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中国工程院2017年新晋院士出炉,医药卫生学部占7人!快来看看熟悉不?
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新当选的67名院士名单。其中男性63人,占94%;女性4人,占6%。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56.37岁。60岁(含)以下的57人,占85%;61岁至70岁(含)的10人,占15%,更多优秀的中青年工程科技专家当选。
新当选院士中,26.9%来自企业及医院。医药卫生学部占7人,分别是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李兆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马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志刚、兰州大学王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
另外,来自高等院校的有31人,占46.2%;研究院所18人,占26.9%;多位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工程科技专家,以及长期工作在新疆、甘肃等西部边远地区的优秀专家当选。外籍院士增选结果同步产生,本次增选共有18位外籍专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附:
中国工程院2017年当选院士名单·医药卫生学部(7人)
姓名 | 出生年月 | 工作单位 |
董家鸿 | 1960年3月 |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
李兆申 | 1956年10月 | 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
马 丁 | 1957年4月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
乔 杰 | 1964年1月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女) | ||
田志刚 | 1956年10月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王 锐 | 1963年5月 | 兰州大学 |
张英泽 | 1953年6月 |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
【相关阅读】
新晋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 董家鸿
精准肝胆外科星火燎原
21 世纪的今天,“精准”一词在医学领域里炙手可热,而回首10年前,与医学相关的“精准”词汇无从耳闻。彼时的肝胆外科虽已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但在手术安全性、手术远期效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董家鸿和团队在持续创新和优化肝胆外科的临床实践中,逐渐萌发“精准肝切除”的外科新理念,即强调彻底清除目标病灶,最大化保留剩余肝脏体积和功能,同时最大限度控制出血和创伤侵袭。2006 年4 月,董家鸿在北京协和医院举办的全国肝脏外科学习班和解放军总医院举办的国际肝胆外科论坛上首次提出和初步阐述“精准肝切除”理念,引起海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关注。经过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的专题演讲,“精准肝切除”(Precisionliver resection) 理念逐渐为国内外同行熟悉和接受。2009 年初,董家鸿应邀为《中华外科杂志》撰写“精准肝切除-21 世纪外科新理念”的专题论述,系统阐述精准肝切除的理念、策略和技术。这是“精准” 作为一个现代医疗理念首次出现在医学文献中,早于2011 年美国提出的基于基因组医学的精准医疗理念, 表明在精准医疗领域我国学者走在了世界同行的前面。
从精准肝胆外科,到精准外科,再到精准医学,董家鸿始终前行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展望未来十年,我相信, 精准理念将带来一场用现代科技方法改造传统医学的大变革,成为推动医疗服务品质、效率和效益走向卓越的强劲动力。(原文刊载于2016年03月01日《医师报》微信公众平台)
新晋院士、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兆申
重大胰腺疾病必须多学科共同攻克
胰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体器官。李兆申告诉医师报记者,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具有控制血糖的内分泌功能,又具有帮助消化的外分泌功能。一旦发生病变,胰腺不像胃肠那样,可以完全切除,或者器官移植。
胰腺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诊治不可能由单一专业完成,必须采取MDT的形式,共同面对。
李兆申以急性重症胰腺炎举例说明,“该病很有可能带来包括肾、肺、肠、心脏、大脑在内的多器官功能不全及衰竭。针对这种情况,一个专业、一个科室绝对无法应对。检查必须有影像、检验、病理等科室的参与,营养需要营养科,血滤需要肾内科,抗生素需要感染科,手术需要外科……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倡导MDT的同时,还需要和基础研究相结合,用一些先进的生物学技术,寻找肿瘤标志物,进而具有针对性的治疗。”
综合各个方面的特殊性,在胰腺病学方面,必须强调MDT。(原文刊载于2015年08月10日《医师报》微信公众平台)
新晋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主任 马丁
临床基础并行 破解妇科肿瘤难题
“患者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从跨入医学殿堂的第一天起,这句话就深深地镌刻在马丁教授的心里。
2005年,患者祝帆(化名),怀孕不久却患上了“宫颈鳞状细胞癌 Ia 2期”。四处求医问药,得到的答案都是要做子宫全切除手术,这就意味着,她将失去胎儿,将永远失去做母亲的权利。祝帆十分绝望,她慕名找到马丁教授。
在马丁教授的主持下,手术组在征得患者同意后,提出一个大胆设想,那就是为患者进行子宫分段切除术,术后再考虑进行新的辅助化疗,不仅能够取出胎儿,保留患者的子宫和有效保护卵巢内分泌功能,而且还能够根治癌症病灶,使患者有效康复。
2008 年 5 月 2 日,马丁教授为祝帆施行了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十分成功,祝帆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婴,她自己的宫颈也并无异常。看着洋溢着幸福笑容的一家人,马丁教授也笑了。
这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尝试,它所奉行的原则是“一切为患者着想”,然后,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科学制订手术和治疗方案,使治疗效果达到了医患双方的最好预期。这一大胆尝试为许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马丁教授特别强调基础研究的临床针对性,认为通过阐明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发生以及耐药的关键分子机制,并在传统治疗手段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生物和分子阻断途径是根治肿瘤的希望所在。围绕这个目标,他在肿瘤转移、肿瘤耐药以及宫颈癌致病分子机理和预防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原创性工作,贡献卓著。
2013 年,马丁教授的肿瘤研究团队历时 3 年,首次在汉族人群中发现两个宫颈癌遗传易感变异位点,这一重大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上。这也意味着,将来只需要进行染色体筛查就能圈定高危人群,可能会彻底改变宫颈癌的预防模式。(原文刊载于2014年05月27日《医师报》微信公众平台)
新晋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 乔杰
生殖医学发展:有目标 有动力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孕症就诊的患者数以百万计,每年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患者20余万例,抱婴率约30%。孩子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安定与幸福,更关系着一个国家未来的繁荣与兴盛,因此,生殖医学科从成立伊始就背负了人们太多的期待与希望。
乔杰院长曾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表示,目前我国辅助生殖技术平均周期胚胎移植后临床妊娠率为40%~60%,活产率在30%~35%。每次取卵能获得累计妊娠率为60%~70%,活产率可达到50%。
“通过30年来的发展,随着促排卵药物的应用,生殖医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明显提高。但同时,辅助生殖技术的并发症,包括多胎妊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多部位妊娠等逐渐多见,对于并发症的处理也逐渐的发展,安全性逐渐增加。
近年来,随着单细胞基因扩增激素的发展和胚胎植入前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染色体疾病以及单基因疾病得以在胚胎阶段就被阻滞,从而减少了孕妇的中孕期引产率,也减少了对孕妇的损伤,为部分难治性患者提供了以前不能想象的科学帮助。目前,我们这些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原文刊载于2017年04月20日《医师报》)
乔杰院长曾获得2017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 · 十大医学贡献专家, 她的获奖词是:“她是数以万计不孕及内分泌患者的福音与恩人。她擅长妇产科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应用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技术、腹腔镜手术等不同方法治疗不孕症,为不孕患者家庭带去欢笑。她以生殖调控相关研究和不孕症相关疾病发病机制及诊疗新技术的研发为核心,在发现调控人类胚胎发育过程的关键基因、创建新型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系和提高疑难不孕患者治疗成功率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她是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
新晋院士、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 张英泽
医生要医技,更要医德
“医德是一名医生的立医之本,古人曾这样概述过医生的涵养:‘志欲大、心欲小;学欲博、业欲专;识欲高、气欲下;量欲宏、守欲洁’。现在的医生,更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张英泽认为,一名医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医德,即使有再好的医疗技术,也很难把手中的技术用于病人,相反,还可能把医疗技术作为向党和人民讨价还价的资本。
“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我们一定继续完善奖惩和考核制度,继续完善医德医风档案,教育我们的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为患者服务。”张英泽表示。(原文刊载于2012年2月26日《河北日报》)
张英泽院长曾获得2017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 · 十大医学贡献专家, 他的获奖词是:“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骨科专家,还是一名医德医风标兵。他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他放弃国外丰厚待遇,毅然回国,把所学知识奉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将为患者解除病痛、挽救患者生命为使命,以良好的服务观念、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医术,得到了患者的爱戴。在临床工作中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研制发明了“锚式加压钉”“自动生理加压内固定钢板”等,为患者带来巨大获益。他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张英泽。”
新晋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医学中心主任 田志刚
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的免疫学专家
田志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医学中心主任、免疫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2014至今),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专家、国家基金委医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
2003年创办、承办并作为执行主编运行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Cell Mol Immunol);为《中国免疫学杂志》主编,《Cytokine》、《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等刊物副主编。以通讯作者在Cell、Nat Immunol、Immunity、J Exp Med、J Clin Invest、Nat Commune、PNAS、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等发表SCI论文200余篇。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首位)、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位)。在美、德、日、加等参加国际会议或访问作学术报告30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站)
新晋院士、全国政协委员 王锐
多肽科学领域做出创新性贡献
王锐,男,汉族,1963年生,博士,二级教授。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4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1年作为负责人组建“多肽药物”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王锐教授近三十年致力于多肽药物和手性药物的研究,获“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持续资助。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7件,已授权20件,申请国际专利PCT1件。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2篇(一区和二区123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6的论文52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1.3,累计影响因子1210,被SCI引用4261次,H指数为35。多篇论文被Nature出版集团等“亮点报道”,数十篇论文为“高被引论文”。获美国汤森路透首届“中国卓越研究奖”,以表彰其1篇论文为中国五年内各领域共24篇最具影响力论文之一。“因在多肽科学创新性的贡献”获诺贝尔奖得主Merrifield任主席的国际评奖会授予的Cathay奖。被认为做出了“最有价值的原创性研究”,而被授予美国多肽Olson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专利奖、甘肃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高校青年教师奖和药明康德生命化学杰出成就奖。
王锐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人大常委兼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来源兰州大学官网)
扫码查看往期报纸
往期回顾
▶【热点】《希波克拉底誓言》第八次修改备受瞩目,给了所有国家一个重要警示!
▶【独家揭秘】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医师节! 时间为何设在8月19日?
▶【狂热中的冷思考】高血压大咖发话了:130/80不算数,中国指南不会跟风
▶【以案说法】精神病患者医院内自杀,为何医院赔偿38万?听听律师的说法
编辑、排版:《医师报》 毕雪立
过往的君子帮点赞哈~~老板说点赞满 500 给小编加鸡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