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同学:先生,我们现在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众笑)
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9月20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微信屏蔽
缘起:四书讨论组为书院学生自发组织的学习小组,对解经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2016年7月12日晚,四书讨论组的同学在一次讨论时就“颜回清明,去圣人一线之隔,所以他做工夫容易,一般人天生禀赋浑浊,习气太重,做工夫不容易。假如这个人非常努力做工夫,做到像颜回这样子,那这个人的价值会不会比颜回高”这个问题进行了辩论,两方相持不下,请教于先生。本文为讲习过程的实录。
先生:可以这样看。子贡虽很聪明,他用很少的努力就能够赚到很多钱,对师门也很有贡献,但孔子还是看重颜回,后世儒者论次孔子门徒,还是以颜回为标准。颜回不耻恶衣恶食,而一心好学,这里所谓的好学,就是志道好道。 所以“努力是有价值的”这一句话,为什么会让人承认。因为这个命题是有所含蕴的——含蕴的意思就是它把某一种意思包含在其中——假如有人说“努力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尊敬的,我们应该努力”等等,当讲这些话的时候,其所谓“努力”已预设了正道在其中,其努力是为正道而努力。要不然,如果努力害人,这努力是有价值的吗?
何同学:可不可以说要先悟道,才可以证道?陈同学:先生,我也有个问题,曾子似乎是先努力,后面才“一以贯之”的。
韦同学:先生,在具体的工夫上,虽然说前面那些工夫都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后面那一个关节才是有价值的,我个人感觉,每个人都很乐意成圣人,那在没有到达圣人之前,做工夫的时候要不要先重视自己的习气?因为我常常有这种感觉:我遇到一件事情,好像是很努力,但就是怎么也翻不上来,但是理论上又是可以翻上来的,所以我感觉就是那个习气一直在缠着我。有没有要去重视自己的现状、自己的习气的这样一个步骤?
黄同学:刚才我们讨论到这个地方,有人还问为什么儒家不像佛家那样正视习气?
先生:佛教是从负面来看人生,其心性不能直接显发,故教人的工夫是对治业障。儒家是从正面看人生,工夫从心性上直接显发,但也不是没有正视习气,只是重点不在习气,而是在明心,在立志。基本上,所谓工夫,可以从两面看,本质的工夫是直显本体,助缘的工夫是对治习气。孔子是两面都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直显本体,一了百当;“过,则勿惮改”,就是对治习气。 宋明儒中,陆王看重前者,程朱看重后者,其实两方面是相通的。即使你以助缘工夫为准,当你说“我做工夫要正视习气,要改习气”的时候,这个“我”是谁呢?岂不是心性本源吗?而且习气跟“我”相对?是习气比较大还是“我”比较大?照你说,好像习气比较大,所以我又被打倒了。其实,无论在经典中,还是在我们的心愿中,我们都不愿意如此。经典从来没有告诉你,习气比你大。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明明说习气是小,而你想改掉它的心意是大。那你如果还说:“我确实也感受到'我'应该比较大,但我真的就是翻不上来啊。”那就要问:“谁绑了你?”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进一步思考:不是习气深重让你翻不上来,而是你心性不够干净。不是心性本身不干净,而是你的现实心掺杂进去了,你不愿听从心性而行,你还有自私。自己贪图自己的方便,自己保护自己,自己好强,还想要争面子,这样你还能做什么工夫呢?你以为你的心性翻不上来,其实都是现实的自私作祟。比如说跟人相争,你很生气,越想越气,他怎能欺负人?但同时又想,我们对别人不是应该原谅吗?我不应该生气啊,于是神魔交战于心中。最后是既放不下,又不敢发作,你就一直堵在那里,于是感叹工夫之难。
先生:好啊,“昨夜江边春水生,艋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先生念完后起头,带大家一起唱两遍)你看,“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在船终于自在行的时候,那人会不会说“哦,我以前的推移力实在是太好了,太有效了,因为我以前用很多力气去推它,所以那船终于自在而行了”?不会那样想吧?那太笨了。(先生笑,众笑)所以不是因为以前的推移,而让船自在,船所以自在,有它的原因,是因为水涨了。所以,船不动,你不要去推船,而是要去引水。
陈同学:因为很多时候不是不努力,一个心念如果真的是被习气固住了,理论上说是可以化掉它的,但是这个想化掉它的意念到了,它就是化不掉。这个时候我就会进行思辨,我可能是第一点没做好,第二点没做好,第三点没做好,统统想了一遍,还是没有办法。而且很多时候都是想过,但或许没有真知,确实就是没有实感。所以肯定不是真悟入了道,于是需要用很多力量一层层地去穿透它。何况有些时候,我认为穿透了,但都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这时还是没有实感的,而且就算我这一时真的穿透了,人还是会反复,我们不能控制自己到一点杂染的念头都没有,我们最多是错误的念头升起来,再去化掉它,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但是我们不能控制的是它完全不升起来,而且是在我们不着意控制的时候,还可以完全不升起来。
● 季谦先生 | 真悟真行,莫作一场话说
● 心之顺理而发就是善| 季谦先生“文礼平畴·书院晨话”
其他
智慧一发 照彻千年丨季谦先生与文礼书院四书讨论组学生夜谈实录
▲文礼书院季谦先生办公室,书院学子常在此向先生请益
(诸生围绕先生而坐,安静等候先生发言)
▲少林寺立雪亭,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
▲竹里风光一瞥
何同学:所以这就是“回也屡空和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的区别?
先生:可以这样看。子贡虽很聪明,他用很少的努力就能够赚到很多钱,对师门也很有贡献,但孔子还是看重颜回,后世儒者论次孔子门徒,还是以颜回为标准。颜回不耻恶衣恶食,而一心好学,这里所谓的好学,就是志道好道。 所以“努力是有价值的”这一句话,为什么会让人承认。因为这个命题是有所含蕴的——含蕴的意思就是它把某一种意思包含在其中——假如有人说“努力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尊敬的,我们应该努力”等等,当讲这些话的时候,其所谓“努力”已预设了正道在其中,其努力是为正道而努力。要不然,如果努力害人,这努力是有价值的吗?
当然每个人听到“努力”一词,不会想到是教人努力害人,也就是大家在用这词语的时候,约定俗成已经预设了人生之“道”。所以,不是努力本身有价值,而是因为有“道”,才使得那努力有价值。假如对道没有清明的认识,只闷着头努力,那就是阳明说的“行而不知,是为冥行”,牛顿也说“不明道理的努力,犹如在黑夜中急行军。”不仅没有功效,而且还有危险。
所以先要有清明之心,知所方向,才去努力,那个努力才是有用的。而且真正心地清明的人,他必定会努力,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没有不懂事的圣贤”,就是圣贤不懂事,他也会认真去学,而且学得很快。还有什么问题?
▲雨夜中的文化广场
先生:佛教是从负面来看人生,其心性不能直接显发,故教人的工夫是对治业障。儒家是从正面看人生,工夫从心性上直接显发,但也不是没有正视习气,只是重点不在习气,而是在明心,在立志。基本上,所谓工夫,可以从两面看,本质的工夫是直显本体,助缘的工夫是对治习气。孔子是两面都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直显本体,一了百当;“过,则勿惮改”,就是对治习气。 宋明儒中,陆王看重前者,程朱看重后者,其实两方面是相通的。即使你以助缘工夫为准,当你说“我做工夫要正视习气,要改习气”的时候,这个“我”是谁呢?岂不是心性本源吗?而且习气跟“我”相对?是习气比较大还是“我”比较大?照你说,好像习气比较大,所以我又被打倒了。其实,无论在经典中,还是在我们的心愿中,我们都不愿意如此。经典从来没有告诉你,习气比你大。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明明说习气是小,而你想改掉它的心意是大。那你如果还说:“我确实也感受到'我'应该比较大,但我真的就是翻不上来啊。”那就要问:“谁绑了你?”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进一步思考:不是习气深重让你翻不上来,而是你心性不够干净。不是心性本身不干净,而是你的现实心掺杂进去了,你不愿听从心性而行,你还有自私。自己贪图自己的方便,自己保护自己,自己好强,还想要争面子,这样你还能做什么工夫呢?你以为你的心性翻不上来,其实都是现实的自私作祟。比如说跟人相争,你很生气,越想越气,他怎能欺负人?但同时又想,我们对别人不是应该原谅吗?我不应该生气啊,于是神魔交战于心中。最后是既放不下,又不敢发作,你就一直堵在那里,于是感叹工夫之难。
▲书院所在地,竹里一瞥
▲复圣颜回,季谦先生常勉励书院学子要以其为榜样
黄同学:先生,我认为一般的人觉得习气深重其实是认假为真,颜子是能够举重若轻。
黄同学:先生,我们可以唱一下那首“艋艟巨舰一毛轻”吗?
黄同学:只是感觉这道理知道,但是知道不深刻,不能像先生这样把道理讲得很清楚明白。
▲南宋理学家陆九渊
有一次掌老师跟我说,你读《论语》,你看弟子问什么孔子就随机答什么,那些宋明儒者,也是弟子问什么,就随时答什么,往往切中好处。他们不是想一想再答,他们是随机作答。为什么呢?掌老师说,他们是老早就预备好了。所谓预备好,不是预备回答你这个问题,而是说他的心灵通透了,他所有的答案都从那里来,随机而发,无不深中肯切。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在佛家叫做“从最清净法界等流而出”,圣贤的心,就是一个“最清净法界”。所以你读《论语》,要知道孔子回答弟子品评人物,其背后有一点洞见,一定要领悟出那一点洞见,你才真的是悟了,你的心智才成熟了,才知道什么叫做“道”,什么叫做“圣贤”。
何同学:当别人问你一个问题,你答不出来,是因为你的学力不够还是因为你没有悟上去?
陈同学:先生,我有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办法一步到位。
先生:为什么?谁绑了你?
陈同学:我觉得这样讲不切实,感觉这样想是没有用的。
先生:是的,不切实的想,是没有用的,但我们刚才所说,怎么会不切实呢?
先生:很好,有这样的感受已经不错了,其实像你这样做工夫,已经有实感了。你想用功,你想有道,但有时候或许会嫌太慢,或者嫌工夫使不上,你会着急,这就是实感,代表你真的在做工夫了,已经算不错了。你也不要心急,你可以往我刚才说的那些路数去思考,是否还有自私,好强好胜,爱面子,保护自己等等在其中?你要用“一刀切”和“一斤肉”法。 还有一个建议,刚才说了,你说你想要改,但感觉力量不够,你做不来,放不下,上不去,你就去分析哪里出问题。你要知道,德性上的事,本来就不是分析的,是直觉的,一下了悟的。不过,人总好分析,分析也不是完全没用,但又要看你的分析有没有到位?要分辨分析到不到位,很简单:你是否找到源头?就是更上一层问:“为什么我明明知道,就是改不掉呢?”这样,你会找到最后的归结,就是“自我保护”,这才是习气之所以为习气的意思。 习气,本是佛家用语,又翻作“业”,又翻作“种子”,但翻作“结使”最能表意,就是和你的生命纠结在一起,而有一种“迫使”的力量,迫使你不得不如此,故又叫做“业力”,又直接说成“业障”,它就是生命的自我障碍。但佛家也说,那不是真正的自己,那是假的,但假的东西为何会产生障碍呢?因为它是远古以来加上这一辈子的“积习”,你习惯它了,它成了你的“习性”,它让你以为那就是你自己,你顺着它,时时“自我保护”。怎么自我保护呢?自私,小气,扭捏,老怕自己吃亏。 不过,人的善德本性还是在的,尤其你们读书以后,心灵是比较敏感的,习气一上来,就知道它不对。现在,你要做的最初级的工夫,就是不要让它轻易发作出来,就是要“压伏”,这对一个初入道的人,已经很不容易了,类似“降龙伏虎”一样,要用大劲。但稍有工夫的人,要更上一层,要从“放下”那个自私的自我着手。你随时都要告诉自己:为什么要念念在这个地方呢?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计较呢?“放下”,是从根源上拔除。但这还是消极的工夫,不是最上乘的工夫,最上乘的工夫是直接唤醒良知善性,这是从根源上透澈,像太阳之融积雪,晴空万里,内外朗然。我也知道这对你来说有些困难,但并没有要求你立刻成为圣人,你也不要要求自己立刻成为圣人。如果不能从根做起,就慢慢改吧,反正你还年青,人生多的是时间,你就慢慢磨吧。但一定要自己磨出来,没有人能代替你。
陈同学:先生您是说我们要成为圣人,如果成不了圣人,是我们自己的怠惰。
▲喷泉影印下的书院一角
何同学:所以“习气深重”这个语词是来自于佛教的?儒家没有这个词。
相关阅读:
● 谈笑风生 文礼论道 | 与胡大平博士等一席谈● 季谦先生 | 真悟真行,莫作一场话说
● 心之顺理而发就是善| 季谦先生“文礼平畴·书院晨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