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极简史:这21首名作,唱尽大宋王朝319年
点击上方蓝字“印象运城”免费订阅我们
宋词,是粉墙里的秋千
庭院深锁,乱红飞过
宋词,是河堤上的杨柳
长条垂地,挽人行舟
《全宋词》总共收录了
一千三百多家,近两万首作品
可能我们穷尽一生
也无法把每一首都读到
那么,就来看看小编精心撰写的
这份《宋词极简史》吧!
用十分钟的时间,让三百年的词史
在你的心头,留下最美的烙印
来源:诗词中国零
每一本历史书都会告诉你,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那么宋词呢?这一年开始,文人写的词就叫宋词了吗?
当然不是的,此时优秀的词作,大部分来自南唐、后蜀。这些词在文学史上的标签是“五代词”,你在《全宋词》里找不到,因为它们被收录在《全唐诗》里。
虞 美 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公元975年,南唐灭亡,后主李煜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俘虏生涯。这三年对于李煜来说,是无比痛苦的,但是对于词的历史来说,又是无比幸运的。
若没有这三年,就没有“垂泪对宫娥”,没有“一晌贪欢”,没有“剪不断理还乱”,没有“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宋词的开篇,也就没有了那样一个凄美奇绝的前奏。
公元978年,七夕这日,41岁的李煜永远停了笔,他所有的爱恨情仇,全都和着那杯毒酒,一饮而尽;公元979年,十国中的最后一个政权“北汉”灭亡;公元980年,寇准进士及第;公元983年,王禹偁进士及第;公元987年,柳永出生,《全宋词》到此才翻开了第一页。
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留下的这个问题,成为了宋代文人的必答题——
满眼凄凉愁不尽,这是欧阳修的答案;飞红万点愁如海,这是秦观的答案;薄雾浓云愁永昼,这是李清照的答案……
一江春水,终于流成了宋词的浩瀚海洋,万古一碧,荡涤天涯。
壹
在宋代最初的几十年间,词坛还是一片荒凉。王禹偁、寇准、林逋、钱惟演这些相对眼熟的名字下面,仅零星地缀着个位数的作品。
直到,柳永出现了。
柳永一生存词213首,用了133种词调,其中超过一百种是首创或初次使用,而有宋一代,一千多位词人,总共用过的词调,也不过八百八十多种罢了。
可以说,他引爆了宋词的寒武纪。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他把词和词人摆在了很高的位置,认为自己“奉旨填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就这样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职业词人,细论起来的话,林夕方文山等人是要称他一声“祖师爷”的。
他漂泊江湖,倚红偎翠,写下无数动人的词作。他给杭州写的广告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至今被人沿用着;他的“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堪称古风界必读金句。
雨 霖 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个西夏官员回国后感叹:“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我们可以想象,在柳永活跃的那个年代,全国有多少十七八岁的姑娘,拿着红牙板,唱着柳七郎君的慢词,成为歌楼酒肆中的“明星”。
没人记得,那年黄金榜上状元的姓名。只有那个失意的白衣男子,永远定格在时间的记忆中,任凭历史长河风高浪急,他的身影,始终不曾淡去。
︵
公元1004年,柳永还没开始他的第一次考试,却有个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已经以14岁的稚龄中举授官。他叫晏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作为太平时期的太平官员,他的词可谓四平八稳,有些哀愁,但无负能量。
王国维所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便出自他的词作。
浣 溪 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提到晏殊就不能不说晏几道,他是晏殊的儿子,生于1038年,也是十几岁中了进士,也是才华横溢的词人,却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父亲在政坛上一路高歌奏凯,成为太平宰相;儿子却在享受了若干年的声色犬马之后,沦为落魄公子。
临 江 仙
晏 几 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本来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晏殊留下的关系链,足够他做出一番成就了,但他不愿意。比起柳永相对无奈的“奉旨填词”,似乎晏几道才是那个把填词当成了事业的人。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这句一出,连程颐这样古板的理学家,都得笑着给小晏点个赞。
︵
公元1030年,新科进士的队伍里,站着一个24岁的青年。他叫欧阳修,那时候没人知道,他会成为一代重臣,主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倡导“诗文革新运动”……
浪 淘 沙
欧 阳 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宋人总是愿意把文体分得很清楚,诗文用来“干正事”,词是消遣。
所以欧阳修这样一位大神写起词来,可以“庭院深深深几许”,可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可以“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但他毕竟不是一心填词的柳永和晏几道,他也有“如今薄宦老天涯”的感慨,有“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豪迈。
他受李煜的影响,用词抒发人生感受;他借鉴民歌的写法,让词变得更加活泼……
“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在苏轼和秦观登场之前,欧阳修作为一个靠谱的前辈,给他们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
公元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现在我们说到这个人,会马上想起他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不畏浮云遮望眼”“总把新桃换旧符”。他的诗,在语文课本里出现的频率真的很高!
可是词呢?
他一生只有29首词作,数量远不如诗文,却也有惊艳的作品,比如这首《桂枝香》。
桂 枝 香 · 金 陵 怀 古
王 安 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身居高位的王安石,有着更高的眼界、更开阔的性情怀抱,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到兴亡教训,境界高远,人所不及。
就连老对头苏轼见了这首词,都要叹一句:此老乃野狐精也——这个老狐狸呀,能把历史写得这样透彻,算他了不起!
苏轼和王安石在政治上怼了一辈子,但在文学的道路上,他们却互相佩服着,这也算宋代文坛独有的特色了。也许正因为有了这样包容度极高的文化氛围,才能产生这么多优秀的词作吧!
贰
公元1057年,负责科举的主考官欧阳修对一个二十岁出头的青年下了这样的结论:“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其实何止文章呢!此人的诗词、书法竟然无一不精,能治大国,可烹小鲜,堪称不世出的“奇才”与“全才”。这个人名字,叫苏轼。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 奴 娇 · 赤 壁 怀 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他以前,词坛只有“婉约”一派。在人们心中,词应该是柔软的,细腻的,是“晓风残月”的清冷,是“独上高楼”的孤寂,就算范仲淹用边塞诗的手法写过“将军白发征夫泪”,也没有成为主流。
苏轼也会写婉约词,而且写得很好,一首“十年生死两茫茫”在千百年后依然让人闻之落泪。但历史注定要让他站在婉约的对立面,举起一杆大旗,上书“豪放”二字,墨迹淋漓,使人禁不住长啸一声。
“千里共婵娟”洗尽了离愁别绪,“大江东去”则开拓了全新的境界。从此后,歌唱“晓风残月”的十七八岁女郎身边,又多了铁板铜琶的关西大汉。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苏轼一生的颠沛流离之中,宋词,终于奏响了史上的最强音!
︵
公元1087年,苏轼引荐了一个叫秦观的太学博士。后来,这个秦观成为了“苏门四学士”之一,在词学上成就极高。
苏轼称他有“屈宋之才”,这是拿自家学生与屈原宋玉作比,未免偏心,但也证明秦观确实有本事。
满 庭 芳
秦 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有趣的是,老师是豪放派的开创者,秦观这个得意门生却是婉约派的掌门人。“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的词,大约就像贾宝玉口中的女儿家,是水做的骨肉吧!
这首《满庭芳》,让秦观被称为“山抹微云学士”。那个时候,没有可以给自己贴标签的社交系统,没有“男神”这样的称呼。一句“山抹微云学士”,便是秦观在朋友圈里,最闪亮的名片。
叁
公元1100年,秦观过世;公元1101年,苏轼过世。这时的词坛,多少有些青黄不接。
这一首《青玉案》的横空出世,让“闲愁”的境界变得无比开阔,仿佛是一针强心剂,掀起了一波唱和的风潮,所以黄庭坚专门写诗感叹:
“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
青 玉 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作词,很喜欢给词牌改名。比如他很得意“凌波不过横塘路”这句,便给《青玉案》改名叫了《横塘路》。
这里便要说到词牌的各种别名了,就像荷花、莲花、菡萏、芙蕖傻傻分不清楚一样,词牌的别名也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其中一种命名方式就来自名句,但这一般都是后人做的。作者亲自完成这项工作,贺铸是破天荒第一人。
在他的词集中,除了自度曲调和传抄失名的词作之外,改名的竟然达121首之多,而且同一个通用调名,在他的集子中也是篇篇异名。
虽然后人在读贺铸词的时候,难免会嫌弃他“添乱”,却也要感谢他贡献的《芳心苦》《半死桐》这些美妙的名字。感谢这另类的玩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些极致的美好。
︵
公元1105年,宋朝新成立了一个机构——大晟府,负责谱曲作词,这可以说是一个专管宋词的衙门了。虽然它只存在了短短15年,却催生了一批“大晟词人”。与柳永那个自封的“白衣卿相”相比,他们才是正经“奉旨填词”的公务员啊!
这里面的代表人物,就是周邦彦。在野史传说中,他与宋徽宗、李师师之间有一场旷日持久的三角恋。因此得罪了宋徽宗,被踢出京城,在临行时,他写下了这首《兰陵王》。
兰 陵 王 · 柳
周 邦 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个词牌据说来自歌颂北齐高长恭的《兰陵王入阵曲》,是雄壮的战歌,却在漫长的时光蹉跎中,演变成了慢词,一唱三叹。宋徽宗作为一个文艺皇帝,总觉得天下会填词的就没有坏人,据说听了周邦彦这首《兰陵王》之后,他气消了,又把人调了回来。
这是一首离别东京汴梁的词,很快就被传唱开来。那个时候没人会想到,不久以后,他们将永远离开这个繁华的城市。
离开那些瓦肆勾栏,红楼风月,甚至离开中原。离开,那个歌舞升平的北宋王朝。
︵
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兵攻破汴京;公元1127年,金人俘徽、钦二帝北上,北宋灭亡。
靖康之变——历史书上冷冰冰的四个字,埋葬了167年的繁华,埋葬了生民涂炭哀鸿遍野,埋葬了“晓风残月”“罗幕轻寒”…
眼 儿 媚
赵 佶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管,吹彻梅花。
有人说,历史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
当李煜的“三千里地山河”变成了赵佶的“万里帝王家”,百年光阴,仿佛只有一个弹指。
前世,今生。
据说赵佶的父亲宋神宗偶尔到秘书省视察工作的时候,看到了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回去之后,又梦见了那个文采风流的“违命侯”。然后,赵佶就出生了。
末代君王、多才多艺、国破被俘、受尽屈辱……赵佶和李煜,有着太多的共同标签。
公元1135年,饱受折磨的赵佶逝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徒留下那些精致的器皿、书画、诗词,让后人叹息罢了。
肆
公元1127年有着太多的生离死别,在惨淡南渡的队伍当中,一个中年女子的身影格外醒目,她随身携带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十五车书画古物。
她是李清照,那一年,她43岁。
声 声 慢
李 清 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时代好像还在昨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闺怨情怀尚在眉梢眼角停留,江山,却已是风云变幻。于是,只能酒入愁肠,听着梧桐细雨,声声催人泪下。
连用七组叠字,虽然词境依旧婉约,这样的写法却也堪称“豪放”了。她失去了故乡,又失去了丈夫,却到底,没有失去一颗热爱文字的心。
︵
公元1142年,春节前夕。39岁的岳飞,没有等到他的“不惑之年”,带着满腹的疑惑与悲愤,死在冤狱之中。
从此,金人再也不怕“岳家军”;从此,昏君奸臣“高枕无忧”;从此,中原父老再也望不到王师的旗帜。
满 江 红 · 怒 发 冲 冠
岳 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据说,岳飞在那张逼迫他认罪的供状上,只写下了八个大字——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戎马倥偬,横槊赋词,一代儒将,如此下场!
同一年,宋金《绍兴和议》达成,赵佶的尸骨魂归故里。却再没有,玉京繁华!
︵
公元1154年的进士榜上,群星闪耀。张孝祥、杨万里、范成大、虞允文……
其实本来还应该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陆游。
可惜他在省试的时候恰好排在秦桧的孙子秦埙前面,于是直接被踢出了考生名单,直到秦桧死后才得以入仕,又两度因为主张抗金而被免职。可是陆游不怨任何人,他依然爱着这个暗无天日的王朝,终生不渝。
诉 衷 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北定中原”这四个字,陆游念了一辈子,叹了一辈子。也许,就为了能亲眼看到这一天,他努力地活着,努力地写诗,成了少有的长寿诗人。
他其实不喜欢写词,觉得词是游戏之作,晚年编词集的时候还在序言里“自我批评”。然而,楼船夜雪、铁马冰河的边塞情怀只能契合于几百年前的盛唐,在这金粉旖旎、风雨飘摇的南宋,显得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也许陆游自始至终都知道这一点。但还是不能忘却——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
公元1154年那次进士考试,秦桧踢掉陆游之后以为万事大吉,结果他的孙子在殿试时竟然只得了第三名。那一年的状元,叫张孝祥,他是唐代诗人张籍的后代,当时年仅22岁。
六 州 歌 头
张 孝 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豪放一派,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中间过渡的这个人,就是张孝祥。据说他每次写完诗文,都要问问人家:比东坡何如?当时抗金主将张浚读了这一首《六州歌头》,为之罢席。
张孝祥去世的时候,仅仅37岁,此时辛弃疾还未而立。如果,张孝祥可以活得久一点,会不会与辛弃疾平分秋色,让南宋词坛的光彩增加几分?
可惜,历史总是没有“如果”二字。
︵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写下“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狂妄诗句,北地遗民奋起反击,组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军。虽然再无金人惧怕的岳家军风采,却出了一位接替苏轼的词人——辛弃疾。
如果说苏轼是文坛中的不世英杰,那么辛弃疾便是武林中的文章魁首,他是真正在战场上喋血过的,写出的词自有一股杀伐之气: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23岁的青年,率领五十余人孤军奋战,深入五万敌后,生擒首脑,千里归宋,何等的豪迈雄壮,何等的气吞山河!
永 遇 乐 · 京 口 北 固 亭 怀 古
辛 弃 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可是,一瞬间的惊艳之后,便没人再将他放在心上。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早已经没有了斗志,于是,几十年来,他一直在这样一个令人绝望的环境中挣扎着,抱着北伐的信念,直到垂垂老矣。
公元1204年,65岁的辛弃疾在镇江担任知府,壮志未酬,只能怀想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叹大好河山日渐沦丧,哀生年不遇明珠委尘。
在一个偏安的时代,想做英雄竟不可得,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他少年时候是霍去病,有着马踏祁连山的远大志向,现在老了,自比廉颇,却有谁来当赵王?
三年后,辛弃疾过世,临终仍在大喊“杀贼”。然而就如同陆游期盼的“王师北定中原日”终究不会来临一样,这一句垂死的呼喊,再无人回答。
伍
公元1203年,辛弃疾收到一首词作,调寄《沁园春》,词的大意是这样的:
我本来要去拜访您,结果呢,遇见了香山居士、林和靖、苏东坡他们三位跟我游西湖喝酒聊天,您看这么难得的机会,要不我下次再去拜访吧!
用114个字,塞进了三句对话,化用了三个名句,讲了一个奇幻故事,这样的功力让辛弃疾拍案叫绝。
这首词的作者叫刘过,字改之。如果你看过《射雕英雄传》里郭靖给杨过取名那一段,就会觉得这个名字很熟悉了。
唐 多 令
刘 过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刘过终生布衣,朋友圈却十分高大上,除了辛弃疾之外,还有陆游、陈亮、姜夔等等。他的作品,自然也有“风雨渡江”“不日四方来贺”等雄壮之语,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后,却只能发出一句“终不似、少年游”的无奈叹息。
这是南宋最后几十年的光景。这个延续二百多年的王朝,这个曾经令人目眩神迷的繁华王朝,到这里,是真的老了。
︵
公元1176年,“烽火扬州路”发生15年之后,22岁的姜夔路过扬州,自度一曲以悼念逝去的“十里春风”,此曲名为《扬州慢》。
宋代的词人很多,但是能谱曲的却少见,前有柳永、周邦彦等人,而现在姜夔接过了他们的笔。
他的《白石道人歌曲》中,有17首自带工尺谱,在大部分词牌曲调失传的今天,这些谱子可以说是宋词界一笔极为宝贵的遗产了。
踏 莎 行
姜 夔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姜夔是个痴情的性子,对这片残破的河山痴情着,对婉转工丽的词曲痴情着,对心仪的女子痴情着。奈何命途多舛,半生飘零,晚年更是惨淡不已。
公元1204年,一场大火波及了半个杭州城,官署、民房多被烧毁,姜夔半生心血化为乌有,从此后,他一边叹息着“少年情事老来悲”,吟唱着“当初不合种相思”,一边为生活奔波。
公元1221年,姜夔过世,却不知他临终之前,是否看见了淮南的那一片皓月?看见他的燕燕莺莺在缓缓招手?
︵
公元1251年,杭州涌金门外丰乐楼重建,有人在墙上写了一首《莺啼序》,这是宋词里最长的调子,共四片,240字,差不多相当于两首半《念奴娇》。这首词惊艳了整个杭州城。
作者叫吴文英——号称“词家李商隐”,这个最长的词牌,他一辈子写了三首。
吴文英的很多作品看起来非常像李商隐的《无题》,读起来很美,解释起来很朦胧。所以被后世称为“七宝楼台”,就是说整首词放在那里看起来特别漂亮,但是拆出来单句就完全不知道是在写什么。
现在看来,这种写法很是超越时代性的,因为有所谓“意识流”的痕迹。
唐 多 令 · 惜 别
吴 文 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这一首倒是例外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明白如话,即使直接放进现代流行歌曲,也没什么违和感。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竟然是一句宋词。
垂柳如丝,却挽不住她飘然远去的裙带。冥冥之中,是不是也在说:天河,终究难挽?
︵
公元1271年,元朝建立。
公元1279年,崖山失守,丞相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赵昺蹈海自尽,至此,大宋王朝终于从历史的舞台上,惨淡谢幕。
关汉卿们已经上场了,元曲、杂剧开始落地生根。宋词的生命,还在挣扎中延续着。可是随着南宋遗民的垂垂老去,也渐近尾声。
山河破碎,如风中飘絮,只能“留取丹心照汗青”,哪里还能孕育出一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铁板铜琶的苏东坡呢?
只有刘辰翁,只有张炎,还在低低叹息着“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虞 美 人 · 听 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昔日的“樱桃进士”,不得不用那支写过“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笔,为人写字以求糊口。他甚至会去问邻居老农——你家需不需要写本农业生产教科书,老农懒得理他,摇摇手就把他打发走了。
词人末路!
三百余年的宋词史,就像蒋捷听了一辈子的这场雨:初时缠绵入骨,中场萧瑟苍茫,临近尾声,则只剩下漫漫长夜中一点一滴的凄冷。
雨停了,梦……也就醒了!悲欢离合,不过“无情”二字,而已。
· 完 ·
(配图来自网络)
编辑:晓萍 审核:车俊峰
往期精彩
小编寄语
大家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欢迎联系小编!!!
小编私人QQ:2039923744。
投稿邮箱:4900380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