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礼常谈 | 实践与工夫
编者按
在文礼书院的课业与生活,无论大小,院长季谦先生必给学生以随机指点。本篇为一次拜圣训勉时季谦先生随机指点学子的讲话实录。
有人会嘲笑我们文礼书院的同学,只是被要求多读书、学理论,甚至有些同学也已经有一些理论的能力,也能开口讲出一些道理。有些外面的人就认为我们光说理论,是不行的,要做实践。其实我们文礼书院不只是教大家读书,不只是教大家理论,我们也天天教大家实践做工夫啊。
但我们讲的是“广义的实践”,我常常说,所谓“实践”,本义就是“实实在在地走过去”。那你走到哪里去呢?如果这一点还没有建立起来,怎么走,都不是实践。《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就是点出实践的目的。“止”是指什么呢?止于至善。至善在哪里呢?至善在明德跟亲民,而亲民又本于明德,止于至善,就是止于明德。整个说起来就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明明德”是属于明德范围,而“于天下”则属于亲民范围了。明明德是完成内圣,于天下就指向外王。当人生能够明确这种生命的方向及其目的,这叫知止。知止,才能定、静、安、虑、得,才能在人生的现实中,一步一步地走过去。什么叫走过去呢?第一点,你的心性越来越清明,这叫明明德;第二点,你现实的表现,越来越能够有所谓的“睟面盎背,施于四体”的气象,然后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扩充出去亲亲、仁民、爱物,这叫做一步一步地走过去,所以广义的实践包含狭义的实践。
如果本来没有最高的理想——康德说的对最高善的向往——是不能有所谓实践的,这就是从广义来说实践。你的心灵向往于最高善,当然要包含,也会包含所谓“德行”上的工夫,这德行的工夫,就是狭义的“实践”了。其实呢,凡是心灵能够往这个方向去用功,上透下开,增长生命的意义,都叫做“实践”。所以把理论学好,让心灵的方向更加稳定,让圣人之道可以传承,这也是实践啊,因为你也是为了生命的意义在奋斗。所以广义说,读书,如果真的读书;学理论,真的学理论;你表达,说话或写文章,真的表达出人类心中的应该有的愿望,而且把它表达得清楚明白,这样认真于求道、学道、传道的生命,为什么不叫做实践呢?而一般人想看到的,是你的日常生活,当然,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端,因为它是很现实的验证,有子所谓的“君子务本”,就是指“德行”之本,道德的行为之本,这种本就在日常生活中,所以说实践要人从日常生活这里做起,一般人讲的工夫,往往从这里说,这叫做“落实”,这是狭义的工夫。
广义地说,面对人生的意义,做各方面各层次的种种奋斗、提升、扩充,都叫实践,都要下工夫。但是一般说的比较狭义的实践,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是否善于反省,是否中规中矩,是否做到谦谦君子。书院当然也强调这层次的工夫,这种工夫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讲,就是“改过迁善”。改过迁善,本来是一件事,是改过而迁善。我现在把它分成两件事也可以,但我会说成——迁善——改过。要先迁善,才能改过。迁善就是你见到善了,你很乐意、很喜悦地去迁过去。也就是你心中起了光明的洞见——不管你读经,还是读其他的书,还是与朋友谈天,还是自己默默中自省,你忽然发现人生的意义都在那里。所谓的“宇泰定者,发乎天光”,你真的有一股天光发出来,向往之,实现之,那就是善。你赶快迁过去,好像搬家一样搬过去,于是改变了你人生的路向,向那里去,那一下就成了,不是吗?所以,迁善就是当你良知呈现的时候,你就要把握住它。
而改过呢,是你发现有了“过“”——发现“有过”——这是一种能力啊,有人是要到其“过”已经非常明显了,才发现。一个用功于实践的人,他发现“过”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强;他所发现的过也越来越细,越来越细,细到在心理上一个起伏就知道“过”了。而“过”了能改,更是大能力。而他发现“过”的能力,是根据于良知,他想改,还是良知,他能改,更是良知。所以从积极说,向往于光明,迁善是良知;从消极说,不愿意让自己一直沉埋下去,改过,也是良知。孔子说“好仁者,无以尚之”,接着又说“恶不仁者,其为仁矣”。好仁,就是迁善,恶不仁,就是改过。不管好仁,还是恶不仁,都是仁,都表示你的良知见在,你记住这一点,就可以随时做工夫了。
有些同学跟我说,他解经或读书的时候——比如说最近要考试,大家重解四书,发现以前解得还不够深刻,现在解得颇有感动,甚至爱不释手——这个时候就不是为了考试而读书了。像这时的有所领悟就是你做工夫的时机,所以,你是随时可以做工夫的。如果能从一隙之明,一下子通上去,贯下来,则圣贤当下可成!有同学说他听晨话,觉得“咦,这些意思以前不是都听过吗?为什么今天才懂呢?”这一念清明,就是你下工夫的时候了。你如果错过了,什么时候再来一次的觉醒呢?你都不知道。这跟你练武功一样啊!我常常讲,你练功站桩,首先是无感的,这时无所谓“工夫”,但你只要遵照教导——因为教你的人是有经验的过来人,他走过这条路,他告诉你这样走,那你就跟着他的步伐走。你说我走了一段路了,都没有看到风景啊!你安知道有朝一日,豁然开朗!但是你不走呢,就永远没有那一天。当你有所悟入的时候,就是真工夫开始的时候。在你还没有悟入的时候,你依样画葫芦,虽然也可以累积“工夫”,其实那不算真工夫,一直要到你能把握住那要领,通了,你才渐渐有所谓的“工夫”。所以,一般的狭义的工夫,是要做的,但是不是从心灵里悟出来,则是工夫真假的关键。
从积极面说,我几乎可以猜测,这种悟入人生之道的感触,你们是常常会有的,因为以你们的基础,读过这么多经,现在又在书院这样的环境——书院的环境是不错的,可能是很好的,也很可能是最好的。你发良知的机会是很多的,所以你要立志的机会是很多的,这是做工夫的时刻,你一定要知道!当机把握它,不要让它失去了。有了心灵的感悟,起于良知的迁善改过,才是真正的迁善改过。
而一般人都是有良心的,而良知是随时自己呈现的。你有良心吗?有良心的人,对于他有过是不安的。孔子从“不安”指点仁。有同学说他有时候会讨厌自己:我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习气呢?在讨厌你自己的时候,那个讨厌的心,就是良知的发现啊。但你不要只是一直停留在讨厌、后悔中,你悔过是为了回归正道啊。悔是一种药,吃药本身不是目的,吃药是为了让身体恢复健康。你悔过是为了回归光明,从悔吝回归“吉”。你若停滞在悔中,可能“因药发病”,生出更大的病来。所以要有迅猛的力量,一下子发现,一下子悔过,一下子回复,这是真工夫啊。
有如广义的实践和狭义的实践之分,工夫也可分为积极的工夫和消极的工夫两种,比如颜回、陆象山、王阳明所教的是积极的工夫,“要当轩昂奋发,莫恁地沉埋在卑陋凡下处”,生命一有触动,就一下子跳上来,“昂首攀南斗,翻身依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直发天德,见善立迁,这是积极的工夫。但也有人用消极的工夫,比如曾子、伊川、朱子,就用消极的工夫,“涵养须用敬”,有过则改。不论积极消极,两者都是圣贤之教啊!每一个人都会有超越的本性,也会有现实的习气。超越的领悟要把握,是顿教;现实的习气要消磨,是渐教。这两种教法对我们都有益。你一定要从全体把握人生,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无论在什么时刻,处在什么状况下,你都可以用工夫。
一个人把自己的心性提升上来,如见天光,坦荡而行,心灵将一片幸福。如果沉埋在习气中,一时之间好像很安稳、很舒适,其实那里面许多的起伏、波浪、摇摆,甚至沮丧、黑暗都来了,怎会安稳舒适呢?告诉你,让心性本具之大德从内心里面涌现出来,那才真正的安稳,真正的舒适。这样的人生格局就不一样了,这才称得上一个“人格”者!当你有所感悟而实践出来的时候,你是悦乐的。就好像你练功,最初苦苦地站在那里,但当“气”从脚底涌上来,通了,一下子通到百会了。那时候你就知道,原来练功不是辛苦,是舒服,悦乐!
人生在这个地方好像有一个关口,这个关口一定要突破!我天天讲,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地领悟到这一点。你领悟而通过这个关口,叫做“见道”,你的实践才是有根的,你的生命才是真实的。要不然,都是假的,不论谈理论还是谈实践,都是当一场话说而已。讲理论固然一些大话空话,讲实践也只是“行仁义”的循规蹈矩,不是“由仁义行”的道德本色。
再讲一遍,生命是自己的,由自己来创造。你不创造它,它就只有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浪生浪死,与草木同朽;你如果创造它,那就“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 破解百年文化迷思——儒释道西四家基本原理 (字幕版视频 精彩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