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风采】桃李春风,山高水长——记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刘芳

上海大学校友会 上海大学校友会 2024-05-15


人物简介:

刘芳(1915-1998),安徽安庆人。中共党员。

1959-1973年,历任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党委书记。

1937年,参加安徽省民众抗敌后援会流动工作队,从事群众动员工作。历任皖西救亡工作团及安徽省动员委员会直属十九、二十工作团团员、团长,中共鄂豫皖边区党委妇委会常委,省动员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常委兼省军政人员训练班政治教官、妇女组政治指导员,和含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苏皖边区政府各县联中教导主任。巢无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民运部部长,无为县总队部政治处主任,皖江各县联合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党团书记、副校长等职。为苏皖边区根据地第一位女性中学校长。1946年9月,刘芳由中共华东局派往上海开展地下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军管会公用事业管理处驻英商煤气公司军事联络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普通学校教育处副处长、师范教育处副处长,华东教育局办公室主任,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上海市科委副秘书长等职。1972年,任上海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1977年后,任上海市政府教育卫生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1983年离休。


上海大学嘉定校区一号教学楼前的草地上,矗立着一尊女性的半身铜像。她的神情温和安详,凝望着这片她深爱着的土壤……


1

穷且益坚,革命救国












1915年,刘芳出生在安徽安庆的一个书香世家。因父亲早逝,刘家逐渐败落,童年的刘芳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仅靠出租几亩薄田来维持生计”。为能继续学业,初中毕业之后,刘芳报考了免费的师范学校。发奋苦读之余,她也不忘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刻蜡版,以此来补贴家用。在校长和老师们的帮助下,刘芳不仅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更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至安徽大学。对老师们的感恩之情,也为刘芳日后从事教育行业埋下了种子。

1937年,刘芳大学毕业并得到了留校任教的机会。眼看着家中多年的贫困生活就要迎来一点转折的曙光,刘芳发自内心地高兴。可是,在日军烧杀抢掠之下,偌大一个中国“竟然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看着家乡寸寸沦陷,看着父老四散流亡,刘芳悲愤不已。她没有随着拖儿带女的老乡们逃离故土,而是毅然加入安徽省民众抗敌后援会流动工作队,为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四处奔走。

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流动队内,刘芳是少见的才貌双全的女大学生,备受青睐。“当时追妈妈的人有很多,有一位同志甚至一直追到了延安!”刘芳的大女儿后晓淮笑着回忆。因刘芳文化水平较高,被安排负责宣传工作。在革命队伍里,刘芳认识了同为大学生的后奕斋。后奕斋出生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因师从陶行知先生,他自幼便接受了进步思想,企盼着能够“科学救国”。然而,局势的动荡“已容不得一个年轻人实现科学救国的梦想”,也让后奕斋和刘芳走上了共同的道路——革命救国。据刘芳的子女们回忆,在战友们的积极促成下,“没有风花雪月、没有卿卿我我,用妈妈的话说,把两个人的铺盖卷搬到一起,就结为夫妻了。”

在烽火连天的动荡岁月,在为革命工作奔波忙碌的同时,刘芳诞下了晓淮、晓江、晓湖、晓山、晓海几个孩子,淮(淮河)、江(长江)、湖(巢湖)、山(无为县照明山)、海(上海)——孩子们的名字既包含着“长夜尽,晓光现”的美好愿景,也记录了夫妇二人在革命道路上奋勇前行的足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刘芳一家人终于在上海安定了下来。尽管革命胜利了,但后奕斋夫妇的工作却更忙了。“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一切都百废待兴,爸妈的工作很忙,平时很少能见到他们。”刘芳的子女在回忆父母的文章里这样写道。

后、刘二人都是党的干部,除了养育几个孩子外,他们还会竭尽所能地接济家境贫寒的亲戚朋友,这让这个大家庭的生活条件艰苦了起来。“小菜就是青菜和咸菜当家”,生活改善时“才有点肉、蛋和豆腐”。工作繁忙、生活清贫,刘芳却没有落下对孩子们的教育培养:“妈妈用杯子、暖壶、酱油瓶等做样子,教我们画画,教我们用鸡毛和碎布做毽子,还教我们缝制衣服和织毛衣等手工活。”

刘芳全家福(摄于1959年)

2

奠基领航,一马当先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和人才的缺乏同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口号的指引下,1958年初,上海市着手创建一所新型多科性的理工结合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建校之初,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的办学条件并不乐观。临时校址选在欧阳路221号原上海财经学院旧址,地方狭小不论,更为关键的是“缺少必要的设施设备”。至于确定在上海科学卫星城嘉定南门的正式校址,此时尚属“一张白纸”,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才刚刚开始——刘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开展工作的。

相比于其他高校,“师生共建”是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嘉定校址最为突出的特点。除去日夜施工的建筑工人队伍,全校教职工和学生们也纷纷投入了这场“建校大作战”之中,大家轮流分班参加劳动。由搬砖运木做起,从地基到校舍、从桌椅到设备、从园林到花草……仅仅一年左右的时间,刘芳便和全校师生员工一起把一张“蓝图”变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正规校园。

建校初期,除了主持学校党委工作和日常行政工作外,刘芳还兼任教务长,与副教务长毛启爽一起处理学校教务工作。刘芳不仅能叫出每个教职工的名字,也熟悉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工作方法。平时,她团结带领党委班子处理学校各项事务,更关心每一位教职员工与学生。作为校领导,刘芳不喜欢在办公室里“坐班”,而是经常到各个办公室参加工作讨论,和教师、员工、学生谈话,询问情况和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在仔细整理、思考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将大家的“金点子”一一落到实处。

刘芳(一排左二)与师生们交流

刘芳(左三)和王应睐、沈昭文等教授在讨论工作


退休教师林住集自科大建校初期便在校工作,他对刘校长“视教师员工为亲人,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深有体会:“刘校长是教师员工的知心朋友,这是我的切身感受。64年我结婚时学校分配了一间房子,结婚第二天,刘校长同陈雨田(3系总支书记)毛启爽(3系系主任)亲自来我家送祝福。有一年我母亲从福建老家来上海探亲,有一天突然心脏过速,刘校长立即请她的司机把我母亲送到瑞金医院就诊。我没想到,像我这样小助教都能得到校长如此关怀和帮助。”逢年过节,刘芳总是住在学校,和外地师生一起过节,这成为许多外地师生对于老校长永久而珍贵的回忆。

首届教师节刘芳(二排右二)为优秀教师授奖


1960年,为了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方针,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建立工人班,在产业工人中选拔先进工人入学深造。刘芳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从工人阶级中培养科技人员,是一个创举,市委指出我校要把工人培养成能掌握高度文化知识的人,我们能接受大批脱产工人使之知识化是光荣的”;同时,她也表达了殷切期待:“这批先进工人来校,可以成为学生的骨干,他们的思想、政治品质及劳动技术能力,一定会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用“刘芳”作为关键词检索《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志(1958-1994)》,能得到108个结果。从建校、教学、党政工作,到学生生活、教师培训、科研项目,刘芳的身影几乎遍布每一个类别。校志里那些朴实的字句,述说着当年那段激情澎湃的不凡岁月。

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驻足在绿树成荫的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六十多年前全校师生合力筑成的教学楼依旧昂然矗立。层层叠叠的爬山虎攀缘而上,如同刘芳校长当年播撒的种子般四散开来……

刘芳对于学生们的爱既是温润的,也是严厉的,是实实在在体现在她给学生们提出的要求中的。1961年3月,学校举行新学期开学典礼。刘芳在会上明确提出科大的学生要做到“五个有”:“一要有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二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要有勤奋好学的学习空气,四要有团结友爱的同志关系,五要有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此后,她又在许多场合强调,科大的学子要以中科院的老科学家们为榜样,努力做到“三严三基”:“态度要严肃、要求要严格、学风要严谨,基础理论扎实一点、基本知识面广一点、基本技能加强一点。”在此基础上,她自己又特意加了一条“外语水平高一点”,意在培养能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人才。

刘芳对于学生们的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点点滴滴灌注到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中的。据老科大63052班的单贤琦回忆,有一次,他因看《居里夫人传》等“闲书”被系领导叫到办公室谈话。“领导提醒我不要犯走‘白专道路’的错误”——这让深深为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所打动的单贤琦大为不解。隔了几天,单贤琦恰巧在校园里遇了正在散步的刘芳:“我当时就向她反映了自己的困惑,刘校长安慰了我。”过了不久,单贤琦又一次遇到刘芳,没想到刘芳告诉他,自己已在校图书馆专门借阅了《居里夫人传》。“刘校长笑着跟我说,那书挺好的,值得推荐给大家看,它可以激发科技人员攻克科技难点锲而不舍的韧劲。”几十年后,单贤琦回想起这件事,仍然十分感慨:“我真没想到,日理万机的刘校长那么郑重其事地对待一个普通学生反映的情况,我很感动,(她)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刘芳(二排右四)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女篮运动员合照


刘芳对于学生们的爱既是无悔的,更是无私的,是完完全全不计成本、不求回报的。从抗战时期算起,刘芳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一个甲子,用“成千上万”来形容她的学生绝非虚指。这些学生活跃在各个领域,其中亦不乏精英翘楚。仅以老科大为例,“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在她短短几年的办学过程中出了4位院士,在全国高校中不多见,这跟刘芳卓有成效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分不开的。”曾担任上海大学副校长的龚振邦不止一次这样感慨。“妈妈一辈子从事党的教育工作,桃李满天下。解放后,许多当年她的学生都当了干部。”据后晓海回忆,尽管其中有的人“职位还挺高”,“但是妈妈从来没和我们讲过”。一直到刘芳去世,她的子女们才陆陆续续在人们的回忆和悼念中了解到一段段动人的师生情谊。

在孩子们心中,刘芳尤其关注工人班的学生,每次有工人班学生来家里做客,刘芳都非常高兴。“(她)多次告诉我们那些师傅文化基础差,非常用功和刻苦,最后功课都跟上来了。”这些学生对刘芳的感情同样真挚而深厚,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学生们又往往在刘芳家里聊到很晚,“有的学生回市区都是走回去的”。刘芳退休后,有一批原工人班学生来探望她,过了几天,其中一个学生又来到家中,“那天妈妈不在,那个学生带了工具来,把我们家一个桌子修好,坚决不肯吃饭就走了。”这件事情令后晓海印象特别深。

刘芳之所以能几十年如一日爱生如子、无私奉献,原因正在于“她们这代人的坚定的信仰和对事业的忠诚”。“老共产党员品格与意志,平易近人的性格,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亲力亲为的工作态度——这是刘芳老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科大1964级学生郑天慧这样评价这位老校长。在他看来,刘芳是真正身体力行“爱生如子”理念的一位教育家。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刘芳也始终保持着对党的忠诚,始终怀着最坚定的理想信念。特殊时期,刘芳曾借住在63032班舒禾平的宿舍,“她住下来后,便把下铺布置得有条不紊,还挂上了她女儿绣的毛主席诗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乱云飞渡仍从容”,既可见其心志,更足见其品格。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期建设……光阴轮转岁月流逝间,一颗赤子之心却始终不改颜色。





刘芳铜像(现位于上海大学嘉定校区1号教学楼前)

2019年5月16日,以“三千桃李满天下,一片丹心报师恩”为主题的铜像揭幕仪式在上海大学嘉定校区举行。铜像捐赠者、科大64级学生郑天慧坦言这是自己几十年来一直心心念念想做的事:“希望能够通过塑立铜像,表达全体师生对刘芳书记的怀念。”红布揭开的那一刹那,当年那位坚毅卓绝却又爱生如子的刘书记又一次站在了校园里,她的眼光温和明亮,永久而深情地注视着这片她曾经为之拼搏、为之奋斗、为之付出半生光阴的地方。她面前的校园依旧书声琅琅、依旧鸟语花香。


END


附录:刘芳 · 桃李之回忆

本文撰写期间,编辑团队联系到了很多刘芳的学生们,在得知信息后,他们欣然执笔,写下了一篇篇发自内心、感人至深的回忆。


👉点击文字链接查看全文

人生难忘的一件事 63级校友舒禾平

怀念敬爱的刘校长 59级校友吴锡龙

《临江仙·念恩》61级校友赵建忠

感恩刘芳校长 63级校友单贤琦

一句话,一辈子 63级校友徐嘉明

忆刘芳校长 卢廷仁

上海科技大学的“工人班” 63级校友陈狄安

视教师员工为亲人,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 退休教师林住集


SHUAA

【上海大学校友会校友风采专栏】

总策划:陈然 彭明霞   撰稿:章叶浩薇 王路正

编辑:钟艺玲 李静贤   

图片:部分图片受访者家属提供


上海大学校友会

世界在你眼前

我们在你身边

Email:sdxyh@oa.sh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