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慈善学人 | 毛铖:依靠内生谋发展:湖北省乡村振兴的样板探索 ——“柏树湾”经验

毛铖 公益慈善学园 2023-03-03

-编者按-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也要求在农村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成为农村社会福利供给的新生力量,对推进“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将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组织专家围绕“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撰写系列文章,旨在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走向深入,为乡村志愿服务工作献计献策。欢迎您的分享。


——本期主持人

张祖平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

徐晓攀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




作者简介

毛铖

博士、特约研究员,《三农中国》副主编


大洪山脚下的随县澴潭镇柏树湾村,过去是个穷乡僻壤,共295户、1270人。由于农业凋敝、农民贫困,村外姑娘视其为出嫁“火坑”。加之集体资产被“分干卖尽”,村级负债60余万元,各项工作都“不得劲”,成为远近闻名的“烂泥村”。


近十余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柏树湾在农村改革创新中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推动衰败的村庄焕发生机、凋敝的产业逐渐兴旺,使得农民持续富裕、生态不断美化、公共服务日臻完善、乡风日渐文明、社会日益和谐,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截止2017年底,全村集体总资产达1.65亿元,集体年纯收入300多万元。村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且缴费全部由村财政负担。全村小汽车保有量已近200台,无一起社会治安事件和不法行为,先后被评为“荆楚十大美丽乡村”、“湖北生态村”、“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很多省内外专家在这里参观考察之后深受感动、叹为观止,认为柏树湾创造的经验,为湖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过去的柏树湾,处在远离城市的农村腹地,缺乏现代资源要素,与新兴产业毫无关联,习惯于原始性的种粮植棉。这在怎样振兴乡村,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上,可以说与全省农村一样是突出存在的“疑难杂症”。但该村“两委”思想解放、敢试敢闯,带领全村农民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从“一盘散沙”走向高度组织化,从传统农业模式走向现代农业体系,从濒临没落的旧山村走向全面振兴的富美乡村,探索出了四条具有内在逻辑的主要经验: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最核心的要件与最根本的支撑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柏树湾村“两委”反复讨论,形成共识,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重要的“战斗堡垒”。但我省绝大多数村“两委”之所以很难发挥作用,表面原因是基层干部素质低下,其深层根源则是农村集体经济严重缺失。俗话说:“唤鸡还须一把米”。如果没有能力为农民做好事、干实事,什么都得“等、靠、要”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村“两委”自然没有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农民对村“两委”不听不信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同时,他们还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把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做大做强,才能借助经济和市场的手段去正确引导农民推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根本支撑和有效保障,也才能帮助农民走向富裕。


一句话:农村集体经济的强弱是乡村振兴成败的“主要矛盾”。村集体的“钱袋”鼓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强了、发展生产的条件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宽了、参与治理的积极性高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也必然随之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认识上高度统一后,村“两委”充分发扬钉“钉子”和扣“扣子”的精神,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坚定不移地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各项工作的“突破口”。十余年间,全村集体经济年均纯收入都在100万元以上。2017年底,村集体赢余存款总额已达600余万元。终于将这个昔日的穷乡僻壤一步步变成了今天让人们刮目相看的富美乡村。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最现实的路径与最有效的方法是改革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有资本投入,否则便是“巧妇难为无米之饮”。柏树湾村“两委”迎难而上,充分行使《村民自治法》,以化解债务危机、发展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增收为切入点,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就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经营问题与村民真诚协商。“分田到户”后,柏树湾人均仅一亩多耕地,虽然精耕细作,但终因土地细碎化、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益低、抵抗风险能力弱,农民增收始终难而无解。


经过热烈讨论,最终由村民自愿表决,在不动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以股份量化与确权到户的形式,将全村20000多亩山林、荒地全部收归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村“两委”还在县乡政府指导下,制订了一套回收的标准,对已搬离农村或不愿务农的农户家庭承包地由村委会按统一标准有偿回收。依据《村民自治法》规定的程序,由作为发包方的村委会对农村的耕田、山林、水塘、荒地等资源要素重新进行科学配置,既是对以前“一分了之”错误做法的妥善修正,也是对传统小农生产经营模式的重大创新。


柏树湾的实践证明,以股权形式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并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操作方式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赞同,这一点在贵州的“塘约经验”中也得到了验证。现有资源性和经营性资产合理地向村集体倾斜与集约,是农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重要前提。村集体不仅获得了发展经济的核心要素和内生动力,而且还为农村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提供了宝贵样本。


改革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最关键的环节与最紧迫的任务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改革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必须破解传统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问题。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统分结合”,是降低成本、抗御风险、提高效益、保障农民增收,进而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


柏树湾现有2160亩承包耕地仍归农户自由耕种,村“两委”组建了7个专业合作社,从良种、农药、化肥采购,到耕种、防治、灌溉、收割、运输、储存、市场销售,再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道路、灌渠养护等,为村民提供优质廉价的社会化服务。农户不管有无劳力,各个生产环节都可以自愿“分拆”出来,按明码标价交给专业合作社去干。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社会化分工,而且充分发挥出了“统”的强劲功能。


农户虽然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但已不再是“原子化”的小生产,而是社会化的大生产。支部书记张桄沦先前担忧劳动力会进一步过剩,没想到服务体系完善之后催生出了新领域和新业态,发展的路子更宽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先后兴建了金银花、油茶、白桃、芍药、牡丹、咖啡豆6个生产基地和1个细鳞斜颌鲴种苗繁殖基地,实行“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每年的产业收益,按照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村集体和农户各占50%。而村集体所得收益中,10%留作发展基金,90%全部用于村级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支出。


如今,富美的柏树湾正呈现出巨大的吸引力,除极少数向往大城市生活的年青人,90%外出打工者都已回乡,不堪回首的“三留守”情景在这里已成“过去的故事”。


农村社会的进步发展和长治久安,

最重要的基础与最可靠的保障是治理体系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一项复杂、艰巨和长期的历史任务。实现好、维护好、巩固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个宏伟目标,最重要的基础与最可靠的保障还是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上


柏树湾村“两委”努力领会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自我摸索出一套农村治理办法,并使之系统化与制度化。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农民的自我管理意识,全村构建了“村两委+村民小组+村民”三级网格化自治体系,要求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和社会公德,守望相助,积极参与集体公共事务,经群众评比认可后将可获得由集体组织给予的各项福利待遇。8个村民小组各推选2至3名村民代表,组建村民监督委员会和协理委员会。职责是严格监督村里的各项决议是否得到贯彻落实,村级政务和财务是否公平合理,重大经济活动是否廉洁自律、公开透明等等。凡属重大的决策,事前必须先经党支部集体酝酿,再与村民监督委员会和协理委员会协商,最后交由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村“两委”5名干部全部实行专职化管理体制,经济待遇按照与支部书记等同的标准,由村集体支付,年均约为3万元。但除了基本工资按月领取,绩效奖励须经村民监督委员会和协理委员会对照“五位一体”的考核合格之后才能发放。


柏树湾的治理模式虽然还比较粗糙,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明显增强,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有了显著提升,一个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正在逐步形成之中。




校对 | 杨生、俞博文

责编 | 俞博文

编辑 | 陆慧婷

转载 | 微信(zxm6679)

合作 | 微信(fulily001)


往期回顾


郭铖等:内部治理机制对农民合作社盘活资源绩效的影响 ——来自山西省左权县易地扶贫搬迁地区的证据



本栏目获得北京亿方公益基金会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