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礼青春 | 人生在此是无限的艰难与无穷的庄严(张彧)
编
者
按
:
每逢周一,文礼书院云湖校区均会举行升国旗仪式,每次升旗仪式后由一位学生代表发言。以下是2021年11月22日文礼书院本部预科甲班张彧同学的发言视频及文稿: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很荣幸作为预科甲班第一次升旗时国旗下演讲的代表。初到书院一个月多,无论是这里的环境还是气候都大大不同于我的家乡——东北,所以自然而然的,我来书院的第一种感觉就是陌生。相信也有很多新生学长学姐、学弟学妹们有对周围环境的陌生感——毕竟这也算是一种离开父母家乡的“远游”嘛。但与此同时,我也有另外一种不同于陌生感的,乃至于与陌生感完全相悖的一种“亲切、熟悉”之感。很显然,这种熟悉感并不是来自于使大家都感到陌生的环境;也并非是来自于和东北那边大大不同的气候。那它来自于哪里呢?孔子以“仁”为核心,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仁德,而对仁德的追求是人类心灵的基本特质。诸君今来此山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同样的心灵向往;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同样的求道之志;我感受到的是一群渴望自己生命不断长进的君子相聚在一起时所凝聚出的一种浩然正气。“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诸君今来此山中,每人定有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之志,且发愿不退必成,相信这也不失作为一个处于大时代中的读书人所应该负起来的责任吧。
今天站在这里,其实还是想和大家分享两个故事。我现在才算初来书院,对于真正的学问我认为还是不足以以一种演讲的方式向大家表述的,我深深觉察到自己的诸多不足与欠缺。那比起一些很形式化的套话和一些虽然听起来很光明广大而我却还没有真正理解的道理与学问,不如和大家分享两个对我有很大启发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虽短,但确实带给我一些不小的感受与帮助。现在我将它们讲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第一个故事是有关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一项实验,是真实的事情。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组织他的学生们和他一起做过一项实验:他们找到100名自愿参与实验的被试人员,且将他们的眼睛用黑布蒙住。实验开始之前,实验人员通过一些不经意的方式让这100名被试听到一些具有误导性的实验内容:即他们的手背即将要被一个被烧红的、滚烫的勺子触碰。而事实上,这些勺子并非被烧红了,而是被放入了冰箱冷冻了一个晚上,但是这种不经意的透露使几乎所有的被试人员都相信了他们的手背即将被烫伤。实验开始后,实验人员依次将冻得冰凉的勺子放在被试的手背上。结果竟然有被试人员的手背被二级烫伤了。
凉勺子怎么会将人的手背烫伤呢?实验人员发现:潜意识的力量真的很强。那些被烫伤的人真的相信自己会被烧红了的勺子烫伤;而没有被烫伤的人,他们并不相信实验人员敢让他们受伤嘛,所以他们根本不相信实验人员会用烧红了的勺子触碰他们的手背。在这个实验里,被试们自己强大的主观意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强大的主观意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尤其存在于我们所认为的“困难意识”中。先生(季谦先生)文集中有一句话:“客观的难度是既定的,而主观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客观的难度不会增大,但主观的能力可以长进。”可能因为我原来在体制教育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科生,所以对这种容易以思辨理性去分析的话比较敏感。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理解往往只是主观的,这个主观或符合客观事实,或不符合客观事实。刚开始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受挫一两次,那或许真的是客观事实上这件事情就蛮不好做—对于现在的我们蛮不好做。而这个时候还好,我们或许还有足够的动力、或是说还有足够的理由让自己去做这件事。但是一段时间内屡次受挫之后,心里主观意识上就开始产生排斥:这是潜意识中的一种排斥,并非是我们故意想要去排斥它——因为良知让我们想要去做好这件事嘛。但是我们越排斥就越讨厌做这件事;越讨厌做这件事就越做不好;越做不好就越排斥这件事,恶性循环由此产生。长此已久,我们哪怕一段时间过后在客观事实上来讲真的具备了解决这件事情的能力,当我们第一时间得知自己要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们便会下意识排斥,乃至不愿意面对它。久而久之,我们自己会忽略我们的能力是会增长的,便自己绑了自己,也不愿再去提醒自己、提升自己了。所以我们要知道,没有一个事情在客观上来讲一直恒久地难,我们要给我们自己的生命足够的期待,只管在正确的方向上下功夫。相信在不断努力长进自己生命和能力的某一个时刻,我们一下子就翻上来了——所谓人生在此是无限的艰难,却又是无穷的庄严。
第二个故事是讲一个富豪,他想买房子。他有一个朋友,是个风水大师。这个大师就告诉富豪说,你需要买的不是平常的那种别人都很喜欢的风水好的那种房子,你需要的恰恰是别人不要的那种房子,只有那种房子才和你的命格相符。富豪很相信且崇拜他这个风水大师朋友的话,于是他立刻去找了房产中介说他要买风水不好的房子。中介当然高兴原来砸在手里的房子终于可以卖出去了,但是高兴之余他也很疑惑这个富豪明明什么好的房子都买得起,为什么偏偏要买这么不好的房子。有一天这个风水大师突然来找这个中介,说他还认识很多富豪,他想要和这个中介合作,他可以告诉这些富豪来中介这买他卖不出去的房子,然后中介挣到钱后把钱分给这个大师一半。原来这个大师根本就是个骗子嘛。但是中介对这个行为感到很不耻,他是一个君子,他不愿意做这种勾当。于是中介就去找这个富豪把骗子的话复述给他听。但没想到的是,这个富豪非但不感谢这个中介,还生气地骂了他,说:“你破坏了我的信仰!”
在这个故事里,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这个富豪蠢,这不是骗自己嘛?但仔细想来,我们不妨把富豪对于所谓大师的信仰,看作是一种深厚的习气。反省自身,我们谁又不是在一遍一遍的骗着自己呢?抱着对自己有害的习气不放,在每一次有人帮我们提出这些习气和问题时,我们不仅要找到不想改掉这个习气的“合理”理由来欺骗自己,甚至还要向对我们提出建议的父母、老师或同学们起嗔恨心。我们谁又不是这个富豪的一种化身呢?
其实进一步说,我们对仁德的追求或体会是当下就可以坦然明白的,即“我欲仁,斯仁至矣”。此一“至”字,朱子注为“在”。本来就在,非从外来,我们又何苦一点点去改过呢?从心中本来就有仁德的存在了。若一个人有仁德之意识、愿望与需求,依此而行,就是所谓君子了;行之有所得,有某种操守或境界,即是一个所谓贤者了;而把仁德完全展现,浑然与仁德同在,就是一个圣人的境界了。这便是孔子由道德意识开出的成德之教;这便是先生每个晨训、每次演讲,乃至每一句提点、每一个举手投足中所蕴含的道与宗旨。
两个故事虽然简短,但它们赋有的人生意义并不简单。虽然我们还有诸多不足,我们也应该对自己有足够的期望与信任;虽然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很重大,但我们也同样应该认为我们是极为幸运的。在完满自己生命的同时,己立立人,承传道统。明白自己人之所以为人的使命与意义,一生坦荡明白,这样的人生难道不幸运吗?这样的生命难道不庄严吗?这样的人生难道不足以让我们在死前也可如阳明一样,叹一声“此生光明,亦复何言”吗?
在我发言的最后,祝愿各位同学川流不息,厚德载物,在书院找到自己的真,让自己的现实生命具有超越的意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谢谢各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