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不熟:广州的征程是星辰与大海

2017-10-23 孙不熟 城市战争

文|孙不熟


这两天有不少读者希望我谈谈那张邮票引发的“广杭之争”,我的观点毫不含糊,杭州深圳都很优秀,我也常常为他们点赞,但广州的征程不是眼前的小兄弟,而是遥远的星辰与大海,路上会途径北京和上海。


近年来,面对网络上的各种“唱衰”,广州人喜欢用“保三”来为自己打气,但我认为这个口号还是太务实,没有多大凝聚力和振奋感,不如直接当第一名——做第一名很难吗?



广州在历史上又不是没拿过第一,自唐代开始,广州港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是主导中西方海洋贸易的核心城市。至明清两代,举国封闭唯广州一口通商,成就了广州的百年霸主地位。到民国,广州的外贸中心地位虽被上海取代,但这里仍是中国商业文明、进步思潮、国民革命的中心,以广州为大本营的“北伐”成为时代最强音。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州的独特价值再次爆发,“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成为时代最强音,广州的淘金机会远远超出京津沪,再次一株独秀、独领风骚,那是这座城市的又一个黄金年代:广州的传媒业激荡全国,流行音乐传遍大江南北,外企纷至沓来,内陆省份蜂拥到广州开设驻广办,全国人民学习广东话蔚然成风……


回顾中国两千年历史,如果要用“历久弥新”来形容一座城市,那么没有谁比广州更当之无愧。历史的多次眷顾,证明了岭南这片土地巨大的魔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州的辉煌还能再现,还能重回历史的巅峰。


我对广州的信心来自这样几个层面:


1、身处变革的大时代。中国经济仍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全国13.7亿人中还有42.6%没有进城,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还远远没有完成,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还远远没有定格,城市地位的洗牌随时可能发生,即便是北京上海也并非高枕无忧。


这是大变革时代特有的福利,如果是在美英法日韩这些城市化已经完成的国家,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定格,城市再洗牌的机遇不会有。


当前,中国不仅处在快速城镇化的阶段,更处在大城市化的阶段,会有源源不断的农村人口以及中小城镇人口涌向大城市,留给大城市的人口增量至少还有两亿的空间,这两亿增量人口的再分配,就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遇。


2、地处超级人口大国。放眼世界各国,一亿人口以内的经济体,基本上只会存在一个大城市,但人口大国的区域发展一定是多中心的,中国、美国、印度都同时存在多个大城市,这是人口大国特有的福利。


中国的人口达到13.7亿,相当于14个亿级人口经济体,至少可以发展出14个超级城市,这不仅是广州的机遇,也是武汉、郑州、长沙、成都、济南等省会城市的机遇。超级大国蕴含着超大机遇,广州的胆子一定要大、信心一定要足。


3、背靠巨大的经济腹地。与很多竞争对手不同,广州并非一个单体城市,它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密度最高、发展势头最好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这个地区(含港澳)的GDP约占据全国的1/8,财政总收入(不含港澳)约占全国的1/7,本外币存款量(不含港澳)约占全国的1/9,胡润富豪榜上榜人数(不含港澳)约占全国1/5,进出口总额(不含港澳)占全国的1/4,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经济重心。这意味着,一个城市要挑战广州的地位,首先要挑战的其背后这个巨大的经济腹地。


2015年,世界银行曾发布报告称,珠三角(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已在2010年超越东京都市圈成为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世界第一大城市圈。目前,这四个城市GDP总量达54472亿元,相当于2.2个北京、4.6个杭州,但总面积只有1.57万平方公里,不到一个北京市或者杭州市的面积。


巨大的经济腹地,为广州带来潮涌不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支撑广州位列北上广三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其机场吞吐量、火车客运量、地铁客流量、快递业务量、货物运输总量都稳居全国TOP3行列。


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都是流量,广州是中国最不缺流量的城市之一,是中国最不差人气、财气的城市之一。产业浪潮日新月异,各种“新经济”都是快消品,只有流量优势才能永葆城市的青春活力。


4、沉淀千年的顶级营商环境。什么叫做营商环境?举一个例子就明白了,网上有句流行语叫做“投资不过山海关”,什么意思?说的就是北方某些地区的契约精神差,老板们不讲诚信,南方人敢去那里和他们做生意。相反,人们普遍都喜欢到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生意,不是因为这些地区有煤、有金、有黑土地,而是因为这些地区的政府和人都靠谱,在那里投资有确定性,和他们做生意放心。


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好不好,就看外地人敢不敢过来投资,敢不敢和当地人做生意。作为千年商都的广州,市场意识、契约意识、法治意识早已深入这座城市的文脉,并深刻地同化着来这座城市经商的外地人,共同构筑一个高质量的生态式营商环境,这个“软实力”壁垒不是内陆城市一朝一夕就能挑战的。


和北京、上海相比,广州在城市气质上的确没有那么高逼格,但城市的本质魅力不是逼格,而是那种泰山不辞细土、江河不择细流的包容性。一个普遍的共识是,人们在这座城市很容易生存下来,很容易赚到钱,这里既有珠江新城魔幻式的楼宇经济,有黄埔、南沙、增城、花都共同撑起的大工业体系,也有遍布大街小巷的各种毛细血管般的小商业与小创业公司,大开大合、大雅大俗,这种包容性与丰富性,是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比拟不了的。


5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基本面。不少无知的自媒体小编经常拿“衰落”一词来形容广州,但一个典型的衰落地区应该是美国五大湖、德国鲁尔区、中国东北这样的铁锈地带,反映为经济下滑、就业岗位减少、人口外流、商业萧条、房价下降。再来看广州,经济、人口、房价仍高速增长,看不出有任何衰落的迹象,这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近年来,广州GDP与北京上海的差距保持不断缩小趋势。1990年,广州GDP占上海的比重为40%,到2000年,这一比例升至52%,2016年则达到71%。2017年上半年,广州的GDP增量还一举超过了北上。人均GDP方面,广州的人均GDP近年来也一直高于京津沪。


二是人口仍然高速增长,2016是广州被各路自媒体“唱衰”至极的一年,但这一年,广州的常住人口却暴增54.24万人,高居全国第一,外来常住人口亦大增37.94万人,远超北上深。


数据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数据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三是房价暴力补涨,较早唱衰广州的是一帮炒房客,他们认为广州房价温吞没有爆发力,但从2016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广州房价暴力补涨,接近追平深圳,上涨幅度居全球十大城市之列,我看这半年没人再拿房价来“黑”广州了。炒房客们不是常说,房价是资本对一座城市未来的估值吗?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现在的广州可谓前途无量了。



以上便是我坚定看多广州的理由,但话说回来,再好的田,也得配一把好犁,广州要达成超越北上的伟业,仅仅靠优秀的客观条件是不够的,还得有卓越的城市运营能力。一句话,事在人为。根据我个人的观察,我给出这样几点粗浅的策略:


1、继续做大人口规模,先在经济总量上把北京上海给超了。北京上海的经济总量之所以领先,首先是因为其人口基数大(其人均GDP并不高),广州目前的常住人口数量是1404万,距离总规的目标值(到2020年控制在1800万以内)还有接近400万的人口增量。与北京上海严控人口的态势相比,这是广州非常有利的一个外部条件。


距离2020年还有不到3年时间,广州完全有条件效仿深圳、武汉、长沙、郑州等城市,进一步降低户籍门槛,以海纳百川的大胸怀吸纳人口。不用太担心增量人口的就业问题,二产时代,人是跟着产业走的,而三产时代,产业是跟着人走的,只要把人搞过来了,自然就会吸引投资、带动消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然后吸引更多的人口涌入。


广州目前的人均GDP和GDP增速都是超过北京上海的,只要允许人口规模进一步做大,完全有机会在未来5到10年内,实现对北京上海的GDP超越。对广州来说,那将是其综合地位的一次巨大提升,对整个城市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方面有极大的正面价值。


2、大力招揽人才,在经济质量上缩小与北上的差距。事实上,经济总量超越北上并不难,例如广州与佛山的中心区已经连成一片,二者可以视为一个城市,这个广佛联合体(人口刚好与北京相当)就在GDP层面实现了对北上的超越,但也只是GDP的超越,其产业结构、工资收入、财政收入、本外币存款、专利数量、上市公司数量、研发投入等结构数据,仍然与北京上海有着较大的差距。


北京上海之所以有着如此强大的产业结构与创新能力,本质上是因为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那批人才,广州要在经济质量上实现对北上的超越,仅靠人海战术是不够的,还得有人才战略,想办法把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当前,北京上海的户籍政策仍在收紧、房价冲上云霄,人才外溢的动力空前强大,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广州何不趁此机会不大开门户,从容承接从北京上海外溢出来的人才呢?


人才是一切高质量经济活动的基础设施,这个比大空港、大陆港、大海港等所有硬件设施都更重要。


3、联手深圳,打成一片,共创伟业。珠三角的人们一定听说过广佛同城化、深莞同城化,却很少听到“广深同城化”这个倡议,为什么?一方面因为二者不接壤,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若隐若现的门户之见。但今天,广州已经把摊子铺到南沙了,深圳也把发展重心拉到前海与宝安了,二者真真切切只有一水之隔,二者完全有条件谈一谈“同城化”。


不少论者习惯于把广深视为竞争对手,其实这是非常短视的一种观点,在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提速、粤港澳经济重心不断向珠江口聚拢的过程中,广深迟早会融为一体,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广深都会区,未来二者的关系正如越秀之于天河、浦西之于浦东,共生的意味远远大于竞争。


如果说广佛联手,只能在总量上超越北上,那广深联手,则能在总量与质量上实现对北上的双重超越。当前,广深科技走廊已经纳入省级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已经纳入国家战略,无论是省政府,还是国家层面,都会推着广深走到一起,打成一片,共创伟业。


这需要广州拿出省城大哥的风范,加快推进二者在交通路网一体化、基础设施共建、科教文卫资源共享、社会保障同城化、产业政策系统化等方面有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合作。


4、重点培育几个战略级新兴产业。产业浪潮日新月异,各种“新经济”都是快消品,错过了一波还有下一波,只要一个城市还有流量优势,还有人才聚集,总能抓住一波机遇,洗心革面、奋发再起。在移动互联网这一波创业浪潮中,广州的确没有北上深表现得那么耀眼,但接下来还有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多个产业浪潮,就看广州能否把握住。


目前,广州已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入布局,科学城、大学城、琶洲互联网聚集区、中新知识城、南沙自贸区等多个科技聚集区已经开始显山露水。


5、重金办大学,构建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实力。大学几乎是珠三角地区永远的痛,这也是珠三角地区在人才吸引力、基础科研等方面与北京上海相距甚远的主要原因。在前几个月刚刚发布的双一流大学与学科建设名单中,广州再次尴尬,其一流大学数量只有三个,不仅少于北京上海,也少于南京、武汉、西安、成都、天津等城市,一流学科数量只有18个,大约相当于北京的1/10、上海的1/5、南京的1/2。


广东常自比美国第一大州加州,二者的确有着很大的可比性,特别是加州作为一个后发地区,在高等教育领域却后来居上,取得了与美国传统文教中心——东海岸等量齐观的成绩,这可以给广东很大的启发。作为广东高等教育的中心,广州理应表现出强烈的进取心,争取早日构建与其城市地位相匹配的科教实力。


小结:


对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世界来说,对一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超级大国来说,一线城市的地位不是靠国家钦定的,而是在市场中打拼出来的。


例如,国家对城市行政级别的最高认定是直辖市,但不是每个直辖市都成为市场公认的一线城市。国家还出台文件规划了8个国家中心城市,但不是每个“国中城市”都具备全国性的影响力。国家可以根据需要制定一些区域发展的目标,但检验成败的永远只有市场。


在中国,没有哪个城市比广州这个“千年商都”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更能领会市场经济的魅力。在岭南这块充满魔性的土地上,在中国这艘立志远航的超级巨轮上,在全球化这个满天繁星的超级舞台上,广州的征程应该是星辰与大海。


延伸阅读:

省会城市的卖点是什么?人口从一千万到三千万的超级红利

华南地区上市公司地图

广州深圳香港,谁是谁的“环”?


欢迎加入孙不熟开通的付费社群,在那里可以一对一咨询购房问题,可以认真地聊城市与楼市。


扫描以上二维码加入孙不熟的社群,读懂城市、学会买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