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多人围观,100分钟大辩论,知名宏观大咖"怼"了啥?
金融圈又见首席隔空互怼,这次是两位宏观大咖!
此次宏观研究论战的双方,分别是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知名经济学家赵建,以及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总监,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徐高。
就在周日(2月19日)晚间,赵建与徐高又进行了一次直播连线对话,就“如何看待中国的债务问题”开展了长达100分钟的辩论,仅在微信直播间一个平台就吸引了4.3万人的观看。
此前的2月12日,赵建发布《中国不能再吸食债务鸦片,要重新激活市场经济和民营企业》一文,文章的观点引来徐高质疑,徐高于14日发布研报《将债务比作鸦片错得离谱》指出赵建文章的不严谨之处。
在接下来的一周,双方围绕中国的债务问题有来有往地争论了好几天,徐高还发布研报称,“经济研究的专业人士要守住自己的底线,用研究说话,有理有据。如果打着专业的旗号而信口开河,会伤害所有专业人士的声誉。”
让我们来回顾下这场知名宏观首席之间的“口水仗”在争论什么。
2月12日,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赵建在“西京研究院”公众号上发布《中国不能再吸食债务鸦片,要重新激活市场经济和民营企业》(以下简称《债务鸦片》)一文。
赵建在文章中提出,债务超出信用和资产的约束,就会成为一种“鸦片”。“债务的毒性在于:当人们发现从负债端(发债和资本运作等)就可以轻松扩大资产负债表做大企业,带来经济增长和商业繁荣的时候,谁还愿意在实体端辛辛苦苦费时费力积累资产和信用呢?”
赵建还表示,“吸食债务鸦片”的害处包括严重的贫富差距、国家信用被透支、未来子孙债务负担无限加重等六方面。综合在一起,会严重影响市场经济和民营企业,导致供给体系失去弹性。因此,赵建认为,中国应该激发民营企业和市场经济的“自愈力”,而不是继续像以前那样通过负债端大肆发债来进行低资产收益率的基建投资和重复建设。
不过,2月14日,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总监,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徐高发布研报《将债务比作鸦片错得离谱》,质疑赵建观点,认为不能将债务妖魔化。
徐高表示,他对赵建《债券鸦片》一文中“要重新激活市场经济和民营企业”的部分非常认同,但对于其“中国不能再吸食债务鸦片”之说不敢苟同,“将债务比作鸦片,如果是玩笑也无所谓,但如果是打着‘研究院’旗号发表的严肃观点,那就是严重误导。”
徐高表示,将可持续债务与不可持续的“庞氏骗局”区别开的,是投资回报率与债务利息率的大小关系,而不是偿还债务的还款来源之形式。他还表示,虽然在微观层面,基建项目投资回报率低于债务利息率,但在政府层面算大账,把政府卖地所变现的社会效益也考虑进来,其投资回报率能覆盖债务利息率,债务可持续。
徐高称,正因有这么一套中国特有的机制,我国才能绕开基础设施投资微观回报率低的障碍,构建起了“地产+基建”的“经营城市”的商业模式,让我国成为别国艳羡的“基建狂魔”。这一模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法宝”。不理解中国现实,错将“法宝”视为毒药,重启经济的设想只能变成对经济的又一轮伤害。
2月15日,赵建发布《为什么“债务不能滥发”这种常识也有人反对?》一文,回应抨击。赵建称,对于徐高的很多观点他也同意,不能将债务妖魔化,不能在发债方面畏手畏脚,因为现在基本上可供选择的道路也不多。但他认为,时至今日,中国不能再继续让地方不规范的大肆发债了,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赵建还表示“至于将债务形容成鸦片合适不合适,可能没有定论”。他提到,看过《债务与魔鬼》一书就知道他这个形容或许并不过分,此书作者阿代尔-特纳在2008年出任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主席(相当于我国的证监会和银监会),他毫不隐讳的将债务形容成比魔鬼(印钞是魔鬼)更可怕的东西。
2月16日,徐高在公众号上发布《宏观经济分析要守住专业底线》一文,再次回应。徐高称,“宏观经济分析的门槛看起来很低,其实相当高。看上去,人人似乎都能对宏观经济发表看法,而且普通人对宏观经济观点的辨别力也有限,但没有受过严格经济学训练、缺乏研究素养的人其实很难胜任这项工作。”
他还表示,经济研究的专业人士要守住自己的底线,用研究说话,有理有据。如果打着专业的旗号而信口开河,会伤害所有专业人士的声誉。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对于双方的观点,支持赵建和徐高的网友兼而有之,双方基于研究的专业范畴公开讨论的态度也得到部分网友的点赞。
有围观网友认为,宏观经济本身并非自然科学,各家观察角度不同,观点各异也很正常,中国的债务问题十分复杂,但真理总会越辩越明。还有网友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点与争鸣,见仁见智。”
回顾过去两年,在证券研究行业这个“名利场”上,首席“互怼”“互掐”的出圈事件也屡见不鲜。
去年10月,天风证券电子首席潘暕及民生证券计算机首席吕伟就因为电子行业的行情陷入“口水战”。潘暕发布了一条关于电子行业行情预测的朋友圈,提到“电子板块的牛市将要来临,这次电子的暴跌类似2019年中的暴跌”,该观点疑似引起吕伟的反驳和嘲笑,评论区中以简短的“Sb”回应,似乎明显表示对此持反对观点。
2022年5月,原海通证券研究所两位首席也因为“互怼”而出圈,当事人为当时的海通研究所电新首席张一弛及有色首席施毅。由于争相覆盖比亚迪引发矛盾,该场纷争也被戏称为“比亚迪争夺战”。值得一提的是,两位首席此前均已从海通离职转会。其中,施毅加盟浙商证券研究所,担任副所长、有色及汽车首席分析师;张一弛则加盟财通证券研究所任电新首席。
有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在新媒体的传播形势下,卖方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分析师“互怼”往往容易引发舆情发酵,即使是学术或研究观点上有分歧,也应该理性客观地讨论,严守专业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中证协曾向各证券公司发布加强证券分析师管理有关事项通报。中证协指出,要加强证券分析师声誉风险管理。证券分析师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行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个别证券分析师的不当言行,可能引发所在机构甚至整个行业的信誉危机。
校对:李凌锋
百万用户都在看实用!周末影响一周市场的十大消息(新股+点评)
信息量超大!中纪委重磅发声!"龙头战法"全新套路刷屏,抄底资金半月出逃近400亿,市场如何演绎?
家有儿女请注意!5万股茅台做嫁妆,这才是送给女儿最好的礼物?最顶级的投资策略是这样的…金融圈炸锅!性骚扰+职场霸凌?这家"四大"事务所深陷举报风波!曾以"女性友好"著称,来看最新回应暴跌35%!最危险的泡沫崩了,发生了什么?曼联股价狂飙,英国首富"厮杀"中东富豪!美国突然宣布:停止!
深夜风暴!百亿级"资本红娘"失联,又有A股公司实控人"犯事"被逮捕!美股突发大利空,影响多大?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5-83514034
邮箱:bwb@s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