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英译的边界:“文学院”英译调查与思考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我们
本文转自:《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02期
摘要:解释学家加达默尔曾提出,必须唤醒并且保持清醒的诠释学意识。这一观点对翻译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鉴于任何一种理解都是在一定前理解之下的理解,因此,任何具体翻译中的理解都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不断深化的过程。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者要培养质疑精神。然而,既然翻译的目的是用目的语再现原文的意义,那么原文本的译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总要有个边界,不能天马行空、无限延伸。通过统计、分析大陆地区高校和港澳台地区高校“文学院”的英译情况,文章指出大陆大学英文网站尚存在不严谨、不严肃、不规范等问题,并提出:英译大学网站时,译者要尊重文本的原意,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关照目的语读者。
关键词:解释学;大学英文网站;“文学院”;翻译反思
。
一、引言
解释学是一门以理解为对象的特殊学科,可以简单的规定为对理解的理解。(王金福,2003:1) 当代法国解释学家利科尔(Paul Ricoeur,1913-2005)曾经对解释学(the theory of interpretation/hermeneutics)作了这样一个“暂行定义”:“解释学是关于与文本相关联的理解过程理论。”(王金福 2003:1)解释学对文本研究的根本意义在于克服“理解的自我遗忘”,反思理解。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曾说过,“我们必须唤醒并且保持清醒的诠释学意识,承认,在这个科学的时代,哲学思维要求自己君临一切,必将包含某种幻想和不切实际的成分”。(1999:16)反思理解,或者说理解理解,这是根本的解释学意识,是保持“保持清醒的诠释学意识”的前提。虽然人人都在理解,但并非人人都对理解本身进行理解,这就是解释学中所谓的“自我遗忘”。(王金福 2003:3)自我遗忘是行为正常的必要条件,一个总是想着我是在翻译的人,未必是一个好的翻译工作者。然而,一个从不对自己翻译的作品的理解进行反思,在任何时候都处于自我遗忘(self-forgetfulness)状态中的人,也不是一个自觉的高水平的翻译工作者。对翻译理解本身进行自我反思是翻译工作者做好翻译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这种对翻译理解本身进行的自我反思有助于克服翻译理解中的自我遗忘。
客观性解释学家认为,作品的意义应当指作品的原意,这种意义是由作者赋予的,不依赖于读者,因而也不会随着读者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变化着的东西有两个方面,一是作品对读者和时代的“意义”,即价值关系,二是读者理解到的意义,这两者都不能离开读者而存在,是依赖于读者的。但是,既不能把作品的对读者和时代的“意义”和作品自身的意义(含义)混同起来,也不能把读者理解到的意义和作品自身的意义混同起来。(王金福,2003:6)在文本翻译过程中,如果我们简单地把作品的对读者和时代的“意义”和作品自身的意义(含义)混同起来,或把读者理解到的意义和作品自身的意义混同起来,将导致翻译理解实践中出现一些难以克服的错误。马克思曾借用海涅(Heine)的话对自己横遭曲解的学说自嘲道:“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I have sown dragons’ teeth but harvested fleas.)这句话对我国当下高校网络英译实践来说,似乎不幸言中。
目前在文化走出去的思想引领下,很多大学都在积极将自己的网站配有相应的英文版以便主动同国际接轨。然而,译得如何?鲜见较为深入的分析。基于此,笔者此次想统计研究一下当前高校中最常见的教学单位机构名的英译。
二、两岸四地高校对“文学院”的英译对比
由于“意义是译者的意识、原作的语言符号、语境和作者意图等各种因素的‘合成物’”(胡显耀、李力 2009:13),译者在翻译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所影响,因而翻译时往往有创新的冲动或“自以为得之也”的感觉。这种现象在解构主义浪潮下显得更为明显。限于时间和篇幅,本文尝试现仅对两岸四地高校的“文学院”(含“人文学院”和“人文社科学院”,下同)的英译进行随机统计并加以探讨。
1.港澳台地区高校网站“文学院”的英译
“文学院”这一教学单位在当今高校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但是笔者在给学报翻译摘要时经常碰到这个词,因而绕不开这个词的翻译。为了不人为地制造文化障碍,笔者每次往往查找相关文学院的网站。然而,经常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存在。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先选择港澳台三地高校对“文学院”(含“人文学院”和“人文社科学院”,下同)的翻译进行一次不完全随机统计。考虑到各个学校的“文学院”等的内涵不一以及校园网主页和学院网主页翻译提供的译名可能不一样,笔者在统计中分设港澳台大学文学院、港澳台相应文学院所设专业、相应学校主页英译和相应学院主页英译4个栏目。选取20所大学,结果如下:
港澳台大学文学院 | 相应学院所设专业等 | 相应学校主页英译 | 相应学院主页英译 |
香港大学文学院
| 下设中文学院、英文学院、人文学院和现代语言及文化学院 | Faculty of Arts | Faculty of Arts |
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院 | 下设中文系、英文系、哲学系、翻译系、历史系、音乐系等 | Faculty of Arts | Faculty of Arts |
浸会大学文学院 | 下设中文系、英文系、音乐系等 | Faculty of Arts | Faculty of Arts |
岭南大学文学院 | 中文系、英文系、哲学系和翻译系等 | Faculty of Arts | Faculty of Arts |
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 中文和双语教育系、英文系等 | Faculty of Humanities | Faculty of Humanities |
香港教育学院人文学院 | 中国语言学系、英语教育系等 | Faculty of Humanities | Faculty of Humanities |
(台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 下设中文系、外文系、哲学系和历史系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等 | School of Humanities | School of Humanities |
台北大学人文学院 | 中文系、应用外语系和历史学系等 | College of Humanities | College of Humanities |
台湾大学文学院 | 中文、外语、历史、哲学等系所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 | 国文学系、英文学系、历史学系、地理学系等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台湾)成功大学文学院 | 中文系、外文系、历史学系等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台湾)政治大学文学院 | 下设中文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等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台湾)辅仁大学文学院 | 下设中文系、历史系和哲学系等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 | 下设中文系、英语系、法语系、哲学系等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香港教育学院博文及社会科学学院 | 亚洲及政策研究系、社科系和健康和体育系等 | Faculty of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 Faculty of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 |
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 | 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公共及社会行政学系、英文系等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
(台湾)东吴大学人文社会学院 | 下设中文系、哲学系、政治学系、社会学系、音乐系等 |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下设人文分院、社科分院和语言教育中心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
(台湾)国立交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 外国文学系所、社会研究所、音乐研究所等 | College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s |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院 | 开设文学(英语、日语和葡萄牙语)、社会学、经济学等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统计表明:一、三地“文学院”、“人文学院”和“人文社科学院”的概念基本一致,一般不仅含有汉语语言文学及汉语密切相关学科,而且至少涵盖外语、哲学和历史等部分学科;二、大学网站主页和相应学院网站主页往往可以直接链接,且大学网站英文名和学院主页英文名几乎完全一致(只有台湾国立交通大学校园网主页的人文社科学院有些瑕疵);三、英译“学院”一词,有10多大学选用“college”一词,7所大学选择“faculty”(均为香港的大学且可能下设三级学院),3个选用“school”;三、(人)文学院中的“(人)文”一词,9所大学选用“liberal arts”来翻译,7所大学选用“humanities”(含人文社科学院中的“人文”,包括humanity,香港大学三级学院“人文学院”的英文名为“School of Humanities”)来翻译,4所大学选用“arts”来翻译;四、尽管内涵大体相同,“文学院”和“人文学院”的英文名可能一致,但“人文社科学院”的英文中则相当于前面的“人文”外加“social science(s)”,其中science可单可复。
2.大陆高校网站“文学院”的英译
为了便于比对,笔者随机选取了大陆32所校园网主页和相应学院主页均有相关英译的高校“文学院”、“人文学院”和“人文社科学院”进行统计。考虑到每个学校“文学院”等的内涵可能不一,校园网主页和学院网主页翻译可能不一样,笔者同样分设所设专业、学校主页英译和学院主页英译。结果如下:
大陆大学文学院 | 相应学院所设专业等 | 相应学校主页英译 | 相应学院主页英译 |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 中文系、外语系、历史系、哲学系等 | School of Humanities | School of Humanities |
上海交通大学人学文院 | 下设中文系、历史系和哲学系等 | School of Humanities | School of Humanities |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 下设中文系、哲学系和历史研究所等 | School of Humanities | School of Humanities |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下设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儿童文学3个系 | College of Humanities | College of Humanities |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 下设中文系、历史系和哲学系等 | College of Humanities
| College of Humanities |
江南大学文学院 | 设有汉语言文学、教育学、教育技术、戏剧影视文学、音乐学、舞蹈编导等专业 | School of Humanities | School of Humanities |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 下设中文、历史、哲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等系 | School of Humanities | College of Humanities |
深圳大学文学院 | 设有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等 | College of Arts | College of Arts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古代汉语研究所和现代汉语研究所等 |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武汉大学文学院(三级学院) | 设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等专业 |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 下设汉语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等专业 |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 下设中文系和秘书学系 |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 下设传播学院和中文系 |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 设有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新闻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 |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设有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外语系等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下设中文系、历史系、哲学、法律系、政治系等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下设中文系、社会学系、应用心理学系、音乐系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 | 下设经济学系、社会工作系、教育学系等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南开大学文学院 | 中文系、东方艺术系、传播学系等 | School of Literature | School of Literature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下设汉语言文学系、对外汉语教学系和文秘教育系 |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llege |
苏州大学文学院 | 下设中文系、对外汉语系和文秘系 | School of Humanity | School of Humanity |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设有汉语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 College of Literature | School of Chinese and Literature |
南通大学文学院 | 下设汉语言文学教育、文化产业、会展策划与管理、秘书学等专业 | School of Humanities |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 下设中文系、哲学系和历史系等 | School of Liberal Arts | School of Humanities |
南京大学文学院 | 古代汉语、汉语言学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专业 | School of Humanities | School of Liberal Arts |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三级学院) | 下设文艺理论教研室、外国文学教研室、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等 | School of Literary Studies | School of Liberal Arts |
中南大学文学院 | 下设中文系、新闻系等 | School of Literature | School of Liberal Arts |
上海大学文学院 | 下设中文系、历史系和文化研究系等 | School of Liberal Arts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下设中文系、文献与信息学系、编辑出版与高级文秘系、电影电视系、语言科学与技术系 |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上海大学文学院 | 下设中文系、历史系和文化研究系等 | School of Liberal Arts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西南大学文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系、影视艺术系和汉语国际教育系 |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School of Literature |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二级机构) | 下设人文学院、外语语言文化和国际交流学院和传媒和国际文化学院 | Faculty of Humanities | Faculty of Arts and Humanities |
统计表明:一、大陆地区“文学院”和“人文学院”的概念不尽一致,有的学校单指汉语语言文学及汉语密切相关学科,而另一些学校则涵盖外语、哲学和历史等学科,但大陆地区高校的“人文社科学院”内涵一般不小于“文学院”或“人文学院”;二、大陆学校多用“faculty”一词表示下设三级学院的二级单位“学部”,如所列的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其他诸如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部(Faculty of Humanities)等,当然也不尽如此,如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部(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的“学部”用“school”,其下设的三级学院也用“school”,如设有哲学系、新闻系和中文系等的“人文学院”(School of Humanities),而苏州大学则用“college”表示“学部”,如下设9个“school”的二级单位医学部(Medical College);三、“学院”一词的英译比较复杂,42个翻译选择“school”,18个选用“college”(另2个为学部,即“faculty”),可见大陆地区高校翻译二级和三级学院时往往倾向于选择“school”;四、“(人)文学院”中的“(人)文”一词,翻译呈现多样化:其中,选用“humanities”(含humanity)来翻译“(人)文学院”(含人文社科学院中的“人文”)中的“(人)文”一词28次;选用“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含Chinese and literature)来翻译的共17次;选用“liberal arts”来翻译的共9次;选用“literature”来翻译的共5次;选用“arts”来翻译的共2次;选用“Chinese literature”来翻译的共1次;选用“literary studies”来翻译的共1次;选用“arts and humanities”来翻译的共1次;五、最后这个现象与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基本一样,即:尽管内涵大体相同,大陆地区高校的“文学院”和“人文学院”的英文名可能一致,但“人文社科学院”的英文中则相当于前面的“人文”外加“social science(s)”,其中science可单可复。
3.两岸四地高校网站“文学院”英译思考与发现
对比港澳台地区大学“(人)文学院”的英译,发现大陆的翻译存在如下一些现象:
一、部分翻译不够严谨。根据常识,“(人)文学院”的“人文学科”的主干指人们常说的“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或者再加上艺术,而大陆地区的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学院”实质仅仅是汉语语言文学院,如南京大学文学院、苏州大学文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而非严格意义上的“(人)文学院”,因此不宜用“humanities”、“liberal arts”或“arts”来指称。
二、对读者关照不够。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因此要力求能够让阅读者感受到与原文读者感受到的一样。鉴于部分高校的文学院仅涵盖汉语语言学文学,因此,其翻译宜从读者角度考虑,译作“College/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即将汉语显化出来。
三、除了“humanities”、“liberal arts”和“arts”之外,如果不考虑“school/college”一词本身,“(人)文学院”的“(人)文”英译出现了“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arts and humanities”、“literature”、“Chinese literature”和“literary studies”等,相信如果样本再多一些还会发现更多问题;对于同样语词最好尽量在目的语中采用常用的表达方式来翻译,以便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
四、通过查阅词典,我们发现,“arts”和“liberal arts”同义,可表示“文科”(陆谷孙 2007:97),the Faculty of Arts可表达汉语中的“文学院”(陆谷孙 2007:97);humanities(注意复数形式)可指汉语中的“人文学科”(陆谷孙 2007:920),“letters”可指汉语中的“文学”(陆谷孙 2007:1098),“liberal arts”通常指“大学文科”(陆谷孙 2007:1102),因此理论上这个几个词是近义词,相当于古代中国人的“名”、“字”、“号”和“乳名”一样,不过,译者不必、也不宜再另起炉灶,搞出很多“笔名”,还是宜选最常用的对应表达方式翻译原语。
五、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学校主页提供的“文学院”等的英译和具体学院提供的英译罕见出错,仅台湾国立交通大学的人文社科学院在学校主页误用了humanity的单数(但学院网及时修正了),而大陆的翻译错误较多,如苏州大学的文学院无论学校网还是学院网均误用了单数;英语中使用humanity来表达大学的“人文科学”时通常用复试形式,即humanities;如果从以名举实角度而言,南京大学文学院的翻译似乎也不妥,有鉴于其实质上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升格,故此译作“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更合理。
六、大陆高校网站的英译不够严肃,32个网站有12个“(人)文学院”(后面的12个)的学校网英译与相应的学院网译名不尽相同,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如有的学校“文学院”居然在三个地方采用三种译法:校园网主页译作“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文学院自己的学院网主页则译作“College of Liberal Arts”(见右上方图),而文学院的学报的英译则为“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School”,而且这样常识性错误屡见不鲜,有的学校的英译甚至令人难以容忍:如某大学的社科教学部中“部”的英译竟然使用了“Ministry”,不仅令人哑然失笑,甚至怀疑译者的水平。
七、台港澳地区以及大陆的高校网站对“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社会科学学院”的翻译基本上都采用“以命举实”的直译方法,即译作“social science(s)”;对于主要由汉语语言和汉语文学专业成的“文学院”,大陆高校网的英译多采用“College/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表示;反之,对于除了汉语语言文学,还有诸如历史、哲学和音乐等专业的“文学院”,大陆高校网的英译多用“College/School of Humanities”和“College/School of Liberal Arts”而罕用“College/School of Arts”表示。而如果我们注册美国当代语料库(http://corpus.byu.edu/coca/),我们还可以输入相关表达看看英语哪种表达最为常用?比如,注册好美当代语料库,然后打开页面,分别在word(s)对话框中输入college of liberal arts、school of liberal arts、college of arts、college of arts、school of arts、college of humanities和school of humanities,点击search,我们分别会得到数据26、7、6、7、3和2条,可见:liberal arts用得最为广泛。当然,我们还会查到相关搭配:College/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文理学院)、College/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人文社会科学院)和College/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工艺学院)等。
八、虽然英语国家大学有的学院仍然有“College of Arts and Letters”(文学院),如密歇根州立大学文学院 (College of Arts and Letters) 和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文学院 (College of Arts and Letters)(下设英语系、历史系、哲学系、爱尔兰语言文学系、音乐系、政治系、心理学系等20个人文、艺术或社会科学系),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早期文学院的英译也用“College of Arts and Letters”,但在实践上,我国两岸四地大学中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发现将自己的“(人)文学院”这么翻译的。
九、香港不少大学将“(人)文学院”译作“Faculty/College of Arts”,但在实践上除了深圳大学可能因靠近而受到其影响将其“文学院”译作“College of Arts”,其他大学通常也不用“Faculty/College/School of Arts”来翻译自己学校的“(人)文学院”,建议一般翻译“(人)文学院”不要用“arts”来指称人文学科。实质上,英汉互译实践中“arts”常常也被译作“艺术”、“文艺”或“美术”,如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下设音乐学系、器乐系、声乐系、舞蹈系)英文名为“School of Arts”、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英文名为“College of Arts”、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的英文名为“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纽约有一所学校the School of Visual Arts被国人译作“(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英国的“Royal College of Art”被译作“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该学院下设建筑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美术学院(School of Fine Art)、设计学院(School of Design)和人文学院(School of Humanities)等;英国的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汉语常称作“英国皇家美术研究院”;此外,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Birkbeck College)的下设英语人文系、艺术历史系和欧洲语言文化系等的“School of Arts”似乎译作“文艺学院”更妥。如此一来,常用表示“(人)文学院”概念的词有三个:humanities、liberal arts 和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前两者用于表达除了汉语语言文学还有其他学科的,“(人)文学院”,而最后一个仅用于汉语语言文学的“(人)文学院”,是中国特色的表达。
如果让笔者选择的话,我们不妨暂时这样约定:一、将高校中含有汉语语言文学以外专业的文学院译作“College/School of Arts”或“College/School of Liberal Arts”,因为这样的翻译不仅符合英文表达习惯,也成功地避免了会被误解成艺术学院的可能;二、将人文学院译作“College/School of Humanities”。这样翻译既合乎英语表达,也符合大家的心理期待,因为汉语的“人文主义”便译自humanity的同源词humanism;三、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译作“College/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因为“College/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这种大学机构在英美大学中也大量存在,同时又合乎汉语的语言逻辑,即“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院”;四、至于中国特色的“文学院”,我们要关照读者,因此将其译作“College/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因为将“文学院”译作“College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陕西师范大学校园网主页)、“College/School of Literature”(河南师范大学校园网主页)(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园网主页)或“School of Literary Studies”(中国人民大学校园网主页)”或“College/School of Chinese and Literature”(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网主页)都不妥,一来英美大学中鲜有“College /School of English Literature”、“College/School of Literature”或“College/School of Literary Studies”这样的表达,其次据考证这些“文学院”往往仍然设有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即并非纯文学,至于“College/School of Chinese and Literature”因汉语后没有加“language”一词,可能会令人产生误会,以为是汉语和文学的并列,而非汉语语言文学。
四、结语
早在战国时期,荀子便在《正名》中提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翻译,尤其是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也是一种约定俗成,不过,翻译还要受到原语言和目的语的共同制约。因此,随着认识的变化,一些约定俗成可能会被突破,从而产生新的约定俗成。比如,看到“California University”可能有人会将其翻译“加州大学”的冲动,但平静下来才知道这所大学在宾州(Pennsylvania),而非我们常说的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因此可改译作宾州加利福尼亚大学;同样,有学者发现,济南大学如译成“Jinan University”则与“暨南大学”的英文名相同,因此按照命名原则将其改译作“the University of Jinan”,从而与用Jinan University作为英文名的“暨南大学”区分开来。(李捷、何自然2012:76)
人们往往对司空见惯了的东西缺乏一种洞见,最熟悉的往往又是最不了解的。(陈大亮2006:1) 有时要 “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补充、纠正、甚至推翻前人的定论。”(方梦之 2003:56)我国媒体一直将美国的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译作“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这让我十分很纳闷。依笔者看,从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思想出发,将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译作“总参谋部”、将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译作“总参谋长”不仅非常到位而且简洁明了。
然而,或许由于解构主义的影响,现在的很多翻译存在着自说自话现象。比如,“职业技术学院”如何译?且不说“学院”的译法各执一词,仅“职业技术”本身都存在着理解和选词问题:理解上,职业和技术是并列关系还是偏正关系?抑或说是职业和技术还是职业的技术?选词上,职业一词用“professional”、“vocational”还是“occupational”?技术一词用“technic”、“technical”还是“technological”?用法上,如果职业技术是偏正关系,那用前置定语式还是用后置定语(vocational technology)?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1960:3)如果我们坚持名称翻译时应立足于“为译文读者而译”(李捷、何自然 2012:74)。那么,我们便可能追根求源,或可将“职业技术学院”译成“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参见张顺生 2008a:10)
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 the point, however, is to change it.) 笔者还曾作过相关调查,发现大陆大学的“科技学院”、“理工学院”、“工学院”、“工业学院”、“工程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等几乎翻译得互相没有区别,然而,这些概念真的完全一样吗?如果我们将逻辑起点建立在“科学”(science)一词的英译基础之上,我们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和结论。(详见张顺生 2008b:33-36)
笔者人为,学校网络英译要尊重文本的原意,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关照目的语读者。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4.1 培养问题意识
其实,没有发现问题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译者要培养问题意识,培养翻译反思精神,切实研究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Without understanding a problem, it is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to solve it.)因此,problem finding比problem solving有时甚至更为紧迫。
4.2 坚持翻译规范
如果英文中已有相当的表达,我们可以按照鲁迅所说,采用“拿来主义”;如果有中国特色的表达则应在尊重对方语言表达习惯的基础上,保留其中富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提高人们的交际效率,而这种表达也最好让英语国家的人把把关。
4.3 重视受众理解
翻译无论在翻译前还是在翻译后,都始终要牢记心中的读者,关照他们的前理解。翻译前,最好能够阅读一些相关资料,要采用符合英语本族人表达方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关键的句段要予以相应的重视。
4.4 尊重约定俗成
为了提高交际效率,要坚持固定表达相对固定 不固定表达通过语料库甄别选择最常用的表达,不必另起炉灶。力争同样的表达,尽量用统一的表达方法,诚如孔子所云,“吾道一以贯之”。
4.5 学会现代技术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已经有很多技术能够助我们一臂之力。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库看看有无这样的搭配。如果都有,那看看哪种搭配最好?哪种搭配的出现频率最高?
4.5 重点词句重点处理
翻译时,译者应当严肃严谨,对没有把握的词不能全凭心血来潮、想当然、断章取义,尤其是一些关键词句段。翻译要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不能望文生义,还应当充分尊重双方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张顺生 2008c:65)
高校校园网的英译十分棘手,但是,鉴于高校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高水平窗口,事关我国的国际形象,兹事体大,故本人不揣冒昧,尝试性提出自己的看法,权当抛砖引玉,初衷也旨在引起译界和相关管理部门对高校校园网英译的重视,希望有关各方能够将同行着急起来,就此举行相关的会议,以期对校园网络的关键词英文制名达成共识。惟其如此,我们的对外流才能够有效地开展,我们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才能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COCA)(http://corpus.byu.edu/coca/)2014-2-10.
陈大亮. 2006.重新认识钱锺书的“化境”理论[J].上海翻译 (4):1-6.
方梦之. 2003.20世纪下半叶我国翻译研究的量化分析[J].上海翻译 (3):50-56,60.
胡显耀、李力. 2009.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伽达默尔. 1999.真理与方法(上卷)(第二版)[M].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陆谷孙. 1993.英汉大词典[Z].上海译文出版社.
李捷、何自然. 2012 .“名从主人”?——名称翻译的语用学思考[J]. 中国外语 (6):74-78,82.
马克思、恩格斯. 19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金福. 2003.马克思的哲学在理解中的命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解释学考察[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张顺生. 2006.致远至恒 务学悟真[J].中国科技翻译 (4) :1-2,6.
张顺生. 2008a.从术语标准化视野谈“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译[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1):8-11.
张顺生. 2008b .“理工学院”和“工学院”的英译与思考[J]. 中国科技翻译 (4)33-36.
张顺生. 2008c.信:译者主体性的底线 —也从Times Square的译法谈起[J].上海翻译 (2):63-66.
张顺生. 2010.外语翻译中的“真善美”[J].英语知识 (6):4-6.
张顺生.2011.谈理学、理科和科学的英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1-4.
译匠:以工匠精神精进翻译。
为广大客户提供各大行业语言翻译服务;
为广大学员提供优质语言翻译学习方案。
更多翻译课程阅读原文查看,翻译业务合作,请直接添加微信 xiaoyijia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