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城市战争的朋友:
你好,很高兴你点开本文。本文是此前成功众筹的一篇文章。
众筹期间,共有316人参与,筹集资金3080元,超过目标值80元。此前,我们已经向106位此前要求“优先阅读权”的赞助者发送预览版本,今天则对全部读者开放,希望你喜欢。
在此,还要给所有参与众筹的读者以及给予期待的朋友道个歉,由于最近一个月工作比较忙,调研计划经常被打断,所以直到今天才算正式完稿。让大家久等了。
由于没有在东莞的长期生活经验,本次调研一定存在不完整、不深入甚至不准确的地方,还请各位高人在评论区讨论。
文章分为《规划篇》、《经济篇》、《战略篇》三个部分。
文|孙不熟
因工作需要,我常常往返于广深之间,但说来惭愧,对夹在中间的东莞,我还真的不熟,上一次去东莞,已经是6年前的事情了。
那一次短暂的逗留,已经没有多少印象了,只记得朋友给我安利过东莞的不少小百科,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这座地级市的城镇化率、对外贸易额与五星级酒店数量都是超过省城广州的。
这一次到东莞,从传统乡镇虎门、长安,到市中心的南城、东城,再到正当红的开发区——松山湖,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算是对东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一个基本的梳理。
虎门大桥
《规划篇》
东莞的“城里人”几乎没什么优越感。
因为这座城市的“城乡差距”不小——你没听错,是“乡”领先于“城”的差距。
大家知道,东莞是中国仅有的四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另外三个是中山、嘉峪关与三沙市),全市共分28个镇与4个街道、1个经济功能区(松山湖)。一般来说,叫“街道”的是城市,叫“镇”的是乡下,但我此行接触到的所有“城里人”几乎都惭愧地说,他们的市中心(四个街道)实在没什么存在感。
因为这座城市最著名的那些龙头企业,比如加多宝、步步高、以纯、玖龙纸业等等,都在镇上;这座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比如广深高速、广深港沿江高速、广深港高铁,也主要途径的是下面的乡镇;这座城市最好的酒店,最大的商场,最漂亮的姑娘,也在镇上。
就连房价,往往是一个城市“市中心”最后的尊严,在东莞也至少被8个镇给践踏了,而且并非全部是临深片区,虎门、厚街、松山湖等不临深片区的房价也高出市中心不少。
唯一能够让市中心找到存在感可能只有环境,东莞的四条街道,尤其是南城街道的城建设施以及市政管理水平,还是和下面的镇拉开了差距的。乡镇虽然发达,但总体还是乱糟糟的样子,市中心虽然穷点,却是大城市的范儿,外来精英与高端服务业一般还是会选择城里。
这种空间上的格局,多多少少让我不习惯。按照传统的观念,城市有着严格的秩序感,它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区,中心区的外围依次是普通城区、郊区、乡镇,经济水平则是按照金字塔结构呈现递减规律。这无论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还是普通县城,都能找到印证。
东莞不一样,不能说与金字塔规律完全相反,但至少可以说它是去中心化的,或者说是多中心化的。规划界人士常常说深圳是一个多中心组团的城市,但老实说,这个说法有点勉强。比起深圳,我认为东莞更适合这个说法,因为它的28个镇,天然就是28个小组团,每个组团内部都自成一体,各组团之间则是快速路连接,非常完美的多中心组团式格局——而且这个格局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自然长出来的,其逻辑更加自恰、性能更加稳定。
更重要的是这28个组团又是28种风格,绝非千城一面。大家知道,东莞、中山、佛山都有“专业镇”这个说法,但只有东莞把专业镇这种神奇现象做到极致。所谓专业镇就是指“一镇一特色”,一个镇就一两个产业集群,然后做到全国甚至全球第一:比如虎门的服装,厚街的鞋业、石龙的电子、长安的五金与电子、中堂的纸业、常平的光电、大朗的毛织、樟木头的塑胶、大岭山的家具等等。
每个专业镇都通过自己的优势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再带来大量的商业、生活服务业与公共配套设施,然后形成一个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城市。一位记者朋友还介绍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说下面乡镇的医疗水平都透露出浓浓的”专业镇“特色,比如有些镇的医院骨科特别强,有些镇的医院皮肤科特别强,有些医院的内科特别强,都跟所在镇的支柱产业有密切关系。
“医学是一门高度依赖实践的学问,这些专业镇的外来务工人员多,工伤病例也就多,他们医院的医疗水平是练上去的”。
与国外不一样,中国官员一般喜欢用“城镇化”这个词,而不是“城市化”。我想,东莞应该是“城镇化”的一个不错的样本。
东莞行政区划图
《经济篇》
说到东莞经济,此行感受最深的是两个,一个产业转移,一个是产业升级。
传言中的企业倒闭潮,在东莞的确存在,但准确来说,更多的还是转移,这集中体现在一些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不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建材家居、服装鞋帽等行业。这类行业不需要成熟的技术工人,转移到越南和非洲,对当地工人进行简单的培训马上就能开工,所以转移成本不高。
当然,若论产业转移,最彻底的可能还是传说中的“黄业”。调研期间,我遇到的几乎所有受访者,都以一种半自嘲半认真的语气告诉我,东莞现在是全国最“干净”的城市、“太太最放心城市”。
出租车司机对这个行业的消息往往最灵通,他们都明确告诉我,这座城市正儿八经的“黄业”基本上被一锅端了。
在中国历史上,青楼是一个多么令才子文人神魂颠倒的创作素材,在史书上也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但在今天,一个世界级“风月之都”的顷刻覆没,在文化意义上,居然没有掀起半缕波澜。这算不算是个性化产品与ISO产品的区别?我不知道,青楼并非本次调研的主题。
“黄业”不会计入统计局的官方数据,这个产业的瓦解,不会直接影响到东莞的GDP数据,也不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其关联产业不可谓不大,餐饮、住宿、出租车、美容、零售都在其内,几乎百分之一百地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关联企业与老百姓的收入。这个打击对东莞来说,还没有完全消化完。
重点说说产业升级。过去大家都说东莞不过上一个出口加工业的大车间,提到东莞就想到“代工”与“山寨”两个词。但是现在,至少在智能手机领域,已经实现华丽升级,其本土品牌在内地手机的市场份额上,已经完全不输除苹果之外的任何一个国际品牌。
据统计,东莞去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2.6亿部,占全球市场份额17%,即全世界平均每6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是东莞生产。
而盘点去年中国手机市场份额的前五名,东莞品牌就占了两个(OPPO与VIVO),另一个是深圳的华为,据称也讲把手机业务搬迁到东莞。不知不觉,东莞俨然成为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产业中心。这一次,东莞靠的不是代工,而是自主品牌。
与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手机产业的技术含量较高、产业链较长,转移到其他国家的难度较大。一位受访者透露,像这类有技术含量的企业搬迁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如果招聘1000人,可能需要从国内另派200人去搞管理与培训,因为那里不像国内拥有大量技术纯熟的产业工人。这类产业转移,劳动力成本是降下来了,但是管理与培训的成本就上去了,两相权衡,还不如不转移——这就是东莞作为成熟经济体的优势。
东莞手机产业的华丽升级,让人们意识到,产业发展刚开始的起点低一点没关系,只要坚持对外开放,保持竞争与学习意识,一样可以掌握技术,实现自主创新,与国际品牌平起平坐——这对那些正处在转型阵痛中的城市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励志题材。
除了手机,东莞经济去年的另外两个亮点是楼市与车市,就均与深圳有扯不开的关系。
例如,有数据显示,2015年东莞商品房成交面积1099.8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2.28%;成交金额1096.69亿元,同比增长67.06%。其中,深圳客所占比例从2014年的16%增长到2015年的38%。
还有,深圳去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只有2%,和其他主要城市相比,几乎低到尘埃里了,东莞却高达10.9%,什么原因?汽车限购嘛,深圳人都跑到东莞买车,给东莞贡献GDP和税收了。
另外,东莞去年进出口总额增长4.2%(出口增长了7.8%),要知道全国下降了7%,深圳下降了8.2%,上海北京也是负增长。在国内5个主要外贸城市,以及珠三角9市中,东莞这个增速都排在第一位。
很多数据,深圳大幅下滑,东莞却强势上扬,说明什么?深圳产业转移和消费转移做得好啊,有这位胖得喘气的邻家大哥照应,东莞真是不愁吃不愁喝。
松山湖的崛起也是深莞关系一个很好的注脚,过去几年,因为承接了包括华为在内的大量深圳产业,从一个原本夹在几个镇街之间的边缘地带,变身东莞最当红的高科技产业基地,俨然有了“小深圳”的派头,其房价更是超过东莞市区与临深片区,成为东莞之最。
总体来说,扫黄运动、企业倒闭潮,的确对东莞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幸好傍上了深圳大哥,路怎么走有人带,未来随着深圳大哥的房价越来越高,东莞摘桃的机会还有很多。
东莞松山湖经济开发区
《战略篇》
不像广州那样可以统领一方,也不像佛山那样可以自成一派,更不像深圳那样能够开辟新世界,东莞是一个对外依存度非常高的城市,其城市战略应该时刻围绕着“开放”这个主题来制定。
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是:东莞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是由广深两个大哥来决定的,而不是自己能够左右的。打开珠三角的地图可以看到,今天东莞最稠密的经济带,从麻涌、中堂、南城到厚街、虎门再到长安,基本上是围绕着广深高速公路展开的,而不是像很多城市那样围绕着自己的中心区展开的,这可以看成是广深两位大哥对东莞小弟“经济殖民”的一个论据。
夹生于广深两个大哥之间,东莞市中心的势能无法与两位邻居抗衡,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解释了东莞城市格局中“镇强市弱”的现象,也决定了在穗莞深这条经济走廊上,东莞只是一个配角,其政策设计应该时刻围绕着这个角色来进行。
有人可能会为东莞鸣不平,我倒觉得做小弟有小弟的好处。这年头,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 大哥不一定好当。反过来,权力越小,责任也越小,小弟虽不能指挥大哥,但是可以搭便车,可以摘桃。今天的东莞之所以能够在制造业大转移的情况下实现转型升级,博得“小深圳”的美誉,靠的还是邻居大哥的提携。
说得通俗一点,广深强,东莞就强,只要广深一口饭吃,就不差东莞一口汤喝。所以,东莞要“对外开放”,第一层意思就是对广深开放,做一个得力小弟的角色。
“对外开放”的第二层意思就是:东莞从一开始就是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外向型经济体,无论是最早的“两头在外”、“三来一补”,还是后来的“世界工厂”角色,再到今天新经济领域的“东莞智造”,东莞的货物都是面向全球市场的(东莞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广东仅次于深圳,在全国也能排到第5名)。
这决定了东莞的一切政策设计都应该具备国际化视野,都应该围绕着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准则进行。所以,东莞“对外开放”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对全球市场开放。
前两层意思可以看成是“对外开放”,东莞还需要“对内开放”。东莞能有今天的经济成就,除了要感谢国际贸易的带动与广深大哥的提携,还应该感谢下面32个镇街的野蛮生长。在特殊的行政管理体制下,东莞的镇街在财权、事权上拥有相当高的自主权,这种治理上的“分权效应”,让基层社会迸发出极大的发展活力,创造出很多政府计划不到的惊喜。
32个镇街,就像32个自由生长又相互竞争的“小诸侯”。镇街之间的相互竞争,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营造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营商环境,进而培育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专业镇”。这种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镇街竞争主义,为东莞经济创造出丰富的多样性选择,是东莞经济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东莞“对内开放”就是在权力上对32个街镇的开放,在经济管理上继续保持这种这种“分权效应”。
中国不缺少传统的中心城市,缺少的是像东莞这样去中心化城市;中国也不缺少千城一面的CBD,缺少的是像东莞这样千姿百态的专业镇。东莞应该好好呵护自己的独特价值,继续秉承一个开放之城的博大胸怀。
再次感谢316位参与众筹的朋友,让你们久等了。我们的上一篇众筹作品是《至少从数据上看,说香港衰落是不负责任的》
|“城市战争”是一个专注于城市PK与城市竞争力的公众号,由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创办,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