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道 : 哈佛中国哲学课 | 荐书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知道
哈佛中国哲学课


[美] 普鸣 克里斯蒂娜·格罗斯-洛 著  胡洋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5

ISBN:9787108075185 定价:48.00元


【内容简介】
《知道:哈佛中国哲学课》源于哈佛大学明星教授普鸣为哈佛本科生开设的“中国哲学课”讲义以及课堂讨论的整理和补充。在书中,作者以生动、易懂的日常情景为例,通过对中国先秦诸子哲学智慧的阐释和重构,引导中外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启发他们通过在个人生活和实际事物处理上微小的改变,不断地为自己的生活开拓新的道路,并创造主体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


【作者简介】

普鸣(Michael Puett):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中国历史方向教授、宗教研究委员会

主席,东亚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著有《作与不作》(三联书店,2019)、《成神》(三联书店,2020)等。普鸣为本科生开设的“中国古典伦理以及政治哲学”课同“计算机科学入门”课和“经济学原理”课是哈佛大学的三大热门全校选修课。他因在教育中的卓越表现获得哈佛学院教授奖。

克里斯蒂娜·格罗斯-洛(Christine Gross-Loh)

作家和自由撰稿人,哈佛大学东亚历史专业博士,其作品见于包括《华尔街日报》《大西洋月刊》《赫芬顿邮报》在内的众多出版物。


【目录】

前言

序言

第1章 自满时代

第2章 哲学时代

第3章 论人际关系:孔子和假设的礼仪

第4章 论决策:孟子与变化无常的世界

第5章 论影响:老子与处世之道

第6章 论活力:《管子·内业》与神性

第7章 论自发性:庄子与流动的世界

第8章 论人性:荀子与被治理的世界

第9章 我们的潜力

致谢


【目录】


论人际关系:孔子和假设的礼仪(节选)

关于日常

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食不语。——《论语·乡党》

《论语》里充满了有言行的具体的、微小的细节。这些东西怎么会有哲学意义?

哲学会不会让我们联想到很宏大的问题?比如: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道德是什么?

但孔子则提出了这样一个基础的、看似深奥的问题:你怎样应对你的日常生活?

对孔子来说,世上的一切都从这个最细微的问题开始。

无论是清晨的一杯咖啡,还是家庭晚餐、周五晚上的例行约会,或是在睡前让孩子在肩上“骑大马”,这些时刻都十分重要,因为它们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连续性以及意义。

关于仪式

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

对孔子来说,祭拜仪式的必要性在于它能为举行仪式的人带来好处。例如在祭祖时,询问仪式能否真正影响死者毫无意义,重要的是举行仪式本身会给家族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带来改变。比如在仪式中,任性的儿子变成家庭代表,争论不休的兄弟姐妹必须暂停争吵……在仪式中,活着的人不仅可以建立起与死者之间不同以往的关系,他们自己也会被带入一种全新的关系中。而当仪式结束,家庭成员会走出仪式空间,脆弱的和平关系会再次破碎,这便是需要反复举行仪式的原因。

关于仁善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无论对于我们自己还是别人,都不存在一个需要去发现的“真实的自我”。每个人都拥有无数种自相冲突的个人角色,没有什么规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操控它们,只有礼仪方面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如何打破固有模式,让我们学会如何善待周围的人,生出仁爱之情。

假设你走进房间,发现自己的另一半因某件事而担忧。以往你会鼓励对方把事情说出来,这已经是你们之间的既定仪式。但孔子会强调,在这个特殊的情境中,你应该理解对方具体需要哪方面的关心,也许一个安静的拥抱会产生最好的效果。你这样做了,对方也以一个拥抱回应,你们创造了新的、更具效果的仪式。只有当我们以仁爱之心面对生活,才能懂得何时实施礼仪以及如何改变它们,而我们也只有通过礼才能培育出仁爱。这种循环,正是孔子思想深刻性的组成部分。

—END—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三联图书

▼复制以下淘口令
「3fu置这个 a:/₤CEXmc9uWeYG¢回淘Ьáò」

打开手机淘宝,进入三联书店天猫旗舰店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书讯 | 2023年4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