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趋近理想: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 第3期 经典假设与“乌托邦情结”(上)

《趋近理想: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

 第3期  经典假设与“乌托邦情结”上 


知识点:计量经济学的“经典假设”

思政点:要不要对空想执迷不悟

思政导入、融入与解读:

计量经济学中“经典假设”的知识点见相关教材,这里不多赘述,主要就是线性、零均值、同方差、无自相关、随机扰动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的公式及含义。这期主要讲的是对这些“经典假设”的解读。

前两期的内容介绍过,计量经济学是通过数据来认识世界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些数据还只是总体中的样本。因为要从样本中获取总体的信息,而且要尽可能准确的反应总体的信息,所以计量经济学要求模型和数据满足上面提到的“经典假设”,因为这只有这样,才是最理想的认识总体的状态或条件。

这种“经典假设”很理想化,对数据和模型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类似于物理实验中的没有摩擦、完全真空等。我喜欢把这个现象叫做“数据乌托邦”,大家可以百度下乌托邦的意义——它是一个“没有的地方”,它和我们刚才提到的“经典假设”有个共通之处,那就是“只存在于空想中的极致完美”。对这种“极致完美”有两方面的解读,负面的和正面的,这期我们先从负面的说起,然后下期再肯定它的积极意义。



本期主要内容

“数据乌托邦”的负面作用

先说结论吧,走火入魔的“乌托邦情结”会导致打着理智招牌走向不切实际。

前面两期的内容提到,人们要认识总体,而且只能从样本的特性中认识总体。所以为了保证认识的准确,会对数据与模型有严格的要求(即经典假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认识结果是最大概率的正确。一旦数据不满足我们的“经典假设”时,总要想办法对进行处理。

经典假设共有5条(有的教材会简化为4条或拆分为7条),这5条是计量经济学利用数据进行估算的基础。当第1条不满足的时候,会有相应的处理方法A,而处理方法A虽然解决了问题1,但有时却同时导致了问题2,然后需要再继续找到处理方法B去解决问题2,但在AB方法解决了1-2问题之后可能还会发现发现原本满足假设3的数据又违背了假设3,然后又要寻找新的处理方法C……以此类推,没完没了。

上述这种对数据苛刻追求的精神,一方面可以被解读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被解读为走火入魔的“乌托邦情结”,其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数学模型的越来越复杂却并无实际意义(保罗·罗默2016;陆蓉,邓鸣茂2017),而这种对“所谓完美”苛求态度也经常反映在我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上,这里将用《人文精神与乌托邦情结──对人文精神的哲学反思》一文中的观点来对“走火入魔的乌托邦情结”进行思政解读,包括计量上的、社会问题认知上的。

前文我们说“经典假设”是一种“数据乌托邦”,而这种极致的追求可能会导致三种倾向(贺来,1996):道德浪漫主义、精英主义、脱离实际。总的来讲就是人们塑造了一个嫉妒完美的“彼岸世界”,只要和这个“彼岸的乌托邦”不一样就一定要改造成乌托邦的样子。这种想法的缺陷在于它对人们现实生活世界的否定和对乌托邦(其语义为“不存在”)的执着和迷狂,最终导致对空想的不理智追求和不切实际,从根本上对立理想与现实。

所以,“乌托邦情结”在计量上导致了复杂却无用的数学模型,而在一些社会问题的争论中却导致了空想出一个完美的彼岸世界,然后对现实社会进行不切实际的批判。

以上便是“经典假设”中所体现出的“乌托邦情结”,本期探讨了一些它的负面作用,至于“数据乌托邦”的积极意义,下期再聊,感谢阅读,下期再见。

 

本期参考文献(排序按照对本文内容的贡献程度):

[1]贺来.人文精神与乌托邦情结──对人文精神的哲学反思[J].求是学刊,1996(05):10-15.

[2]陆蓉,邓鸣茂.经济学研究中“数学滥用”现象及反思[J].管理世界,2017(11):10-21.

[3]保罗·罗默,邓斌.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数学滥用”[J].金融市场研究,2016(05):118-125.



《趋近理想: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栏目预告

《趋近理想: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第1期:计量经济学与人的渴望

《趋近理想: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第2期 从样本到总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图文 | 崔佳宁

排版 | 院新闻网络中心 马雅彤


商院各学生组织,请于每晚6点前发送本组织活动文本及打包图片到指定邮箱

[bcbuucampus@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