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买房之前要看懂“城市半径”

2018-01-03 孙不熟 城市战争

文|孙不熟


买房之前,首先要判断你选的那个地段是否在“人类可接受的极限通勤距离”之内,如果超出这个极限距离,再漂亮、再便宜的房子,都是缺乏外来人口支撑/接盘的,这种房子应该一票否决。


这个道理理解起来不难,难的是如何测算这个“极限距离”?城市是一个恒动的生态系统,不是静止的机械系统,很多数据是不可知的。经验也表明,这个数字的弹性的确很大,有的人可以接受50公里到80公里,有的只能接受5公里内,众口难调,搞研究只能取大多数人的均值。


滴滴出行日前公布了一个“出行半径”排行榜,很有参考价值,其对“出行半径”的定义是:以市中心为原点,绝大多数(超过90%)的出行起点或终点都分布在以此为半径的圆圈之内。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城市90%的打车族都都生活在30公里的出行半径内,那实际上30公里就可以视为这座城市的“人类可接受通勤距离”,我们把它叫做“城市半径”。


滴滴的数据显示,北京的“城市半径”是31.7km,居全国第一,其次是上海30.8km、深圳30.5km、佛山30.3km、广州29.8km,完整版的榜单在这里:



细看这个榜单,可以发现,城市规模与城市半径基本上成正比,但差距没有想像中那么大。比如,北京、上海号称中国最大的城市,但其出行半径也只有30公里多一点,而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建成区规模都不到北京1/2的佛山、成都、杭州、大连、东莞等城市,其出行半径也都在28到29公里之间,和北京上海的差距很小。


这说明,即便是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城市,他们真实的“城市半径”其实并没有比二线城市大多少,如果你想当然地认为如果杭州、成都是30公里,那北京、上海会达到60公里,是大错特错的。真相是,大城市的人不是特殊材料做的,他们可接受的极限通勤距离和中小城市没有本质差别,只有细微差别。


所以,不管是在杭州、武汉、成都买房,还是在北上广深买房,30公里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字,超出这个半径的房子,都应该想清楚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你买了之后以后卖给谁?


有人可能会问,30公里这个数据靠谱吗?下面,来做另外一个测算。


如果我们把北上广的交通地图做一个对比,会发现,北京六环、上海绕城高速、广州绕城高速、成都六环路组成的圆圈,其半径不约而同地呈现为28公里,其涵盖的面积也差不多都是2000平方公里。不同的是,北京六环以内是北京的主城区,上海绕城高速以内是上海的主城区,广州绕城高速以内则是广佛两个城市的主城区。当然,成都还不够大,六环到五环之间还有大量地块没有城市化。深圳的情况有点特殊,它是多中心结构,这里不做举例。


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简单的示意图分别以各地政务中心或者商业中心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28公里的圆,看看是怎样的?



从三个城市的路网规划来看,28公里可以视为这几个城市的“极限通勤距离”,这个数据与滴滴测算的30公里是不是差别不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敲黑板、划重点):无论是滴滴测算的城市半径,还是各大城市规划的环线,他们都考虑的是汽车出行的半径,而非轨道交通的出行半径。而在大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里,轨道出行正在超越汽车出行,成为主流的出行方式。也就是说,再过若干年,等中国城市全面进入轨道交通时代,30公里这个“城市半径”有望再次被突破。


事实上,北上广深现已开通的地铁线路,很多都已超出市中心50公里的半径了,只不过速度还没有跟提上去,超过30公里的地铁通勤仍然不 50 30084 50 15264 0 0 2217 0 0:00:13 0:00:06 0:00:07 2937是主流。但如果180公里时速以上的高速地铁未来能够普及,那么“大城市的人类可接受通勤距离”从现在的30公里提升到50公里甚至80公里,完全不是问题。


综上所述,“城市半径”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会随着交通技术的升级,不会突破旧的极限值。现阶段,这个半径应该是30公里左右,未来这个半径有望拓展到50公里乃至80公里。如果对技术有信心,大城市的“城市半径”会越来越大,你买房的选择区间也会越来越大。




以下是滴滴大数据通过城市半径制作的城市结构图:






    延伸阅读:

孙不熟:地段为什么不保值?

CBD的房子为什么不值得买?

电梯与地铁的竞赛,决定了资产配置的逻辑

从深圳狂建摩天大楼看CBD的贬值

从商铺的没落,看城市空间秩序的颠覆


欢迎加入孙不熟开通的付费社群,在那里可以“读懂城市、学会买房”

扫描以上二维码加入孙不熟的社群,读懂城市、学会买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