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人类简史”到“李约瑟难题”

崔哥看世界 崔博效率手册 2022-06-12
近日在阅读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 赫拉利的著作《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其中第四部分科学革命中有一段关于“资本”的论述,非常精彩,下面是我的摘录和评论:

1. 亚当· 斯密说,人类全体财富的基础,在于希望增加个人利润的自私心理。我们能吃到面包师做的美味面包,并不是因为他们善良,而且因为他们追求利润。贪婪、逐利并不是问题,而是人性使然,而且我们在让自己过得好的时候,不只是自己得利,还能让别人受益,“利己”就变成了“利他”。

2. 从“利己”变成“利他”有一个前提:必须把自己的利润拿出来,继续投资生产,这样不断循环,才能“利他”。这样,“财富”才能变成资本。这里的投资生产,并不意味着只有富人才可以做,实际上普通工薪阶层投资于企业的股票,也成了“资本家”。

反过来,如果有大财主赚了利润以后,并不投资生产,而是用于低效率的消费,譬如个人的挥霍(当然这样的消费也会惠及奢侈品的销售商,但是受惠人群太小),那么他们也算不上“资本家”。


3. 中世纪之后人类财富的急剧上升,源自于对于“信用”这个理念的认同。有了“信用”,就意味着可以预支未来的、目前还不存在的、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财富、商品。当然,这里面仍然有一个致命的、未来的假设:蛋糕会越来越大,未来的资源肯定远远超过现有的资源,只要我们使用未来的收入投资当下,就会带来很多全新的商机。

信用这个概念古已有之,为什么没有得到普遍的金融应用,就在于这个前提:当时的人们并不认为“未来会更好”,蛋糕会越做越大,有的甚至觉得过去才好(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均为如此)。

“饼会变大”,这个核心概念,来自于人类在承认自己的无知之后,认为只要投资进行科学研究,生活可以变得更好,这推动了地理发现、科技发明和组织发展。在过去五百年中,这种关于进步的观念说服了全世界的人,将很多的信任交付未来。


由此我又想到,也许这就是回答“李约瑟之问”的关键所在。

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cham, 1900-1995)在其所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一个著名的问题:“虽然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 保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在我看来,这就像如果有人回到明朝,可能会问当时的人,你们为什么不开疆拓土、开发新的科技、探索海外,为什么没有探索、征服的心态,这样有可能带来更多的财富、战斗力,回答可能就是:“为什么要这么做?”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从事胶卷的柯达,为什么不发展数字摄像技术?

这就是,不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预先得知的真理、技术,躲在“舒适区”中。放弃了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而世界是不断前进的,你不去探索,自然会有竞争对手来逼着你探索。

这就是我从这段文字中的收获和感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