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城市的卖点是什么?人口从一千万到三千万的超级红利
文|孙不熟
融创老板孙宏斌是武汉大学的校友,近来正在响应武汉的“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活动,在一个媒体招待会上,他说武汉很有可能成为一个人口超3000万的城市。
我对这句话的印象很深,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大家知道,最近一年多的时间,像武汉这样的省会城市占尽风头,一方面是楼市烈火烹油,二是人才引进搞得风生水起,敢于和一线城市“硬碰硬”。很多人开始不忿,认为省会城市“不配”有这么高的房价,也“不配”和北京上海争夺人才。
但我认为孙宏斌说到点子上了,像武汉这样的省会城市,最大的机遇和卖点不是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不是大基建,也不是互联网+,而是最简单粗暴的人口红利——人口规模从1000万膨胀到3000万的那种翻三倍的超级红利。
这个量级的人口红利,北京上海暂时不会有,因为二者已经有3000万了,再往上做增量,很难,因为全世界还没有一个人口超过3000万的单体城市——这很可能说明3000万就是现代城市在技术上能达到的一个极限值。所以,大家看得到,北京上海在赶人,再无节制地允许人口涌入,无论是交通设施、物资供应还是管理水平都承受不了。
这个量级的人口红利,天津、重庆也不会有,因为二者缺少一个超级大省作为人口供应的腹地。中小城市以及广袤农村的人口,如果要去大城市谋生,第一选择肯定还是省会城市,这里面有交通便利的因素,有户籍、社保、教育等各种政策因素,也有情感认同的因素。如果觉得省会城市不好,也会直接去到北上广深。刘晓博先生常常说,二流直辖市不如一流省会城市,我非常赞同。
这个量级的人口红利,中小城市也不会有,因为中小城市在生产效率上与大城市有着指数级的差距,连上牌桌的筹码都没有。在省会城市强势的侵略之下,中小城市几无还手之力,直至失去存在的必要。
这个量级的人口红利,只有省会城市才会有。武汉现在的常住人口大概是1060万人,大约占全省的18%,做到3000万人之后,也只是刚过50%。如果是广州、郑州、济南、成都这些亿级人口大省,其省会人口做到3000万,只占据全省的30%左右。
30%的占比很高吗?看看大东京、大伦敦、大巴黎、大首尔在各自国家的人口与经济比重,就会豁然开朗:一亿人口以内的经济体,往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只剩下一个城市,其他都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有省这个超级腹地作为支撑,省会城市只要愿意,把人口规模做大根本不是问题。郑州有个郑东新区,曾经被媒体称为“亚洲最大鬼城”,但现在谁都不敢这么说,因为现在这个区的房子,你想买还不一定买得到。为什么?因为这个城市的人口腹地是一个亿,多大的“鬼城”都能给你填满。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大东京、大伦敦、大巴黎、大首尔能膨胀到全国人口比例的20%到30%,那北京、上海可以吗?暂时做不到,因为技术上不允许,如果北京的人口规模达到全国的20%,那意味着北京城里要塞满2.6亿人口,这个量级的城市,无论是交通设施、物资供应还是管理水平都承受不了。也许再过100年可以,那个时候的科学技术也许能让北京容纳这么多人口,但现在的技术肯定做不到,至少供水、供电都成问题。
人口红利在中国是一个逐渐褪色的词汇,但对那些坐拥超级腹地、怀抱万丈雄心的省会城市来说,仍然还有巨大的机遇,世界上还有哪里能找到人口从1000万膨胀到3000万的城市和机会?
遇到这样的处在人口爆发期的城市,不要说去买房,就是去卖煎饼果子和茶叶蛋,也有机会获取暴利。最近十多年,北上广深的房价之所以如火箭般往上冲,根本原因还是遇到了人口爆发期。
以上海为例,从1978年到1995年,上海大部分年份的人口增量只有十几万,堪称平缓,直到1996年,人口增量一下子超过30万,而到2003年,则猛增至50万,2010年冲到90万,直到最近这两年才重新回到平缓状态。从1996年到2016年,正好也是上海楼市爆发的黄金20年。
聚人气才能聚财气,一切财富的本质不过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哪里的人类活动密度高,哪里就是金矿,我这是最近两年坚定看好省会城市的原因。
延伸阅读:
欢迎加入孙不熟开通的付费社群,在那里可以一对一咨询购房问题,交流城市经济、房地产与规划知识,分享购房心得。更重要的是,那里没有广告,一切信息与观点恪守客观公正原则。
扫描以上二维码加入孙不熟的社群,读懂城市、学会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