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届95后,下班后不回消息

郭灰 有意思报告 2021-07-24

“有个报告明天着急要,你来做吧……”下班后的这条微信,意味着悲剧拉开序曲。


全世界瞬间安静,时间瞬间凝固。“收到请回复”更是一种礼貌的胁迫。


这种暴击灵魂的经历,是现代打工人最熟悉的痛苦。他们心中千回百转,纠结撕扯,最终用指尖艰难敲出一句:“好的”。



“下班后工作消息该不该回?”也是最近一期《奇葩说》的辩题。


最终结果你也猜的到,支持“该回”的正方胜利了。


真让人郁闷到头掉,觉得甚至辩题好失败:为什么不去讨论“下班后老板该不该给员工发工作消息”


“应然”:这是休息时间没点数吗

“实然”:好的老板我这就去做


”应不应该“是一种强制的规则。如果大多数人选择“回”,没回的人就会被打上“不敬业”的标签。


现实中,大多数卑微的打工人别无选择:当时不回,老板就没机会让你回了。



从应然来说,下班应该好好休息。


但从实然来说,当手机已经进化为人体器官,随时随地回微信也是一种生理反应。24小时为公司待命更是一种时代病。


正如薛兆丰教授所说,工作和生活分开,是体力劳动的特点。体力劳动需要特定的场合、情景、时间和地点和特定的条件才能发生。


如今脑力劳动时代,让工作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环境不再限制,工作和生活更难以完全割裂。


因此“明智”的人回消息,避免第二天有巨大的问题找上身,避免老板用九种办法弄死自己,也为自己争取主动权,避免因沉默导致“默认”并在职场吃大亏。


甚至下班回信息成为了一种内卷竞争。辩手李佳洁甚至说,“作为一个没资本的人,我只有做一个靠谱的人,回信息比十八线小艺人快一点,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本。”


各种规训和服从的理由,让下班后本来已经十分打扰你的工作信息,更加名正言顺和肆无忌惮。



越是内卷时代,越需要有正义的声音发生。


“八小时工作制”和“周末双休”的正当权益,都是那些没有屈从这个世界“实然”的样子,而是努力让它向“应然”的方向发展的人为我们争取的。


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在1817年提出“8小时工作, 8小时休闲, 8个小时睡眠”宣言,世界各地被资本家压迫的工人为此抗争和争取了近100年,直到1917年苏联才正式颁布了八小时工作制。


但如今二百多年过去了,888仍然是一个理想,996反而成了实锤,甚至下班时间回工作消息也成为了潜规则。


正如蔡康永所说:“我不建议你们过这种生活。我希望你们愤怒,如果有令你愤怒的事情,就愤怒好了,然后做改变,而不是容忍它直到后悔:天啊,我一生都在这份容忍中度过了。”


这届95后
下班后不回消息

每个打工人的选择,都为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投下了一票。

就比如初入职场的95后,他们正在身体力行地用“下班后不回消息”来建立现代人的新型职场观。

①“加班可以,下班后回消息不行”

听起来很矛盾,但究其本质,“加班”和“回信息”所代表的价值感完全不一样。


主动加班,源于对这份工作的认同感以及带来的价值感。


据城市画报×腾讯QQ《95后兴趣报告》,62%的95后把“符合个人兴趣”列在职业选择的第一位,而95前则认为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福利待遇”和“较大上升空间”。


基于对兴趣的热爱、以及带给自己进步和成长的空间,95后愿意为了一份项目主动加班加点。


即使他们给人留下爱跳槽、爱裸辞、不愿加班等“年轻人吃不了苦”的印象,但实际上95后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并不低。据谷雨数据《2019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在“每天都加班”的职场人中,95后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1.28%。


低价值的“被迫回复消息”与自我认可的“主动加班奋斗”之间的鸿沟,只能用合理的金钱报酬来抚平。


“办公软件为什么下班还能发消息,下班回消息应该先打钱,这叫知识付费,一切不带报价的消息都是耍流氓,不该回。”


“这种奴性问题,下班是我自己的时间当然好好休息……多少钱,给200万?好的尽管吩咐”。



②“工作生活融合?不必,请分开”


婚礼当天还在写程序:“终于搞定了,岳父去喊我喝酒了”

海岛潜水前还在问:“客户确认了吗,我这边马上要下水了”

进产房前还在发微信:“合同修改稍等一下,我生完孩子就看”


“工作变成人生第一顺位,其他的一切都要为工作让步”似乎已成定局。



在任何场合都捧着手机频繁回工作消息的“当事人”,或许早已习惯生活工作水乳交融的状态。


但若干年后,回想人生中可能只会出现一次的重要场景,才发现最强烈的感受除了”你可能不信我当时还在回工作信息“之外,完全想不起其他珍贵的记忆——真遗憾啊。


生活被工作蚕食,多半源于下班后的信息是一种高明的入侵。



回信息的确只要1秒钟,但它却会带来绵延不断的烦躁感——即使这份工作不必此刻紧急完成,但任务当头带来的压迫感如影随形。


“下班后收到消息在本质上,并非剥夺生活本身,而是剥夺生活乐趣。其残忍之处在于,它保留你的生活,却不该让你掌控本该属于你的生活节奏。”



自己解决不了的消息,还要找别的同事去解决,别的同事又要找其他同事,最后引来领导的关注,为了保命互相甩锅,导致年终奖的减少……蝴蝶效应的悲剧根源,就在于第一个下班聊工作的人问了一句“在吗”,另个人回了一句“在”。


与其用“塑料职场五件套”来回复工作信息,成熟的95后职场人更善于“切割”自己的生活与工作。


上班可以拼命燃,但下班时间请勿打扰。


正如同《95后兴趣报告》所说,职场外的95后很少用自己的工作职务来框定自己,而是更多采用个性/性格(如“乐观的”)或兴趣/达人(如“喜欢篮球”)的方式彰显自我个性。


常常把退休放在嘴边的他们,甚至在更大的时间维度上把人生分为了“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30岁之前拼命努力,40岁退休并获得财务自由。



③设置工作底线,并偶尔打破


据酷鹅用户研究院《特立独行一代:深度解读95后互联网生活方式》,追求个性和自我是95后人群最突出的特征。


他们有独立的兴趣阵地,也有对个性和思想的追求,寻求自我认同和自我成长。


有个性且尊重个性的思维,也被带到了95后的职场中:工作中的他们,通常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正如李诞所说:“在工作中设置的一些奇怪的小习惯、小底线,通常会成为自己的保护色。”


有人9点半就关机睡觉了,那么深夜紧急加班信息,大家默认找不到他。

有人从不早起,因为他也从不会在睡眼惺忪时被加班的电话吵醒。


李诞的话还有后半句:“更何况,偶尔打破自己的小原则时,那也是很爽的”。


按点睡觉的人,在必须时刻也会为了公司的大项目彻夜不眠;不早起的同事,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也可以自告奋勇早上7点来公司。这往往会更会博得别人的好感。


比起24小时秒回工作信息的职场老黄牛,“只回重要信息”的人,不是站在工作的对立面。而是用行动向所有人告知自己的态度:“如果你下班了我也不会打扰你,我不回消息是我觉得我们都值得拥有下班自由。”


④100条下班后信息,只回那条最重要的


他们的“不回”,并非对滴滴作响的信息提示声装聋作哑,直到手机里闪动的几百条消息逐渐沉淀凝结成一块沉重的砖,最后才发现因为自己的缺席误了大事。


95后对下班后信息重要性的判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


信息,可以回,但要判断消息的内容和重要度。


首先,是个手机就能打电话,不打电话而发消息,说明这件事并没有迫在眉睫。



其次,命运攸关的决策,多半会给人留出足够的时间。尤其作为工作末端螺丝钉的打工人,下班后所遇到的“十万火急”的指示,往往并非针对个人,而是有很强的可代替性。


最后,无论是某天下班后被迫回复还是发送消息,“只发最有质量的信息”才是唯一原则。


要么是创造价值、利人利己的信息传递:当客户爸爸发“我们这就付款,请提供一下贵司对公账户”,当同事发来“你问的那个采访对象我托人问到了,我把他电话给你”,又有谁不会立刻回复呢?


要么是简明扼要的消息。一整段文字把问题交代清楚,是什么事情,需要对方做什么,有什么要去,时间节点是什么。力求对方掏出手机看一眼就知道发生了什么,是否紧急重要。


“在吗?”“打扰了有事找你,看到请回复”“有空吗?有个忙想你帮”……这些废话只透露出一个信息:嘿嘿,我知道现在是休息时间,但我就要拿这些鸡毛蒜皮的破事来恶心你。


最小限度占用对方的精力,就是最大限度地节约所有人的时间。


与其在工作的繁枝末节中消耗自己,不如持续选择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


下班后不回消息的95后,正在建立令人喜欢的职场新规则,也为打工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作者:郭艺

头图设计:李润

值班编辑:陈思



 郑爽式婚姻悲剧:爱过了头还是“假装亲密”?

我在美妆集合店逛了两个小时,啥也没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