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跌倒,张坤心焦
当所有人都在讨论时,就离泡沫破灭不远了。
易方达发财报了。
3月30日凌晨,千亿顶流、基金一哥张坤旗下管理的四只基金产品悉数披露了2021年度报告。
从“全世界最好的坤坤”到“坤狗”, 2021这一年人们对待张坤的态度仿佛过山车。一下是“yyds”(永远的神),一下质疑"张坤你到底会不会炒股"。
这场忽冷忽热的造神运动,以另一种方式记录在年度报告里。
全世界最好的坤坤
去年年初,深藏幕后的基金经理张坤,一跃登上微博热搜,成为明星焦点、公募一哥。随之而来的是更娱乐化的基金氛围。
“坤坤勇敢飞,ikun永相随。”
“坤坤不老,蓝筹到老。”
类似的标语在各处刷屏,基金随着火红的大市成为茶余饭后最重要的谈资。基金经理们瞬间成为了堪比娱乐圈顶流的明星,一举一动都为大众所关注。
在这样的氛围里,张坤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他是国内首位管理规模超过千亿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
截至2020年四季度末,他同时管理着易方达蓝筹精选、易方达中小盘、易方达优势企业三年、易方达新思路灵活配置、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这5只基金,总规模高达1255.09亿元。
其中易方达蓝筹精选的规模677.01亿,易方达中小盘401.11亿。重仓茅台的易方达蓝筹,被网友戏称为“世界三大酒庄之一”。
于是乎,2021年的春节,许多人理所当然地把他当成了新任的财神爷顶礼膜拜,等待新的一年能创造更好的业绩。
有数据显示,2020年新增的基民中,有一半是90后。跟风涌来的年轻投资者,成为了最新鲜的韭菜。
张坤的偶像巴菲特曾说过,“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一分钟”。
而普通人几分钟的热度反复,让当代基民饱尝了苦楚。
中概股从最高点跌到最低点,A股在疫情和政策的冲击下几度探底。机构基金抱团的龙头集体重挫,白酒股更是集体跳水,
许多人在高点杀入,在低位卖出。这种哀鸿遍野的景象,和去年开头的轻快娱乐形成了鲜明对比。
毁誉加身,张坤总在风口浪尖处。
公募一哥成长史
成为公募一哥,张坤用了十二年时间。
“医药女神”,“公募一姐”葛兰是清华本科,最后拿到了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博士学位。
无独有偶,张坤也是清华毕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清华是块敲门砖,金融永远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
2008年,尚未毕业的张坤,加入了易方达基金公司实习。次年毕业,他就转正成为易方达基金旗下一名行业研究员,起初的方向是地产。
研究员在金融行业只是忙碌的工蜂。他们是基金经理的智囊团。协助基金经理进行产业研究,参与公司调研,把信息整合、提炼,最后出具研究报告。
这还远远没有进入决策层。
张坤自然也不可能一步登天。他花了4年按部就班,稳扎稳打得度过自己职业生涯最基础的一段时光。
这在当时按资排辈的行业内,绝对算是一个很快的速度了。
在当时,一般的新人从入职开始,是按照研究员助理——助理研究员——行业研究员——高级行业研究员——行业主管或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这七个等级,按次序晋升。7、8年能够熬出头,就算是不错的成绩。
但张坤毕业3年后,就在2012年9月28日,接手了易方达中小盘混合,担任基金经理。这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突破。
能够操盘一只基金,就是大展宏图的开始。
然而前三年,易方达中小盘混合的成绩并不算好。
2013年,易方达中小盘的净值增长9.61%,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4.77%;
2014年,易方达中小盘的净值增长31.43%,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36.52%;
2015年,易方达中小盘的净值增长25.79%,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28.76%。
连着两年,张坤都跑输了业绩基准。
而投资者们也纷纷弃他而去,马太效应在此发挥了残酷的一面。业绩越差,赎回越多。
张坤刚接手时,这只基金规模尚有24亿。等到2016年开年,就只剩下了不到10亿,几乎斩到了膝盖。
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的对茅台的热爱。
他刚上任一月,就开始买入茅台。从2013年二季度开始,茅台一跃成了他的第二大重仓股,此后一直坚定持有。
然而彼时的茅台,不如今日的香。两万亿的市值,打个喷嚏股市要都上三抖。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没有机构投资者会长期持有茅台的股份,握住三年的都是凤毛麟角,更不要说长期重仓了。
同业的观望是有足够道理的。
首先是中央“限酒令”的颁布,让一众白酒股噤若寒蝉。而段永平的横插一手,更是让贵州茅台抛入风口浪尖。
2013年1月28日,网友“地面禁风”在雪球上发帖,展示了一则茅台美国送检结果。
结果显示,三瓶送检白酒中,有两瓶塑化剂含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最大残留标准,而其中一瓶53度飞天茅台的塑化剂DEHP含量为2.6mg/L。
根据2011年6月13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规定最大残留量为1.5mg/kg(约为1.68ppm)。
茅台就此卷入塑化剂风波。
委托送检的正是步步高当时的集团董事长段永平。
这是段永平做空茅台,而后实现抄底的精妙棋局。而张坤则遭受到了池鱼之殃。
但他选择了坚定自己的投资选择。
市场风向在长久的守望中开始转向。
概念股的鲜亮外衣遇冷,行业龙头的白马股开始一骑绝尘。
到2019年一季度,易方达中小盘持有的茅台市值达12亿。而在6年前,同样10%左右的仓位,只值2亿元。
张坤坚守茅台的成功也不是孤例。五粮液、泸州老窖他都坚定持有了超过20个季度。这些长期重仓持有的公司,为基金贡献了巨大收益。
用张坤的话来说,“很幸运能陪伴企业一起成长。”
易方达中小盘的前任基金经理何云峰管理了四年,任职回报率仅40%。
而张坤接手七年,任期回报超过500%,平均年化有23%,以夸张的收益跑赢大市。易方达中小盘,因此成为了他个人投资生涯的代表作。
2020年6月22日,张坤正式公告升任易方达基金副总经理。他在易方达同一代基金经理中,第一个升入高管层。
规模与收益
有一句话糙理不糙的俗语,人怕出名猪怕壮。
出名这件事发生在基金经理身上,有时候确实算不上好事。
面对网民热切的“后援会”、“超话”,张坤只觉得躺枪,并感叹“安安静静做投资是多大的幸福。”
张坤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除了很少的事务性工作,他的时间50%在读书,50%在看年报。
即使一些机构路演,也是能推就推,甚至基本不参加客户活动。
这样冷静的人,自然知道最热切的那批人,一定是奔着快钱暴富来到的。挣钱的时候夸得最欢,亏的时候也会是骂得最凶的。
除了一举一动受人瞩目,名声带来的实际收益也没有想象中丰沛。
有一则往往被忽视的常识:基金公司并不靠基金的净值增长赚钱。真正的盈利大头是基金收取的管理费。
管理费从哪来?自然是基金规模越大,基金公司赚钱越多。
但当蜂拥而入的资金迅速撑大了基金规模,却不一定是件可喜可贺的大好事。
由于边际递减效益,不是天神的基金经理,一定有自己的能力边界。
船大难掉头。要让大象起舞,难如登天。
一百亿的篮子,和一千亿的篮子是两个世界。基金规模越大,收益越是难以得到保证。
当数字达到一定程度,基金的规模会直接成为收益的敌人。首先,过大的规模会增加基金经理调仓的难度。其次,市场上值得买入的优秀标的,能够容纳巨额资金涌入的领域,也就寥寥几个。
摆在张坤面前的,就没有多少选择和回撤的余地。也就是说,当行业遭遇飞来横祸,很多时候,他们面前的选择就只有跟着硬抗。
这就是2021年以来,张坤迅速从神坛跌落的原因。
根据昨日发布的茅台财报,截至2021四季度末,张坤的易方达蓝筹精选已然减仓了15%。
事实上,被冠上公募一哥一姐称号的人,第二年的成绩从来没有优秀过。
不是他们飘了,是身躯太庞大,转身不易。遇上了市场下行,就只能徒劳高喊长期主义,抱团取暖。
当业绩的压力、基民的压力,还有各个榜单的排名规则压力总和,压在公募基金之上,抱团跟着大市沉沦,就成了顶流公募基金们的宿命。
或者用张坤在年报中的话语来说,
“作为管理人,我们始终感受肩上的责任重大。基金的资产属于每位持有人,对于每位持有人,实际上持有的是基金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的一部分。”
“我们会始终与持有人站在一起,力争找到一部分优质的上市公司,其能产生充沛的自由现金流,并且产生的自由现金流能随时间增长。这样才能使公司的股权价值随着时间增长,继而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最终体现到基金的净值增长中。”
股票市场一直有句著名的话:当所有人都在讨论股票时,泡沫就离破灭不远了。
当所有人都在讨论基金时,张坤们被市场打击的时刻也就近在咫尺。
今年开年三个月,基金就普遍跌完了三年利润。坚守长期主义的投资机构,纷纷从“守夜人”变成了“守墓人”。
在财报中,张坤默默把关注的时间维度拉长到了5-10年。大多数人不愿意等待这么长久。
等到下一次牛市到来,新的张坤会登上神坛,然后继续跌落。如此循环。
新行情投资交流群开启啦
欢迎做投资的伙伴进群交流哦
满200人自动关闭
铁粉推荐
点击关注,跟主编交个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