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各级干部,李强书记叮嘱要掌握这门“专业课”
又一年全国两会落幕,宣告“十四五”征程全面开启。持续多时的酝酿谋划之后,落地发力,已是各地的当头要务。
3月12日,赴京参会的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返沪第二天,上海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会上即强调,上海要发扬奋斗精神、实干精神,“瞄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聚焦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点领域,抓住实现高效能治理的趋势规律,乘势而上、开拓前进,谋定快动、全程发力”。
这次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专门提醒,新征程上,应当做到“始终满怀信心,保持清醒冷静,坚定奋发有为”——要围绕中央对上海的定位要求和赋予的职责使命,鼓足干劲、积极谋划,勇于攻坚、大胆突破,把各项工作抓得更加扎实有力。
3天后,李强前往市委党校,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第4期中青年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作报告。
这是市委书记时隔半年,再度同党校学员交流上海的发展思路。去年9月,李强曾在党校阐述过疫情后上海发展面临的“变与不变”,并要求各界“准确把握上海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入思考谋划上海未来发展的重大命题”。
半年后,市委书记这一次在党校的报告,以“新时代上海新使命”为主题,结合了新鲜出炉的全国两会精神,亦对去年的“变与不变”有进一步阐述——当然,这一切,都基于对上海这座城市历史方位、战略地位的再三强调。
李强说,从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来看,上海就是要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力支撑;从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来看,上海就是要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积极发挥中心城市对全国的引领带动作用;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来看,上海的核心任务就是把大国经济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文章做足,把国内国际双循环能量交换的文章做足,助力我国实现高水平经济循环。
“能不能成为中心节点,还要看将来到底有没有大作为。小作为成不了中心节点,必须要大作为。”李强说。
上述方面的“大作为”,同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和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定位一脉相承,是这座城市一贯角色的延续,却又同时富含大量新的考验。
比如对“开放”身位的强调——一方面,这是上海赖以立身的根基,在新发展格局的语境下,“开放”之于上海而言,指向的正是充分的外部循环。
“要清醒地看到,上海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外部的循环,只有循环越多越畅通,我们的发展才更强。”李强说。
另一方面,开放的内涵和路径,有了不同层面的变化:不再是只强调“引进来”,而是在持续“引进来”的同时要更多关注“走出去”;不再是只重视要素的交换,更多要加快规则的对接;不再是被动“跟跑”,更多要发挥“引领”作用,努力提供上海经验、中国方案。
与此同时,在市领导看来,上海需要从过去主要倚重对外开放,向更强调对内对外开放联动进行转变,“就是要在更大范围内整合集聚资源,努力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高质量产品供给、高效率资金供给,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而几个重大战略平台,应当予以不同层面的发力。
李强表示,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侧重服务对外开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侧重引领对内开放,“大虹桥”则是联通内外开放,这三大重点区域布局已经全面形成,“下一步要在强化协同联动上下功夫,形成更大开放优势,提升城市核心功能,抢占更多通道,集聚更大流量”。
同时,上海有战略性改革、首创性改革、基础性改革、针对性改革、优化性改革等五大类改革任务,并有策源、迭代、重构等三大创新突破之道,都指向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改革突破和升级。
“要与时俱进,不断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扩大开放要活力、向创新突破要潜力,真正形成‘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战略优势。”对上海各级干部来说,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既落在宏观的战略判断,亦需体现于具体的决策和工作中。
“作为城市建设者、管理者,要重视学好城市史,努力成为治理城市的行家里手。”在报告的最后环节,李强特别叮嘱在座干部,并将之称为各级干部都应掌握的一门“专业课”。
“要多读一些城市治理方面的专业书籍,多学一些城市治理的知识,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了解全球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特殊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城市工作‘五个统筹’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好。”
这里的城市发展规律,就包括了对当下城市发展趋势的判断,同上海的宏观战略取向亦有密切关联。
比如,“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和经济效益将体现在头部城市里”,也就意味着,上海作为超大城市,需要竭尽全力集聚、配置各路资源,成为各种“流量”汇聚之地,同时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结构等各个方面,用系统性的治理确保整座城市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富有特色。
同时,新环境下的城市竞争策略亦有不同。当下首要的无疑是以数字化为核心驱动力展开的变革,带来一场全方位的城市迭代升级。需强调的是,数字化“表面上是技术和应用的创新,背后是制度供给等深层次变革,最核心的就是用数字化思维构建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更要重视的,是城市人口、人才集聚度及其代表的未来活力问题。李强表示,“人的流向决定城市走向,人才品质决定城市品质,城市形态将越来越取决于对人才的吸引力”。对老龄化程度日渐上升的上海来说,何以吸纳人才流入、集聚,并逐步改善人口结构,将是“十四五”颇有压力、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背后,又涉及人才、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多个领域一系列的政策优化,显然是一门颇为复杂的“专业课”,而这门“课”的学习成效,将直接关乎整座城市在未来的作为。
往期推荐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