我们用来认知外界的东西是心;“心之所忆谓之意”,这是意向,或者回忆;


“意之所存谓之志”。持久而坚固的意向,需要实现的,会引导我们的生命力走向的,叫“志”。


 比如说我喜欢一个东西,刚开始,这只是一个意。每天升起的意向是无数的,我喜欢这个,喜欢那个……飘起来的念头,马上就过去了,我们抓不住它,这就是“意”。

但是,我喜欢他,我抓住这个东西,哇,我太喜欢这个了——这个飘忽的“意”,就固化为“志”了。



古人重视立志。什么叫立志?立志就是说你抓住了一个东西,把它牢牢地抓住了。有小的志和大的志,它会把你引到不同的方向。


在中医来说,不同的“志”,它所带给你的能量的运转模式是不一样的。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思考,如何实现;然后呢,思考的维度脱离当下,进入过去未来,他乡远方,这是“虑”。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假设某人喜欢吃汉堡包,这是“意”,他一定要每天都吃汉堡包,这就是一个小小的志向了。这就来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每天吃到汉堡包?我得去赚钱买汉堡包,或者干脆开一家麦当劳,这就是“存变”的思。


然后,我跟谁合作?怎么才能发展连锁店?什么时候上市?Location好不好?十年预期收益多少?“因思而远慕”,这样就一步步想得越来越远,这就是人的后天的意识活动。


中医里面有一个说法叫“先天与后天”,“元神与识神”。刚才《黄帝内经》一段话里,“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前面的部分“精神魂魄”,这个就是“先天”。


任物之心后面的“志意思虑”,就是后天。所谓“先天”就是人的生命还没有被意识所影响、干扰。比如一个三个月的小孩,饿了就吃奶,他不会想要加点牛奶、弄点咖啡,再撒点肉桂粉,最好听着帕格尼尼的音乐来吃。这就是先天和后天的区别,而且他吃的时候不会带着很多回忆,也不会带着很多思想,也不会带着多余的情感。那么这些多余的东西是什么呢?古人叫“染污”。也就是识神。


(来源:李辛老师QQ空间、立品图书)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新书 │南怀瑾老师:如不能顿悟,这本书告诉你如何渐修。

这部用3年时间制作的6分钟动画短片,暖哭了所有人!

李辛:改善体质的第一张处方(收藏帖)

温故|刘希彦·一种每天都在吃的毒素

每天花三分钟时间感恩,时间不长,效力很大

南怀瑾老师:中国古代的三个寓言,把整个人生的各种形态,都说尽了。



本期荐读 扫码即可订购




读好书
 心明眼亮 会读书 学以致用


怀恩书社淘宝店铺: 


怀恩书社微店:shanhuaien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库藏好书 缘结十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