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6年8月3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高考填志愿,选大学比选城市更重要

2016-06-24 孙不熟 城市战争


电影《全城高考》剧照


文|孙不熟


今天聊一个感性的话题。高考成绩这几天陆续公布了,如何帮孩子填报大学志愿,可能困扰了很多家长。


我前两天看到罗振宇有一个非常俏皮的观点说,填报志愿这件事情,城市最重要,大学其次,专业最不重要。他的解释是,这是一个缺乏确定感的年代,人们的选择不应该是像过去那样追求一个“确定性”,而应该去追求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城市比大学还重要,因为城市可以比大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城市研究者,我当然对城市的价值与魅力推崇至极,但我仍然认为罗先生这一次过于拔高了城市的作用,而且很可能会对很多年轻人带来误导。理由很简单,上大学是为了求知,不是为了就业。如果是就业,城市当然很重要,但如果是求知,城市就没那么重要


我们看到世界上很多顶级名校,其实都不在所谓的大城市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比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城与剑桥大学城,都在远离大城市的小镇上,美国常青藤联盟里除了哥大、宾大在大城市,其他几乎都在小城市或者大城市的远郊,即便是国人熟知的哈佛大学与MIT也不是在波士顿市区,而是在其郊外的一个叫做Cambridge的小城镇上。中国也有很多顶尖的大学不在北京上海,中科大在合肥做出的科研成果、培养的学生,一点也不比北京上海的一流高校差。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大城市可以长见识”云云。但是,大学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肯定还是求知,没有过硬的知识训练,空有一身“见识”除了唬人还有什么用?美国大学毕业生的见识难道是靠纽约和洛杉矶里闪烁的霓虹灯来获得的?当然不是,他们的见识首先来自浩瀚的图书馆和无数次挑灯夜战的苦读(国内大学生可能体会不到美国大学的学业负担之重)。


知乎上很多人问在“一线城市的二本”和“二线城市的一本”之间,应该怎么选?如果是我,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二线城市的一本”,理由很简单,“二线城市的一本”在当地更稀缺、更金贵,获得的资源和目光更多,有助于培养我的自信和优越感,而且等我毕业后,马上可以拍拍屁股去一线城市工作,两不耽误。


不信,你去华为、腾讯、百度这些一线城市的大公司看看,有多少是来自武汉、南京、长沙这些二线城市的毕业生?没听说这些公司在招聘员工时会问“你是哪个城市毕业”的。罗先生自己就是在武汉上的大学,毕业后才去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北京嘛。


相比而言,那些为了追求所谓“见识”的同学,去到一线城市的二本大学,能获得什么呢?得不到当地政策与资源的重视,各种边缘感和野鸡感,更重要的是,这个二本的校区很可能还是在一个鸟不拉屎的郊外,和市中心散发着“见识”之光的霓虹灯隔着十万八千里。


根本上讲,大学这种社会组织之所以还有存在的必要,就是因为严谨的、系统的知识训练还有很大的价值,否则,大家直接去上北京上海纽约伦敦这种“社会大学”就好了。而要获得这种知识训练,不一定要在大城市完成,如果是在欧美国家,反而是小城市更好,因为小城市的求知氛围更纯粹。说大学是“象牙塔”这个比喻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说大学本应该与城市的霓虹灯保持一定的距离。


所以,我认为,在高考填志愿这个事情上,大学比城市重要,城市比专业重要。而且没有去到理想的城市,毕业后可以轻松换,但如果没有去到理想的大学,更换成本就高得多了。专业之所以最不重要,是因为在中国这种教育体制熏陶出的高中生,普遍对专业没什么概念,反正都是随便填,等进了大学才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与擅长。


当然,有一类专业可能例外,比如罗先生就读的传媒专业,再比如市场营销类专业,这类注重实操的专业在大学里的确学不到什么东西,还真的要到“社会大学”里去学。所以,读这类专业,去个一线城市还真可能比上个好大学更值得。但我实在想不明白,学一门需要严谨的系统化的知识训练的专业,为什么一定要去一线城市长见识?“见识”这个东西的作用被国人过分夸大了。


城市战争精选文章:

这些数据告诉你:谁才是中国科创第一城?

行政区房价排名:京沪深包揽前24名,合肥仍是最大黑马

孙不熟答问:哪些城市的房子值得入手?

房价收入比排行榜:谁是中国“房痛指数”最高的城市?

长三角规划全文解读:哪些城市将有大提升?

富豪地理分布榜:谁是中国最产富豪的城市?

奢侈品消费力排行榜:广州到底有多弱、成都有多强?

地铁拥挤度排行榜:广州地铁为什么“挤”冠全国?

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排行榜——谁是中国最强势的省城?

从国务院对城市总规的批复,看中国城市的真实排名

后台回复“目录”,可查阅更多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