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寻根之旅:道不尽的眷念与情怀
作者:龚锦明
青
山
镇
诗人李婵娟曾说“青山镇”让她瞬间想到武侠小说中那些刀光剑影的地方,想到武林或江湖。她没有想到,青山是一座工业重镇、钢铁之城。青山这个地方,因20世纪50年代国家兴建武钢而风起云涌。后一冶、461厂、471厂、青山船厂,以及武汉石油化工厂也在青山崛起,由此奠定青山区为重工业基地的格局。
如果说“青山”在武汉的地理版图中是一个大概念,它涵盖了整个青山区,那么位于江边的青山镇则是整个青山区的根。
青
山
镇
街
青山镇街是青山区最古老的一个街道,位于青山区东北端,濒临长江,江畔矶头山与洪山区天兴洲隔江相望;南亘凤凰山、祖坟山、大小营盘山。在古代,长江进入武昌城区的港口有一扼江枕流的小山,名曰青山矶,长江上下往来的船只,如遇大风,就进入此港避风,因船只商旅而集众成镇,这便是青山镇的来源。又由于此处地势险要,青山上扼武昌、汉阳,下控鄂州、黄州,且紧邻省城武昌,素称武昌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青山史书中弥漫着腾腾硝烟。
早在三国时期,青山镇便是孙吴屯扎水师之地,赤壁大战时,曾由此出兵配合沿江水师,击溃曹操83万人马,大振东吴军威。后青山镇历经战火,仍风景如画、青砖黑瓦、绿树成荫,江边长年成排停靠落帆露桅的木船,一条青石长街上商铺林立,并以出产片薄酥脆的麻烘糕驰名城乡。
给青山镇赋予诗韵的,是明代诗人王世贞。1574年,进士出身的王世贞以副都御史抚治郧阳,赴任时溯江而上,船行至武昌,他发现江南岸有一个三面环山的小镇。古镇幽深,集市繁喧,他在小镇盘桓三日后,留诗离去,诗曰:
“武昌在前头,逡巡不肯去,
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
”而第一个将青山矶“载入史册”的是南宋诗人陆游,公元1170年8月22日清晨,天下着小雨,时任夔州通判的陆游到青山,这一天他在《入蜀记》中写道:二十二日平旦微雨,过青山矶,多碎石浅滩,晚泊白杨夹口……居民及泊者甚多。从这里可看出,青山那时已是一座繁华小镇。青山引起古代文人墨客的兴致,显然是因为它位于长江边,山岭起伏,并离省城武昌不远。当人们乘船而来,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景色中,突然看到迤逦的青山和绿树掩映的古镇,自然会眼睛一亮,欣然停棹系缆,上镇游玩。
青山正街
2018年4月18日,我们一行人到青山镇采风。这里交通便利,公共汽车在此专设一站:长青路青山镇。站口不远的地方有一条长街,街道入口有一醒目路标“青山正街”。在街道办事处,对青山镇了解颇深的丁书记同我们作交流。
青山区是典型的移民之区,古代因北方连年战乱,从东晋南朝时,长江南北就设置了许多侨州、侨郡来安置北方来的人民,青山大多数移民即来自河南、江西。青山古镇因地势险要初期本为军港,尔后随着商旅聚集逐渐发展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商贸集镇,宋、元、明、清时期,青山镇均为一方日用品和农产品集散地,至清代走向鼎盛,为武昌县六大市镇之一,与金口、阳逻齐名。20世纪50年代,因兴建武钢,青山又迎来十万建设大军,那时工人村是居民区,青山镇是商业区,一应生活用品与日杂均在青山镇集市上贸易,热闹非凡。后来红钢城成为青山商贸中心,青山镇便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复往日辉煌。目前,古镇的恢复凾待时间和各方努力,所幸它的根还在。”
——丁书记侃侃而谈并带着我们参观古镇的根:老井。
第一口古井离正街不远,因周围的房子都已拆迁,古井被围在了砖石瓦砾之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来。古井仍然保持着原貌,从洞口看下去,井里的井水依然反射出幽幽的光,平添几分古意。丁书记介绍此井水质清冽,每逢夏季,镇上居民常取此井水用来冰镇西瓜,距此不远的长江上的天兴洲菜农到青山来卖菜时,也常在此井处洗涤菜蔬,使其新鲜水嫩。
我们接着去探访第二口井,从我们来时的公交车站处穿过马路,迎面的地方古代称“桃园”。这里曾遍地桃树,而且桃园的桃子品种独特,名曰“向阳白”,即成熟的桃子外白里红,表面上看好像是生的,实则早已熟透且脆爽入口。桃树历来有辟邪之意,所以过去它曾遍植桃园以及周围的营盘山。抗战时期,镇上的大片房屋被日军改作仓库,镇旁桃园的满园桃树被日军砍光,辟作养马场,古镇被摧残得一片萧条,桃园自不能幸免。如今桃园没有桃树,建起了专卖建材的“钢谷”,现代化建筑林立,商业气息较浓,桃园似乎已成梦影。在一片树荫下我们看到了桃园古井,离这口井旁边不远还有一口井,两井为“潜井”,水脉相连,相传桃园古井原有四口,现仅存此两口。
桃园古井亦有来历,桃园原有王氏三兄弟住此,他们开有豆芽作坊,而制作豆芽需要夜间取水,到青山镇的江边取水过于疲累,于是王氏三兄弟就地打井,在桃园连打四口,一方面用于豆芽作坊的制作所需,同时也方便了周围的民众用水。桃园曾有两大特色,一为桃树,一为古井,如今古井犹存,桃园不在,与马路对面的青山正街一样,桃园亦凾待恢复。
丁书记指着桃园后面的一座山,介绍那里曾是日本人行刑的地方。抗战时期,青山镇是“保卫大武汉”的前哨,中国军队在青山镇周围挖战壕,筑碉堡,架起大炮、机枪,大有与日军激战之势。1938年,中国空军在武汉保卫战中,与日本空军进行了三次空战,其中打得最激烈的是“四、二九”空战。在这场空战中,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机伤弾尽的情况下,不惜化作“空中肉弹”,奋勇撞击敌机,与敌同归于尽。其忠骨初葬于青山矶头山,后迁葬于武昌卓刀泉阵亡将士公墓。
新民街
离开桃园两座古井,我们来到与青山正街一样古老的另一条街道:新民街。新民街曾经作坊林立,有铁匠、木匠、麻烘糕作坊、染房等等,如今这里因拆迁仅存一户人家。仿如硕果仅存的这一家大有来历,其名“胡锦泰染坊”,所染织的精美花布在青山镇乃至武汉都赫赫有名。
这是一座保持得较好的清朝老房子,木制结构,上面钉着门牌:新民街124号。屋子的主人,七十多岁的胡师傅招呼我们进屋,在她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了古代那种雕花木制门。房屋正中还有一个天井,阳光可以照射进来,后院已被辟为菜园,此际种有黄瓜、番茄等等。胡师傅指着后院左边,那里曾是缸房,原有十口大缸,专为染布之用,而菜园及后山上,曾是晒场,专门用来晒布。胡师傅拿出一本书,我们在书中不仅看到了“胡锦泰染坊”的前世今生,还看到了其精美的印花染布。
出得大门,我们再一次细细打量新民街上仅存的这座古老房屋,它带有桃园本地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布瓦房和木质结构以及天井,这三大特点使其在一片现代化建筑林立的钢谷显得古色古香。
时间已近中午,我们在烈日下看着这一片热土,这曾经商贾云集、百舸系缆并引起众多名人重视的古镇,如今以商业经济为主导,若能恢复古镇风貌,以文化、旅游、观光等等多管齐下,让文化经济助力商业经济,必能给古镇带来勃勃生机及文化底蕴。
【精彩推荐】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出品:中共青山区委宣传部 青山区媒体传播发展中心
来源:《青山绿水红钢城》
编辑:朱可馨
投稿:qsmtzx@126.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表明来源】
中共青山区委宣传部 青山区媒体传播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