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㉑ | 林丽珠:让肿瘤患者生命有长度,更有宽度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这个伟大时代发出的铿锵之音!在2021年8月19日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的指导下,《医师报》主动承担行业媒体责任,发起主办“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活动,同心共筑中国梦。
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当天,北京、上海、广州同时开出4列“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专列,在一个月时间里与当地数千万乘客一起,传递社会正能量。并制作成宣传片,在北京地铁1、2、5、8、10、13号线和八通线的13000台地铁电视,进行为期10天,每天多次同步播放。希望以此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大家一起携手同行,为健康中国聚力。
回望历史,它记载着发展的印记。展望未来,我们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伟大征程。让我们搭乘“健康中国”专列,向着未来出发!
工作36年,她始终专注做一件事:就是肿瘤的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治疗。在临床几十年的摸爬滚打中,她逐步创出了一条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挑战癌症的新路;30多年的努力,她将肿瘤科从一片空白建设成为集医教研一体的国家肿瘤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建设单位,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中心,是行业内公认的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龙头单位,每年诊治肿瘤患者十多万人次。2020年,肿瘤中心被中国医院协会评为“中国中医医院最佳临床型专科肿瘤科”。
她就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学术继承人林丽珠教授。8月19日,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寻找“广东好医生”活动中,经过严格规范评选程序,林丽珠教授荣获第五届“广东好医生”奖项。
披荆斩棘,一张白纸绘蓝图
说起踏入中医肿瘤的大门,与国医大师周岱翰先生分不开。1985年,本科还没毕业的林丽珠,每周要跟周老先生去广东省中医院出夜诊。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西医治疗肿瘤药物很有限,肿瘤患者除了恐惧,就是茫然,就连很多肿瘤科医生面对患者的求助,也经常有束手无策的感觉。跟诊中,她看到了在周教授的诊疗下,很多肿瘤患者只用中药,就获得了长期的生存。“从那时候开始,我就觉得中医药在肿瘤治疗方面值得深入挖掘,非常具有挑战性。”
1986年7月,林丽珠以优异成绩被留院,也成为第一位正式一毕业就直接分配到肿瘤科的医生。她在周岱翰教授带领下开始筹建肿瘤科。作为科里的主力和最年轻的医生,她是周教授这个掌舵人最放心的执行者和实践者。
1987年10月,肿瘤科正式开科。开科之初,等待她的不仅是繁重的案头和诊疗工作,简陋的诊疗环境,甚至还有同行的“歧视”:不允许肿瘤科患者和他们走同一个楼道,在他们眼中,肿瘤患者跟艾滋病患者无异。
开科没多久,来了一位患舌癌的台湾患者,林丽珠在周岱翰教授的指导下以中药内服加局部冲洗,外加平阳霉素治疗,患者居然被治好了,开心的患者捐献了一笔钱成立了华佗肿瘤研究基金会;上世纪90年代初,一位东莞的恶性淋巴瘤患者,来就诊时,由于腹腔肿物巨大,肚子胀得像皮球,林丽珠用普通化疗药加中药,让患者最后活到了80多岁。良好的疗效换得了好的口碑,患者从广州市、从广东省、从全国源源不断地赶来医治。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林丽珠开始开始接任二肿瘤科副主任,2002年到2007年,短短的四五年时间,肿瘤科变成了一个肿瘤中心,四五十张病床变成200张床,医教研各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知己知彼,辩证还需要“辨病”
作为全国中医肿瘤治疗的引领者,尽管地处岭南路途遥远,每天门诊大半的患者,还是来自全国各地。
这些患者中,很多早就是她的铁杆粉丝。2010年5月,经过一番周折确诊为(肾脏)滤泡性淋巴瘤的周伯,接受化疗时出现了严重的副作用,到第三期时咳嗽、胸闷、吃不下、睡不着,还发烧,体重从125斤迅速降到108斤。后来吃中药调理,副反应明显减轻,坚持完成第4、第5次化疗。从2011年5月至今一直坚持找林丽珠教授定期复诊,采用中药治疗,身体状况良好。周伯说,身边人都羡慕他辗转多家医院还被误诊误治3个月后,终于找到一个好医生,老人家写了20多封感谢信,里面记述了他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的点点滴滴。在他看来,林医生“有本事、很直爽、有爱心”;梁姨是做餐饮生意的,听说林教授生病,穿越大半个广州,执意要为她送三餐,因为“没有林医生,我现在命都没啦!”
救人无数,对待患者如春风般温暖,使患者不远万里也要投奔她而来。
中医肿瘤治疗如何保证疗效?她说,“首先要知己知彼”,身为中医医生,林丽珠对于西医西药的了解把握不亚于任何一位职业西医,她开玩笑说,“我们这些老人家对于学习一直是非常认真的。”刚毕业时,她把图书馆所有有关肿瘤的中医书跟西医书全都看完了,虽然那时候相关书籍不像现在这么多,只是一个小书架,但是却为她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林丽珠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阐述应该如何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肿瘤科医生?在她看来,“中医肿瘤科医生首先是一名肿瘤科医生,也要知道病人疾病的分期,要知道手术、放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知道这些治疗的长处和短板。在临床的具体应用上,根据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的中医治疗肿瘤的总则,根据病因、病性、病位进行辨证施治,取长补短、去繁从简,提高中医药治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实现临床疗效的最大化,这才是中医肿瘤科医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临床实践上,根据患者的总体情况进行精准的辨证是取得疗效的前提。”如何才能精准辨证呢?林丽珠认为,一名中医肿瘤科医生必须熟读经典,掌握好中医的基本理论,吸收名医名案的精华,注意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准确的遣方用药,才能提高中医药的治疗效果。临床上,要注重培养中医肿瘤科医师的临床思维,坚持将中医整体辨证与西医微观辨病有机结合,扶正与祛邪并举,控制肿瘤复发转移,减轻西医治疗副作用。
为此,从2005年开始,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本科肿瘤方向班的学习,这些学生到四年级后,将会接受300节中西医肿瘤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中医肿瘤临床学和西医肿瘤临床学科和实验,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肿瘤学课程。此举为广东省周边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批中医肿瘤学的人才,他们毕业后迅速成为了中医肿瘤领域的中流砥柱,推动整个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找准切入点,实现疗效最优化
很多人把中医中药治疗肿瘤当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现象,林丽珠教授表示,这是一个误区,“因为中医强调的是整体治疗,所以我们提出了全程介入。全程介入就是不同阶段,我们会采用不同的治则治法、采用不同的方药,对病人进行辨证施治。”
她说,中药的治疗起效就像熬中药一样,要慢慢熬、慢慢起效。但不能等患者病入膏肓才来,中医药应贯穿治疗肿瘤的整个过程。
比如肺癌的早期,中医中药主要针对术后抗复方、抗转移;在跟放化疗的配合中,中医中药主要针对减轻放化疗的副反应;对肿瘤晚期的患者,着重在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他们活的更长、活得更好。”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林丽珠教授团队根据肺癌的发病特点,通过不断的验证——总结——验证, 提出“痰、瘀、虚、毒”为肺癌的主要病机特点,“益气除痰法”为主要治则。林教授主持的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疾病项目,通过对315例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对于体力状况较好的患者,以益气化痰法为主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可使Ⅲ、IV期老年NSCLC的中位生存期达到12 个月以上,较化疗队列延长了约2个月。对于维持治疗和晚期姑息治疗的肺癌患者,以益气化痰法为主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有效替代治疗方案。
林丽珠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重点专科肝癌协作项目,通过纳入489例中晚期肝癌进行回顾性多中心的队列研究,结果揭示Ⅱb、Ⅲa或Ⅲb期肝癌患者,均能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获得生存受益。实践证明,中医肿瘤科医师须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才能有好的中医临床思维,才能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
以人为本,生存时间与生活质量并重
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林丽珠教授认为有两点尤其是考验中医肿瘤医生是否合格的标准:那就是,对待所有的患者,要“普同一等”,更要“一心赴救”。
在肿瘤病房,尤其是经常要面对晚期肿瘤患者,经常看到患者的孤独和无助,他们受到的不仅仅是疾病的折磨,而是身心疲惫。林丽珠教授团队率先在全国中医肿瘤系统开创肿瘤人文病房,秉承大医精神,心怀仁慈理念,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实践和丰富中医人文观,以慈悲之心校医者之行。
为了建立肿瘤人文病房,他们制定了章程,年度计划,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建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召开读书会,学习叙事医学,培养有爱心的医生、护理团队,培养医学生。她说,“作为一名医生,我们不仅仅是要医病,更是要医人;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人学。我们要将医疗技术与医学人文平衡发展,使得我们的医疗不会显得太过冰冷,有人文的医学才有温暖。我们想让人文的阳光照进病房,照进患者的心里,使患者及家属能够感受到医疗之外的温暖。”
在肿瘤中心,B先生(化名)肠癌肺转移,他希望能够有质量的生存,希望能够看到孙子出生。在临床实践中,奔着他这两个目标,林教授率领团队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保证他有较高的生存质量的前提下,有尊严的活着,直到孙子的出生,帮助他完成了夙愿。D先生(化名)患晚期舌癌,伴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因为肿瘤压迫到颈动脉引起了迷走神经的兴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都下降,通过MDT团队的共同努力,与心内科、ICU多个科室一起,完成了一场与生命赛跑的特殊的治疗。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这位患者得以完全恢复。
还有更多的患者,在肿瘤人文病房,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带瘤生存,有质量的活着。他们团队也因此获得“全国卫生计生委系统先进集体”,“人文爱心科室”、国家级的“青年文明号”等,林丽珠本人也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好医生”等。
医学总是有缺陷不完美的,尤其是作为肿瘤科医生,面对的是中晚期患者,更是存在着很多遗憾。林丽珠教授表示,“我们唯有用‘外化于行的术,内化于心的仁,升华于器的魂’,用责任和担当,为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一切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有温度的好医生。”
排版:昕亚
编辑:荆冰
审核:裘佳
更多内容请点击: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⑳ | 陆舜:潜心创新疗法,造福“肺”凡人生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⑲|刘启发:飞速发展的血液科与被打破的“血癌”禁忌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⑱|吴志英:在源头上开展我们自己的创新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⑰|徐虹:从起点把控罕见病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 ⑯ | 潘世扬:创新诊断技术 助力健康中国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⑮ | 陈晓春:“老来糊涂”不正常,老年痴呆症能防控可避免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⑭|瓯江之滨“追毒”人 ——记周铁丽和她的“金刚”团队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 ⑬ | 陈俊:我在“宛平南路600号”筑就国人的心晴港湾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 ⑫ | 王林辉:守护患者生命,关爱医师健康,助力健康中国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 ⑪|侯凡凡院士:胸怀报国之志,常存济世之心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 ⑩ | 张抒扬:用最柔软的心暖人 披最坚硬的铠甲战斗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 ⑨ | 协和精神 协和方案 为患者筑起安全屏障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⑧ | 李涛:精神医学正在迈向大舞台 创新性研究是根基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⑦ | 郝晓柯:打造区域医学检验中心的“西安模式”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⑥ | 张炜: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大有用武之地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⑤ | 罗素霞:守护肿瘤患者生命健康,是我对“健康中国”的承诺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④ | 陈忠:带领血管外科走出“麦田中的木板房”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 你我同行③ | 丁向春:顺应时代发展,着力平疫结合“大感染”学科建设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同心共筑中国梦② | 朱玉龙:文化润疆,中医先行
致敬“8·19中国医师节”,同心共筑中国梦①|柳江:在全疆撒下“癌痛”规范化治疗的种子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