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先锋陈伟超:驰而不息,厚积薄发

同济大学研究生会 同济大学研究生会 2021-05-31

编者按

为发扬我校学生严谨求实、奋发进取的学术精神,展示我校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推进良好学风和教风建设,引导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加强学术创新、瞄准前沿领域、服务社会发展,助力推动学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同济大学研究生“学术先锋”评选活动。


2020年度,共有十位优秀学子荣膺研究生“学术先锋”称号。


今天,走进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陈博士的科研世界。

陈伟超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16级直博生

陈伟超博士师从欧亚科学院院士、电信/软件学院双聘教授赵生捷老师,主要研究5G技术支撑的物联网信息采集,两年内发表一作论文8篇,包含IEEE J. Sel. Areas Commun. (Q1, CCF-A, IF=11.42), IEEE IoT J. (Q1, IF=9.94), 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 (Q1, CCF-B, IF=6.78), IEEE Trans. Veh. Technol. (Q1, IF=5.39) 等电子信息领域顶级期刊,并担任多个期刊审稿人。


另外,参加IEEE GLOBECOM, WCNC, ICCS等国际会议并做口头报告,发明专利实审2项。以骨干人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多个省部级科研项目。2020年获博士国家奖学金、企业奖学金以及优秀学生标兵等荣誉。


科研之路,奋斗不息


2016年,陈伟超以直博生身份保送到同济大学,开启了崭新的研究生生涯。初来乍到,他对同济的生活充满了热情。第一年里,他和同学一起参加了飞利浦(Philips)黑克松算法挑战赛以及中兴(ZTE)人工智能算法挑战赛,均取得了第一名的佳绩,同时也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斩获了二等奖的荣誉。学习和比赛之外,他参加了校研究生会公关部,还和好兄弟们一起拿下了电信学院“新生杯”篮球赛的冠军。



不过,站在仰望星空的楼下,他知道,科研才是研究生生活的主旋律。和所有的科研新人一样,他也曾面临方向不明确、文献看不懂、论文写不出等问题,也曾面对数次的拒稿信不知所措。为了缓解科研带来的失落,他会去济海喂喂天鹅,也去食堂吃份饺子。虽然在行动上将科研暂放于一边,脑中却不时会想到当初的梦想。他问自己,科研凭什么难倒我?于是,他选择继续战斗。读文献、写代码、设计方案,循环往复,使他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更为坚定。正是这份不甘心和坚持,转化为后来多篇高水平论文的成功发表。


“起初的科研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后来发现主要还是因为自己不够专心投入,看了一堆资料、文献后,感觉很多东西可以做,但又都没有框架完整的、本质创新的想法,所以才做不出好的工作。有时候会想到导师赵生捷教授说的一句话,看文献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 


一路走来,几位导师和课题组成员给了他很多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团队去上海国际赛车场看过比赛,去葡萄园摘过葡萄,去最好的日本料理店吃过自助,也一起举办了元旦晚会,都是美好的回忆啊~”



同济青年,济人济世


在2020年科创盛典上,陈伟超作为学术先锋代表发言,分享他的科研感悟。“科学精神求真,人文情怀求善。科研从来不是一项产业,而是一份事业,事业就需要有情怀的投入。希望我们在回首之时,没有因失败的科研而放弃,没有因潦草的生活而畏缩,没有因匆匆的时间错失了真挚的感情,也没有因眼前的小利摇晃了本心的追求。”



平日生活里,陈伟超喜欢和人交流和分享。“不同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与不同的人交流能让你发现许多新奇的知识。”交流促进了他的沟通能力,导师便推荐他去做宾大Manuel教授的课程助教。那一段暑假时光,他与教授、同学们共同学习进步,共同享受生活。



“生活不只有科研。”身为同济青年,应该为同济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研究生期间,他作为学生代表积极参与学院座谈会,为学院建设建言献策。担任党支部组织委员的四年里,他做了两位党员的介绍人。他还担任过中德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的研究生课程助教,为同济学子传递点点知识。同济人的情怀,镌刻在他的心里,也实现在他每一天的工作里。




撰文|蔡小婷

编辑|杨余智

海报|董宇翔


你可能感兴趣:(点击标题可直达哟)

近期活动“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推荐评选开启!“86后”可报名
“权体”出击|健康王牌,让冬日校园元气满满!
【权益月报】叮咚!您的十二月权益月报已到账
学术先锋郑雪莹:敢想,就要去尝试
【研途有你】星光不负追梦人,考研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